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底,中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农业,当下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又有怎样的解决路径?10月26日,“2021年乡村振兴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党国英着眼于农民收入、乡村产业、城乡关系等角度,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创造就近兼业条件
“传统小农的空闲时间的机会成本是零,但现代农户农闲时间的机会成本接近工资率。所以,农户不兼业,收入水平提不上去,乡村振兴就会困难很大。”党国英在调查中发现,和专业农户相比,小农户在农闲时间获得收入的可能性非常小,反而专业农户在农闲时间获得收入的可能性比较大。“我们认为农业越是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农户越需要兼业;从一些发达国家经验看,主要劳动力应该在农场附近兼业。”
粗略计算,中国约有50万个农区行政村,平均每个村有400亩耕地、1600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业资源只能使274位成员达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00元)水平。党国英认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实际涉农人口,每个行政村约有800人,这些人要达到城市收入水平,就需要靠兼业获得总收入的65%。
“兼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法。我们国家经济总规模是100万亿元,国家就近兼业需求有64万亿元,也就是说如果城镇以下经济规模达到64万亿元水平,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城市居民差不多。”
党国英介绍了一些发达国家农户收入略高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四个条件:一是农户兼业一定是就近兼业;二是就近兼业要有产业;三是有承载农业产业链经济活动的组织;四是乡村人口要数倍于农业人口。
数据显示,2008年到2017年间,中国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48.7%下降到37.4%。“要增加农民收入,就需要为农民兼业提供便利条件。”党国英认为,我国农民不应该主要是异地兼业,不应该把部分家庭成员留在家乡,应该全家住在一起,在家庭附近就能有兼业;农业产业链布局不应该只“上浮”城市,还要“下沉”农村;产业链上的各类“龙头企业”不应该全是一般的盈利性企业,还要有农民作为社员的专业合作社。“我国目前没有强大的支持农民通过合作成员身份分享农业产业链价值增值的平台,但实际上,撑起这个平台很有必要。”
慎重看待休闲农业
党国英介绍,乡村产业一般分为八大类:第一类是农业产业;第二类是农业产业链相关产业;第三类是农业产业链旁侧产业,主要满足乡村居民的非食品消费需求的生产与服务业,如乡村环保业,这部分产业与人口规模、财政转移支付有关,一般来说会达到农业产业链价值的3倍左右;第四类是农业农村体验、观光,从国际经验看,在较大的区域,这部分产业的GDP不宜超过农业GDP的10%;第五类是小规模资源开发性产业,如中小型矿业;第六类是养老企业;第七类是独立制造企业;第八类是乡村传统手工业。
“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最重要的是前三类,即农业产业,农业产业链相关企业和农业产业链旁侧企业。”党国英说,把这三大类做好,乡村产业兴旺是可以实现的,“要知道,现代农业的成本包括购买专业化服务、资本利用、劳动成本和地租成本,这些成本都比较高。后面的五类,尤其是农业休闲观光等,虽然比较吸引眼球,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存在投入成本较高的挑战。”
农村发展度假产业效果如何?党国英认为,与全年居民相比,季节性居民通常比较富裕,但他们对当地经济的贡献较小,“有研究发现,季节性住房的税收未能产生抵消市政服务额外成本的财政效益。”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对规模有要求,如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要适应生态保护的要求;公共服务对高端从业者的工作生活环境有要求。”党国英说,乡村振兴要留住人,就需要均衡布局市镇,改善农户的乡村公共服务条件。
乡村发展重点在小城市,应该让小城市拥有高品质设施,让其成为农业农村服务人才的落脚点,先进文化的承载基地,一个集大成的集散中心。党国英介绍,根据我国国情,东中西部乡村区域的市镇可以有不同的市镇辐射面积,大体上可以在每100-300平方公里之间,大力发展具有小城市功能的乡村市镇,按国家要求将市镇建设为农业服务中心,将农业产业链更多环节下沉到市镇,国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链主要环节的经营者。
“通过市镇均衡布局,使分散居住的农户能够在半小时车程内抵达市镇,从而改善农户的乡村公共服务条件。为此,要在县(市)域范围里支持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保障市镇建成区总人口超过2万人规模需要的建设用地供应。”党国英建议,在连续超过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区域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慎重,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连续超过100平方公里以内的区域人口大于3万人,要重点建设市镇,并采取产业布局倾斜政策与人口增长政策。
“乡村地区必须要有远超农户数量的非农业居民,这些居民包括农业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的从业者,但这些居民不适合做农场主的邻居,所以他们应该成为市镇居民,为市镇带来一定的人口规模与密度,2万人以上的市镇建成区人口规模是公共服务设施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这样的市镇有可能成为宜居小城市。”
党国英建议,决策者应建立“大农政”概念,解决市镇建设的资金募集难题,而且,大中城市建设与村庄建设的资金做适当切割,来增加市镇建设投入;西部地区向国家申请建立“大农业发展特区”,对下沉到市镇的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投资实行免税,不仅要产出农业原料,还要广泛参与产业链增值的部分;地方政府向国家申请建立“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改革试验区”,合作社一定要做好,能突破各种条条框框,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改革实验;通过“增减挂钩”等土地指标分配政策,支持镇区增加建设用地。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