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黨國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為振興農村産業創造"心"

發展富民産業,促進鄉村振興,是長期目标和重要任務,需要長期努力和持續推進。

打造富人産業的關鍵點是什麼?為了實作可持續和高品質的工業發展,農村地區應該做出什麼貢獻?農村産業如何擺脫産業鍊和價值鍊的低端供給,提高綜合效益?

關于相關問題,《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黨國英。在黨和國家看來,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程序,邏輯關系有四個核心要素,即現代農業、高度專業化的農業産業鍊、合理的城鄉人口布局和現代産業結構。

其中,現代農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黨和郭英認為,農業特别是現代農業發展不好,與農業規模經營水準、農業産業鍊專業化程度與農民産業組織形成有密切關系,而所有這些因素,受城鄉人口的合理分布影響很大。

城鎮布局應平衡

農業作為第一産業,是實作鄉村振興的基礎産業。

農業需要什麼條件?黨委書記說,一個基本條件必須有合适的氣候、土壤、水和其他自然條件。

"有些地方不适合發展農業,不能養農,老百姓一定要搬走。在這方面,我國近年來作出了巨大努力,在脫貧和搬遷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黨強調,要認清和正視這個問題,"不是每一寸土地都能振興"。

在農業條件好的地方,它不一定能振興。"印度的土壤氣候很好,但其農村仍然發展得不好,"他引用印度的話說。

什麼樣的地方适合發展農業?他的結論是,在正确的自然條件下,您還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首先,在大村莊的概念中,農業區人口較少。"隻有人少了,我們才能做到規模化管理,一戶兩三畝或者七八畝的土地,農村就不能實作振興。

其次,在大農村的概念上,應該有一定的人口規模,農村經濟中心的出現,形成農業産業鍊上一定環節的聚集優勢,以及為農民和農業服務的能力。

黨國英說,現代農業是開放農業,依靠刀火、鐵犁耕牛等傳統方式早已不切實際。這意味着産前、産中産和産後農業都依托于外界,與農業區外的技術、裝置、人才等因素建立聯系。

"這就要求城市和農村人口的合理配置設定。黨國英說,現代農業要得到持續健康發展,産業鍊服務必須現代化,産業鍊服務需要人,而這些人也需要服務,必須實作城市優質服務,否則農業産業鍊就不能吸引到高品質的勞動力資源。

比如他需要問一個問題,他不能一個人去北京求學,或者專家跑過來,這種服務效率不高。

是以,黨指出,根據國際經驗,每100至300平方公裡,可以形成一個農業農村服務中心,而城市公共服務的品質,使專業農民可以花半個小時到達中心,同樣,中心的各種服務人員可以花費長達半小時到達任何一個農場, 應該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前提。

如何定義此範圍?他說,一半,荷蘭擁有世界上最高的農業水準,其農業勞動效率和耕地産量也很高,值得我們參考。荷蘭的市級輻射面積約為100平方公裡,美國約為260平方公裡。根據我國國情,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城鎮可以有不同的城市輻射面積,如種植經濟作物可能在100平方公裡左右更好,種植糧食300平方公裡可能更合理。

"小鎮布局要平衡,服務力不能太分散。該黨強調,如此密集的市鎮将有助于解決農民獲得公共服務的問題。

農業産業鍊重心沉入城鎮

針對一些地方産業鍊和價值鍊運作中斷或效率低下的問題,黨認為,這種情況與農業産業鍊重心未能沉入城鎮有關。

在他看來,農業産業鍊的價值創造是食品原料價值的5~10倍。農業産業鍊的一些部分下沉到城鎮,加上其他相關産業,足以支撐一個城鎮的繁榮。農民的工作時間不同于其他勞工,随着季節的替代有一定的兼職需求,也可以在這裡得到滿足,有助于解決城鄉收入差距的問題。

此外,農民收入的增長正在深化農業産業鍊價值的分享。例如,他說,農民總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不是在農業生産過程中獲得的,而是農民進入農業産業鍊,如農業加工、儲存和銷售、農業技術研發、農産品推廣等環節。

這就要求農民進入産業鍊運作,不能總是依靠長途跋涉工作,要成為産業鍊中經濟組織的一員,保證其收入的穩定和多樣性。

"還需要可持續、高品質的行業,這些行業必須是專業化和大規模的。英國共産黨以陝西黃土高原蘋果和甘肅定西馬鈴薯為例。

他介紹,陝西省有45個蘋果生産基地縣,其中國家級貧困縣占一半,整個産業鍊員工1000多萬人,形成了陝西黃土高原蘋果産業叢集。據統計,2020年,全省蘋果總種植面積達到945萬畝,産量1130萬噸;

甘肅省定西曾經有過貧瘠的世界,是最适合馬鈴薯播種區之一。面對貧瘠的黃土地,定西人硬洋芋變成了一個大産業。2020年,定西市馬鈴薯産業總産值達到202億元,農戶産業人均淨收入2034元,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

除了獨特的自然條件外,黨認為,在這些地方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實作"三鍊":延伸産業鍊,通過供應鍊,提升價值鍊。立足當地特色資源,促進農村産業發展壯大,優化産業布局,完善惠益分享機制,使農民更多分享産業的增值效益。

在城鎮周邊發展農村第三産業

如果說傳統農業主要依靠經驗,那麼現代農業就要靠技術、管理、思想,是以這就牽扯到"人"問題。

特别是在農村基礎設施現代化和農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沒有高素質農民、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支援,鄉村振興将是一句空話。

如何吸引這部分人口?"這就需要樹立一個集鎮和農業相結合的農村大局觀念,以及鄉鎮周邊第三産業的蓬勃發展。黨國英表示,隻有具備健全的教育、醫療、休閑娛樂等配套産業,才能吸引和留住服務産業鍊這部分的高技能人才。

該鎮完美套餐的标志是什麼?黨國英提到,一個當地服務業在一定程度上,對咖啡館的需求将會增加,他認為咖啡館是城市文化的明确象征,如果一個小鎮隻有上萬人,甚至咖啡館,這是鄉村振興的展現。

"必須劃分城鎮,而不是村莊,不是大城市。中國現有的已建城鎮的很大一部分應該發展成為具有小城市功能的農村城鎮。這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一大課題,需要深入研究。國家的農業政策調整也應該圍繞這個主題展開。"黨和國家強調,既有完善的配套服務,又能看到山水,留有懷舊之地,才能服務現代農業。

(□王迪,民生周刊記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