餌塊粑是黔西南人民的傳統食品,而在黔西南地區,又以曆史古城安龍的餌塊粑品質最佳,享有盛名。每逢春節前夕,安龍的大街小巷,總是擺滿了一筐筐白生生、長溜溜、香噴噴的餌塊粑,供顧客選購。

人們或以它饋贈外地的親友,或以它調劑春節期間的飲食,是以,它成為春節期間備受人們喜愛的一種特色食品。可長時間存放,泡在沒打春的水裡,可以放上好幾個月。
安龍餌塊粑的做法十分簡單:選用本地當年出産的毛稻米,除去雜質,在水中浸泡一定時間後,放入大甑中蒸至七八成熟,随即倒進石碓窩中舂爛,再按每個1公斤左右的标準,反複揉制成形。 近年來,随着市場需求量的急劇增加,多數生産者已改為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生産。
安龍餌塊粑的吃法很多,炒、煮、烤、炸皆可。一般常見的吃法,是把餌塊粑切成一寸見方的薄片,配以紅潤的臘肉片或香腸片,嫩綠的韭菜、莴筍片、酸菜等作料一齊炒,白中有綠,綠中有紅,葷素适宜,糯香可口,既可當飯,又可佐餐、下酒。煮餌塊粑則是将其切成細絲,放入開水中煮燙後,配以豌豆苗,再加上蔥花、油辣椒、醬油等作料食用。若吃甜品,放入紅糖水或糯米甜酒水中煮熟即可。
烤餌塊粑,是将餌塊粑橫切成自然的圓片,在木炭火上慢慢烤熟,内軟外硬,又香又脆,或蘸白糖吃,或蘸豆豉辣椒吃,别有滋味。炸餌塊粑,是把餌塊粑切成薄片或細絲晾幹後,再用油炸,金黃松脆,風味獨特,不失為一道下酒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