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黨國英
現代農業是一個內建,不單單是在土地上操作的種植業、養殖業;它一定是一個網絡,是包含點、線、面的立體結構。
田傲雲/發自北京
“提高農民收入、提升農業競争力、加快建構現代農業內建現代化是鄉村振興面臨的三個難題。”10月26日,在以“産業賦能 鄉村振興”為主題的“2021年鄉村振興高峰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黨國英一開場就抛出了鄉村振興中農民增收問題。
對于農民增收問題,他從世界農業發展、農村發展思考以及近期各地出台的鄉村振興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建議與方案:
一是把農戶兼業看作提高農民收入的必不可少的途徑。
黨國英在調查中發現,和專業農戶相比,基本自給自足的小農戶在農閑時間獲得收入的可能性非常小,他們農閑時間的機會成本接近零。“我們認為農業越是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農戶越需要兼業;從一些發達國家經驗看,主要勞動力可以在農場附近兼業。”
黨國英表示,如果我國農戶如要通過就近兼業使其收入與城市居民相當,鎮(含鎮)以下的經濟總規模應該達到64萬億元左右,而我國經濟總規模也隻有約100萬億元。短期内這當然不可能。
以部分發達國家為例,其農業專業化水準很高, 家庭農場經營規模很大, 但家庭農場兼業收入仍然十分重要。以美國為例,在農場主平均收入中, 地頭農業生産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從1960年的50%下降到目前的15%。這意味着, 美國農場主收入大部分來自地頭生産以外的其他領域。
在美國,農戶收入略高于城市居民收入水準有四個條件:一是農戶兼業一定是就近兼業;二是就近兼業要有産業;三是存在有效的承載農業産業鍊經濟活動的組織,若跨行政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四是鄉村人口要數倍于農業人口。
“我們國家就近兼業問題比較突出。”黨國英表示,我國農戶收入中非農業收入比例越來越大,但與美國比以上提到的四個條件還不夠充分。
二是提升農業競争力是鄉村振興的根本。
“農業規模經營是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條件。”黨國英表示,農場主家庭的經營規模雖然越來越大, 但規模變化與農場主收入變化并沒有形成水漲船高的關系。是以,提升農民競争力也是鄉村振興根本。
從我國國情出發,可以分為“小農戶+專業化服務”和“大農戶+專業化服務”兩種。在江蘇調查時,黨國英碰到了“小農戶+專業化服務”合作案例,“當地叫連耕連種,地界打破了,從承包權配置設定方面來看,經營農戶已經是土地出租者,已和經營者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契約。”
黨國英認為,長期來看,農村流轉的不僅僅經營權流轉,承包權是否也能實作流轉,“這是一個很具有挑戰性的改革意見,我們希望進一步深化土地承包制改革,對農民土地使用權賦予更強大功能。”
黨國英認為,要堅定地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不斷提高經營水準, 實作小農戶向家庭農場轉變;不能把小農戶看作現代農業的長期基礎,小農戶不可能真正與合作社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要改變對合作社的了解, 不能把當代農民合作社混同于改革開放前的農業合作社。
三是要推動農村農業全産業鍊的現代化。
“依靠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 中國農戶并沒有解決收入難題。此外,我國農戶經營規模雖然有所增大,但現代農業的內建現代化程度還遠遠不夠。”黨國英介紹,現代農業是一個內建,不單單是在土地上操作的種植業養殖業,它一定是一個網絡型內建。
黨國英把鄉村存在的産業分成八個類别,并強調農業産業、農業産業鍊相關産業以及這些産業的旁側,最為重要。這三方面的産業發展壯大,足以支撐鄉村振興的産業基礎。
黨國英解釋,農民很難隻靠地頭農業實作鄉村振興。“這個問題其實是算賬問題,狹義的農業産業占GDP約在7%-8%,已經是一個不錯的結果。農業産業鍊是這個規模的多少倍?在美國是10倍,下沉到鄉村的部分保守說有3倍;國内的農業産業鍊很多産業環節上浮在城市,下沉市鎮的程度比較低。”
黨國英稱,農業産業鍊上的産業包括農業生産資料提供、農業技術開發應用,農産品和生産資料流通、金融保險、農産品加工等,都是農業産業鍊上不同的産業分支。
在他看來。農業産業鍊某些環節下沉到市鎮,加上其他關聯産業,足以支撐一個市鎮的繁榮。在這個過程,農民收入增長也會不斷加深對農業産業鍊價值的分享。
“連續100平方公裡以上區域,如果人口總規模小于3萬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一定要慎重。”人口密度更大的鄉村區域,要重視區域中的市鎮建設,使其成為輻射周邊農業區的中心。”黨國英強調,在投入方式上也有深化改革的必要,比如能不能樹立大農政概念、能不能使“增減挂鈎”産生的建設用地名額用于市鎮建設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等,都需要認真研究。
本次論壇由中國房地産報社、中國城市與區域治理研究院主辦,中國扶貧開發協會、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鄉村振興委員會、《中國鄉村振興》雜志社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