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底,中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超過300萬家,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500萬人。處于轉型期的中國農業,當下面臨着怎樣的問題,又有怎樣的解決路徑?10月26日,“2021年鄉村振興高峰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黨國英着眼于農民收入、鄉村産業、城鄉關系等角度,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創造就近兼業條件
“傳統小農的空閑時間的機會成本是零,但現代農戶農閑時間的機會成本接近工資率。是以,農戶不兼業,收入水準提不上去,鄉村振興就會困難很大。”黨國英在調查中發現,和專業農戶相比,小農戶在農閑時間獲得收入的可能性非常小,反而專業農戶在農閑時間獲得收入的可能性比較大。“我們認為農業越是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農戶越需要兼業;從一些發達國家經驗看,主要勞動力應該在農場附近兼業。”
粗略計算,中國約有50萬個農區行政村,平均每個村有400畝耕地、1600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農業資源隻能使274位成員達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00元)水準。黨國英認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實際涉農人口,每個行政村約有800人,這些人要達到城市收入水準,就需要靠兼業獲得總收入的65%。
“兼業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方法。我們國家經濟總規模是100萬億元,國家就近兼業需求有64萬億元,也就是說如果城鎮以下經濟規模達到64萬億元水準,農戶的收入水準和城市居民差不多。”
黨國英介紹了一些發達國家農戶收入略高于城市居民收入水準的四個條件:一是農戶兼業一定是就近兼業;二是就近兼業要有産業;三是有承載農業産業鍊經濟活動的組織;四是鄉村人口要數倍于農業人口。
資料顯示,2008年到2017年間,中國農民從農業得到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從48.7%下降到37.4%。“要增加農民收入,就需要為農民兼業提供便利條件。”黨國英認為,我國農民不應該主要是異地兼業,不應該把部分家庭成員留在家鄉,應該全家住在一起,在家庭附近就能有兼業;農業産業鍊布局不應該隻“上浮”城市,還要“下沉”農村;産業鍊上的各類“龍頭企業”不應該全是一般的盈利性企業,還要有農民作為社員的專業合作社。“我國目前沒有強大的支援農民通過合作成員身份分享農業産業鍊價值增值的平台,但實際上,撐起這個平台很有必要。”
慎重看待休閑農業
黨國英介紹,鄉村産業一般分為八大類:第一類是農業産業;第二類是農業産業鍊相關産業;第三類是農業産業鍊旁側産業,主要滿足鄉村居民的非食品消費需求的生産與服務業,如鄉村環保業,這部分産業與人口規模、财政轉移支付有關,一般來說會達到農業産業鍊價值的3倍左右;第四類是農業農村體驗、觀光,從國際經驗看,在較大的區域,這部分産業的GDP不宜超過農業GDP的10%;第五類是小規模資源開發性産業,如中小型礦業;第六類是養老企業;第七類是獨立制造企業;第八類是鄉村傳統手工業。
“對于鄉村振興來說,最重要的是前三類,即農業産業,農業産業鍊相關企業和農業産業鍊旁側企業。”黨國英說,把這三大類做好,鄉村産業興旺是可以實作的,“要知道,現代農業的成本包括購買專業化服務、資本利用、勞動成本和地租成本,這些成本都比較高。後面的五類,尤其是農業休閑觀光等,雖然比較吸引眼球,但是對于農民來說,存在投入成本較高的挑戰。”
農村發展度假産業效果如何?黨國英認為,與全年居民相比,季節性居民通常比較富裕,但他們對當地經濟的貢獻較小,“有研究發現,季節性住房的稅收未能産生抵消市政服務額外成本的财政效益。”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公共服務對規模有要求,如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要适應生态保護的要求;公共服務對高端從業者的工作生活環境有要求。”黨國英說,鄉村振興要留住人,就需要均衡布局市鎮,改善農戶的鄉村公共服務條件。
鄉村發展重點在小城市,應該讓小城市擁有高品質設施,讓其成為農業農村服務人才的落腳點,先進文化的承載基地,一個集大成的集散中心。黨國英介紹,根據我國國情,東中西部鄉村區域的市鎮可以有不同的市鎮輻射面積,大體上可以在每100-300平方公裡之間,大力發展具有小城市功能的鄉村市鎮,按國家要求将市鎮建設為農業服務中心,将農業産業鍊更多環節下沉到市鎮,國家支援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農業産業鍊主要環節的經營者。
“通過市鎮均衡布局,使分散居住的農戶能夠在半小時車程内抵達市鎮,進而改善農戶的鄉村公共服務條件。為此,要在縣(市)域範圍裡支援農村建設用地增減挂鈎,保障市鎮建成區總人口超過2萬人規模需要的建設用地供應。”黨國英建議,在連續超過100平方公裡以上的區域人口規模小于3萬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慎重,要将生态保護作為重點;連續超過100平方公裡以内的區域人口大于3萬人,要重點建設市鎮,并采取産業布局傾斜政策與人口增長政策。
“鄉村地區必須要有遠超農戶數量的非農業居民,這些居民包括農業産業鍊上的其他環節的從業者,但這些居民不适合做農場主的鄰居,是以他們應該成為市鎮居民,為市鎮帶來一定的人口規模與密度,2萬人以上的市鎮建成區人口規模是公共服務設施有效運轉的必要條件,這樣的市鎮有可能成為宜居小城市。”
黨國英建議,決策者應建立“大農政”概念,解決市鎮建設的資金募集難題,而且,大中城市建設與村莊建設的資金做适當切割,來增加市鎮建設投入;西部地區向國家申請建立“大農業發展特區”,對下沉到市鎮的農業産業鍊各環節投資實行免稅,不僅要産出農業原料,還要廣泛參與産業鍊增值的部分;地方政府向國家申請建立“省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改革試驗區”,合作社一定要做好,能突破各種條條框框,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改革實驗;通過“增減挂鈎”等土地名額配置設定政策,支援鎮區增加建設用地。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