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class="pgc-h-arrow-right">电影《七宗罪》中,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h3>
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
为何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如果喊救命,很多人会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是喊失火,就和自身息息相关,救火的人,相对会更多点。
而这一切的根源,来自自私!

(自私的人性解读)
<h3 class="pgc-h-arrow-right">那么自私何解?</h3>
广义上看,自私是基于“个人利益”需求做出的行为及反应,出发点是个人利益。
狭义上看,自私是基于“自我中心”为出发点的行为及反应,出发点是自我中心。
广义狭义叠加后,个人,自我,成了自私的根源。
而个人和自我该如何解读?一个是社会属性,一个是心理属性!
社会属性看,将个人利益置于最上层就是自私,心理属性看将自我放在第一位排斥异己者就是自私,这无疑是个性缺陷的一种!
如果自私的人,是普通人,破坏力仅限于自身社交圈,还不算什么,如果是位高权重的人,那就破坏力惊人了。
(公叔痤)
<h3 class="pgc-h-arrow-right">这样因自私误国误民的人,也史书不绝,其中翘楚,必有魏国公叔痤!</h3>
公叔痤其人,属战国时魏国重臣,仕途横跨魏文侯武侯魏惠王三代人,见证了魏国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
而他基于自私做的两件事,也注定了魏国的衰微。
第一件事,就是在担任魏国相国后,深感吴起才华出众,会威胁自己地位,用阴谋诡计,让公主媳妇配合自己演了场戏,最后逼走了能左右战国的大才吴起,也拉开了魏国人才流失的序幕。
曾经的魏文侯从善如流,善于纳才,这样的风气,到了魏武候哪,却因为公叔痤这样的宰相在位,成了过去时。
到魏惠王时,这样的人依旧身居高位,也让魏国又一次遭遇重创,那就是错失商鞅!
稍许了解历史的估计会想,这公叔痤不是在临死之前,向魏惠王举荐了公孙鞅(商鞅)吗,为何还如此说他。
(商鞅)
<h3 class="pgc-h-arrow-right">关于这点,太史公司马迁看的很明白。</h3>
由此才有史记中专门加一笔的出现: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这知其贤和未及进意味深长,过早举荐有才的商鞅,公叔痤相国之位会受影响,临终举荐则会博得举贤之名,对自身利益没影响。
司马迁老爷子眼光真毒啊,他看透了这个大忠似奸,大伪似真的伪君子。
这个伪君子并不是思维方式独特。
他的排挤吴起举荐商鞅,还有后续劝诫商鞅逃跑的言语也不是公私分明,这所有一切的出发点,仅仅源自自私而已。
试想啊,公叔痤要真是如此举贤任能,公私分明,吴起会走,商鞅会不受重用?
(吴起憋屈逃魏)
<h3 class="pgc-h-arrow-right">这言行,深深契合了广义自私和狭义自私。</h3>
个人利益至上才有吴起逃亡,自我中心为主才有举荐商鞅,目的不言自明。
但是这言行却坑了自己的国家还有当时的君主魏惠王。
魏惠王属魏文侯孙子,算上魏武候,这三代人混的那是一代不如一代。
魏武候刚死时,遭遇一场内乱,进而引发韩赵两国联合攻击魏国。
结局是,刚刚继任的魏惠王大败。
<h3 class="pgc-h-arrow-right">强大的魏国也成了砧板上的鱼肉,要不是韩赵意见不合,魏国估计要亡。</h3>
务虚的赵国说:三晋一家,即便打败了,看魏文侯面子,也不能灭魏啊,割地得了。
务实的韩国说:三晋争霸,败了就要命,他们想和赵国一起将魏国一分为二,变成无足轻重的小国。
最后两方为了处理魏国,争执不下,结果就这样退兵不打了.....
(死里逃生魏惠王依旧气质不改)
这真是,我不知说啥好!
魏惠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上台的!
刚一登基就差点国破家亡,按理说应更兢兢业业重视人才才对。
一开始他也确实如此,长期求教治国之道,还和大儒孟子谈了不少次治国之道,也收纳了如庞涓这样的大才。
但骨子里的二代气质却改不了,加上身边有一个嫉贤妒能的公叔痤和庞涓在,魏国人才流失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h3 class="pgc-h-arrow-right">一般而言,君王和臣下属相辅相成关系。</h3>
君王如务实,重视人才,胆魄十足,明见非常,臣下也会如此。
君王如务虚,重名轻才,爱慕虚名,行事多疑,臣下也会如此。
君臣皆务虚,这国家就会在山呼万岁的美好幻觉和强盛无比的梦境中,渐渐沉沦。
沉沦于这样感觉中的魏惠王,难免有老子天下第一误读,又如何会有礼贤下士诚心。
(魏国版图)
这两个感觉叠加后,就注定了魏惠王面对公叔痤临终告白会不屑一顾!
面对公叔痤将死时的言语!
公孙鞅属大才,国君当“举国而听之”,心高气傲的魏惠王只会认为,这是公叔痤老糊涂后的胡言乱语。至于后续公叔痤所言的,如不能用,就一定要将商鞅杀死的话,已将老家伙归为老糊涂的魏惠王又如何会听信?
<h3 class="pgc-h-arrow-right">换个角度看,其实公叔痤的话语表述,还有举荐方式都有问题。</h3>
公孙鞅(商鞅)才华出众,可那时不过一小侍从,即便越级提拔,也不能如此举荐啊,这不是抬举他,反而有可能害他。
所以那一刻的公叔痤,估摸着也有点居心不良。
唯一可惜的是,不懂公叔痤自私的魏惠王,自己也有问题。
按理说,一个值得自己相国强烈推荐的人才,再不济你也该见见吧,聊一聊后也许就知晓是何种人物了咧。可惜的是,魏惠王听完后,即不杀公孙鞅,也不用公孙鞅,反而将其直接束之高阁,就此和战国最牛变法家商鞅失之交臂。
<h3 class="pgc-h-arrow-right">不夸张的说,战国有两个大才,属能立马改变国家强弱豪杰。</h3>
第一个吴起,历仕三国,救鲁,强魏,变楚,他去那个国家,那个国家就立马变强。
另一个商鞅,到秦国一见秦孝公,立马让秦国这个战国弱鸡,变成横绝天的强国。
这两人属时代先锋,他们所思所想还有施政方针胆魄,都属顶级职业经理人之列。
君王要肯放权,真做到“举国而听之”,霸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强国人才都丢了)
<h3 class="pgc-h-arrow-right">可惜的是,这样人才,魏国都错失了,而且一连两次因同一个人错失。</h3>
这人就是自私的公叔痤,这真是历史的巧合和笑话!
魏惠王失去了宝藏人才,除个性缺陷不识货外,自私的公叔痤也影响了他,不知后续二十年,面对变法后的虎狼秦军,那时的魏惠王是否后悔!
秦国崛起还有和世仇秦国的不断战斗,彻底打掉魏国霸业。
河西之地丢失引国都搬迁,也让魏国彻底成了二流国家。
一个自私的人就是有如此破坏力,让三代人建立的霸业消解,也放大了君上的缺陷。
魏国霸业陨落,魏惠王有责任,公叔痤何尝又不是罪魁祸首!
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默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