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2年,21歲的嬴渠梁從父親秦獻公的手中接過了秦國的權杖,成為新一代秦國的國君,是為秦孝公。嬴渠梁接手的秦國是一個民窮國困、危機起伏的羸弱之國,就在前一年秦獻公為了收複河西,與魏國在少梁發生了一場大戰,秦軍慘敗于魏軍,秦獻公也在亂軍之中被流矢所傷,最後也是死在這上面。少梁之戰使得原本羸弱的秦國更加疲憊,秦國不僅沒有收複河西,還把函谷關丢失了,此時的秦國岌岌可危。恰在此時齊國驟然崛起,在中原挑戰魏國的霸權,魏國方才沒有趁機攻滅秦國,嬴渠梁意圖利用這一短暫的有利時機,發展壯大秦國,遂向天下釋出“求賢令”。

此時在繁華的安邑城中,浩浩蕩蕩的儀仗隊在大道上經過,全程都戒嚴了,魁梧的武士布滿了街道兩旁,一輛豪華莊嚴的馬車在魏國相國府門口停下來,從馬車上走下來一個威嚴的男人,附近的群眾和士兵“山呼萬歲”。原來是魏(惠)王親自來看望相國(公叔痤),可是這莫大的殊榮也挽救不了公叔痤的性命,此時的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長年的政務、軍務耗盡了這位魏國第一大臣的精氣神。魏王與他不僅是君臣,還是學生與老師的關系,在公叔痤的輔佐下,魏國的國勢如日中天,現在魏國的棟梁也是自己的老師,眼看着就不行了,魏王不顧君王禮儀竟然在内室哭了起來。而後魏王向老師詢問可以擔任相國的人選,公叔痤激動地向魏王推薦了自己最欣賞的學生衛鞅,并強烈要求魏王重用衛鞅,如果不重用那就必須處死衛鞅,免得為它國所用進而威脅魏國。
公叔痤的一番苦心并沒有引起魏王的重視,與往常一樣魏王既沒有重用衛鞅,也沒有處死衛鞅,衛鞅在魏國依然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嬴渠梁的“求賢令”,自己心中建功立業的熱情再一次被點燃,在魏國衛鞅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了,于是孤身一人千裡遠行到秦國。
到達秦國後的衛鞅依然是人微言輕,為了向秦國國君“推銷”自己強國的理念,不得不賄賂内監景監。在景監的軟磨硬泡之下,嬴渠梁決定借鑒一下衛鞅,看看衛鞅到底有幾斤幾兩。原以為會向平常一樣例行公事,結果這一接見長達三天三夜,嬴渠梁徹底被衛鞅的強國理念吸引了,當結束會談後的第二天,嬴渠梁就任命衛鞅為左庶長(相國)全權負責秦國的改革變法。
衛鞅等這一天等了幾十年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正一步一步實作,他把秦國當做自己的試驗田,開始了大刀闊斧地的改革。從政治(廢除世卿世祿、推行縣制)、軍事(軍功授爵)、經濟(廢井田、開千陌、獎勵耕織)、社會組織(建立連坐制度)、社會風氣(禁止私鬥、提倡公戰)各個方面,“360度全方位無死角”進行轟轟烈烈、徹徹底底的改革。
經過十多年的改革變法,秦國國力大增,小宇宙爆發,一躍成為最強大的國家。為了收複河西失地,也為了檢驗十多年來的改革成果公元前341年秦孝公下達了進攻魏國的攻擊指令,拉開了河西大戰的序幕。而統帥秦軍攻魏的總指揮就是左庶長衛鞅,戰役經過完全是一邊倒,僅僅半天時間魏國的在河西駐軍全軍覆沒,秦國一舉收複了“淪陷”百年(河西之地在魏文侯時代,被魏國名将吳起占領,之後成為了魏國的西河郡)之久的河西失地。
為了表彰衛鞅的功績,嬴渠梁将商於之地15城分封給衛鞅,作為他的封地,并晉爵為商君,因是之故衛鞅又被稱為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