天天看點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國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後暗藏道法之争?

魏惠王,是魏國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在他執政期間,魏國遭遇桂陵與馬陵兩次大敗,徹底跌下霸主神台,從此一蹶不振。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國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後暗藏道法之争?

一國之君,有賢君、明君,也有昏君、暴君。賢君、明君能強國,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就是典範;昏君、暴君能亡國,夏桀王、商纣王、周厲王、周幽王就是代表。以此而言,将魏國領向下坡路的魏惠王,該是昏君還是暴君?

桂陵之戰前,為阻止魏惠王攻趙,魏大夫季梁曾苦口婆心地上朝勸谏:“大王依仗精兵強将去攻打邯鄲,想以此擴張領土,争奪霸主之位;恐怕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稱霸大業就越發遙遠。這就好比是想去楚國,卻驅車向北而行啊!”

一國戰事頻繁,必将急劇增加百姓負擔,也會大大消耗自身國力;同時,頻繁的戰争也讓國家四處樹敵,國際環境日趨惡化。單純依靠武力欺壓他國就想稱霸,不但是事倍功半,還容易拖垮自身。季梁深知這點,才會苦心地勸谏魏惠王。可惜,魏惠王根本聽不進去。結果,魏國大軍雖然攻破了邯鄲,撤軍時卻被齊人伏擊,在桂陵遭遇一場大敗!

整體看來,魏惠王前半生極其好戰,從繼位的第一年開始,魏國對外戰事就幾乎從沒中斷過。多年窮兵黩武,讓魏國先遭遇桂陵之敗,而後又遭遇馬陵之敗。古語有雲,忘戰必危,好戰必亡。兩次戰略性大敗,将魏國國力消耗了大半;随後秦國趁機痛打落水狗,侵占了河西之地,讓魏國徹底失去了翻身的機會。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國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後暗藏道法之争?

從此來看,正是魏惠王一意孤行與窮兵黩武,才導緻了魏國的沒落。窮兵黩武而又一意孤行多年的魏惠王,應該算是昏君還是暴君?

要把昏君與暴君的名頭加給魏惠王,首先他自己就覺得很委屈。在魏惠王看來,自己應該算是東周少有的、關愛百姓的仁慈之君。

一次,魏惠王與儒學大師孟子會面,當場就大倒苦水:“寡人對于國家,可謂費盡了心力。河内(今河南濟源一帶)發生饑荒,我就把當地百姓遷徙到河東(今山西運城市一帶),還把别處糧食運送到河内救災;河東發生饑荒,我也是照此辦理。看看周邊國家的政治,還沒有誰能像寡人一樣用心。可是,鄰國百姓不見少,寡人手下百姓也不見多,這是怎麼回事?”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國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後暗藏道法之争?

魏惠王說自己關愛百姓,好像是自吹自擂,倒也不完全是說大話。在魏國遷都到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南)那一年,魏惠王就廢除了逢忌(今河南開封東北)之薮,将其開放給百姓耕種。逢忌之薮,原本是國君專用的田獵園囿。魏惠王廢除了公室園囿,将其賜予百姓,這就是一項德政。公元前340年,魏國圃田(今河南中牟西)發大水,魏惠王又命人沿着國都外城開挖大溝,以排洩圃田洪水。從這兩件事來看,魏惠王确實關心底層百姓的疾苦。

可魏惠王對百姓如此關愛,卻沒能吸引他國百姓投奔魏國,這又是為什麼?

“亞聖”孟子聽了,毫不客氣地回應道:“大王國内豬狗都吃着人的糧食,卻沒人制止;路上有人餓死,卻沒人發放倉庫的糧食;人死了,還說‘不是我的緣故,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刺死了人,卻說‘人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麼差別?是以,大王這是在以五十步笑百步!什麼時候大王不再怪罪年成不好,那樣天下百姓自然都會投奔魏國而來了!”

雖然魏惠王自诩關愛老百姓,可他的作為不過是比他國諸侯多一點點,還不足以讓百姓過上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而魏國頻繁對外開戰給百姓所帶來的痛苦,要遠高于其他國家。是以相比而言,魏國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憑什麼讓鄰國百姓雲集而影從?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國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後暗藏道法之争?

窮兵黩武而一意孤行,還不知百姓死活,這就是魏惠王渾渾噩噩的前半生!

不過,接連遭遇了桂陵與馬陵兩次挫敗後,魏惠王終于清醒過來了。這次魏惠王能有所改變,還多虧了一位宋人——他就是惠施。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國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後暗藏道法之争?

惠施,又被稱作惠子,是戰國名家(也稱刑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魏惠王經常聽惠施講學,十分佩服他的學問,一度重用他為相國。魏惠王時期的魏國法律,大多由惠施主導實施。

馬陵大敗的消息傳來時,魏惠王雖然痛苦卻極不甘心,召來惠施後,說:“齊國,是寡人的大仇,我至死都不能忘。現在魏國雖弱,可我還是想發兵報複齊國,不知如何?”

惠施聽了,趕緊勸阻道:“不行。我聽說,王者要适合法度,而霸者要懂得計謀。大王這一主張,距離法度和計謀實在是太遠了。大王先與趙國結怨,緊接着又與齊國大戰。如今戰齊不勝,國家還沒做好防衛作戰的準備,大王又想傾國之力再次讨伐齊國,這樣下臣可不能贊同。如果大王真想報複齊國,還不如更換君主服裝以臣禮去朝觐齊王。這麼一來,楚王必定發怒。大王趁機派人到齊、楚二國暗中挑唆,讓齊、楚二國互相争鬥。以強大的楚國去進攻疲敝的齊國,齊國必敗。這樣,就是大王利用楚國毀掉了齊國!”

兩次戰勝魏國後,齊國氣勢大盛。齊國逞強,勢必會引起南方強豪楚國的忌憚。隻要魏人能在齊、楚之間挑撥離間,齊、楚大戰就不可避免。雖然齊國大勝魏國,但馬陵一戰齊國損失也極大:不但損耗了大量兵力,連名将田忌也遭人猜忌,被迫逃亡到了楚國。這時休生養息多年的楚國去進攻齊國,誰勝誰負不是顯而易見了嗎?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國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後暗藏道法之争?

聽到這,魏惠王大為欣慰:“太好了!”他馬上派人到齊,聲稱願意向齊王俯首稱臣。

不過,事态發展卻有些出人意料:魏人翹首企盼的楚國還沒攻齊,另一南方強豪越國卻搶先向齊國發起了進攻。因為不敢正面迎戰越軍,田嬰就派出使者勸說越王無彊南下攻楚;越王無彊轉頭去伐楚,卻被楚威王一舉擊潰!在得知是田嬰慫恿無彊伐楚後,楚威王怒火中燒,順勢就率大軍北上,結果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市東南)大敗齊軍,替魏惠王報了馬陵大敗之仇!

曾經傲視群雄的魏惠王能忍辱負重、屈身事齊,說明他确實嘗試着改變了。在魏惠王後半生,深刻意識到用賢、尊賢才能強國雪恥,開始向天下廣招人才。魏惠王招賢令發出後,孟子、鄒衍、淳于髡(kūn)等等齊國稷下學宮湧現出來的人才,都紛紛來到了魏國。

古語有雲:“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國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後暗藏道法之争?

雖然魏惠王前半生拖累了魏國,但如今他知錯能改,不但廣納賢才,還能從谏如流,魏國前景從此應該大為改觀了吧?

可惜,事與願違。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與齊威王在徐州會盟,正式稱王。公元前330年,秦軍在雕陰(今陝西富縣)大敗魏軍,進而攻占了焦(今河南三門峽市古虢城東北)和曲沃(今河南三門峽市湖濱區西南),控制了崤函要道。之後,魏惠王不得不将河西拱手讓給了秦國。公元前329年,秦軍再次攻占了魏國的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市),開始蠶食河東之地。在魏惠王後期,還被迫罷黜舊相國惠施,改用明顯是秦人卧底的張儀為相。

知錯能改後廣納賢才的魏惠王,日子過得一天不如一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有人說,魏國人才是多,可魏惠王卻不知該如何用人。

馬陵之戰剛敗時,為求得趙國援助,魏惠王派大臣龐蔥陪太子一起到邯鄲去作人質。龐蔥曾作縣令,因為善使權謀之術,下屬對他敬畏有加,絲毫不敢弄虛作假。選擇龐蔥來陪伴魏國儲君,想必魏惠王也極為欣賞他的才幹。不過,或許是因為同族龐涓是桂陵與馬陵兩次大戰失利的罪魁禍首,魏國上上下下有很多人都對他極為猜忌。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國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後暗藏道法之争?

為消除魏惠王疑心,龐蔥臨走前特意以“三人成虎”的故事來比喻自己的處境。魏惠王聽了後,當面向他保證:“寡人自己知道如何分辨真假。”于是,龐蔥放心地上路了。可惜,他剛走不久,魏惠王就被各種流言整天轟炸。最後在太子回到魏國後,魏惠王再也沒召見過龐蔥!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魏惠王耳根子如此軟,怎麼可能真正用好人才?

然而,魏惠王之是以無法讓魏國重振旗鼓,關鍵還不在于他的用人,而在于他的治國理念。如果能看懂魏惠王用人背後的隐藏思路,或許就能知曉魏國為什麼馬陵之戰後會一蹶不振了。

當年魏文侯重用李悝推行變法,讓魏國走向了強大。魏武侯、魏惠王父子二人,實際上都是在吃魏文侯的老本。在魏惠王中後期,重用“刑名家”惠施為相,推行“依法治國”——這恰恰反映出魏惠王為政的不思進取。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國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後暗藏道法之争?

惠施的“法治”與李悝、商鞅的“法治”,差别究竟在哪?

這點,可以從惠施的好友身上看出端倪。

惠施的至交好友,就是道家代表人物莊子。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順其自然”,不強行改變現狀。雖然惠施與莊子是不同學術流派的代表人物,學術觀點多有差異,但兩人既然是至交,彼此的思想必然有相近之處。莊子曾這樣評價惠施:“自夫子(指惠施)之死也,吾無以為質(對手)矣,吾無與言之矣!”從二人交往的經曆看,道家主張的“順其自然”,惠施也深受影響。否則,兩人不會走得那麼近。

是以,惠施的“法治”,是建立在适應現有制度和國情基礎之上的“法治”,不會是大刀闊斧地的大變革。雖然刑名家強調“以法治國”,但他們所謂的“法”是指具體的法律條文,而不是李悝與商鞅變法所主張的制度變革。

這就是惠施的“法治”與李悝、商鞅變法的根本不同之處。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國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後暗藏道法之争?

早年間魏惠王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商鞅,卻如此重用惠施,這恰恰說明魏惠王也不想大刀闊斧的大變革,而希望惠施的刑名之術就能壯大魏國。某種程度來說,選擇商鞅還是惠施,就暗藏着道家與法家的治國理念之争。雖然魏惠王最終選擇了道家,可當時魏國難道真不需要一場徹底的變革嗎?

數十年後,經曆商鞅變法的秦國将魏國打得節節敗退,證明了魏惠王當年抉擇的錯誤。叢林法則的戰國時代,想因循守舊地改良而不是徹底變革,這就是自甘堕落。是以,魏國之是以馬陵戰敗後就一蹶不振,就在于魏國統治者不願意再次大刀闊斧地進行徹底變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