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應對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而是培養這“三感”

應對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而是培養這“三感”

如果要選最讓父母頭疼的事情,不自覺一定能排前三。

放學回家不做作業,磨磨蹭蹭,任由父母一遍遍地催促;睡覺前不知道刷牙洗漱,反複提醒卻總是充耳不聞;上課不專心聽講,而是偷偷講話,怎麼訓斥都無用……

再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雖然年齡相仿,卻将自己的生活、學習安排得井井有條,父母們更是又氣又急,不知道自己哪裡做得不對。

其實,想要培養一個自覺的孩子,父母要做的不是催促、批評、訓斥,而要注意孩子“三感”的培養。

應對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而是培養這“三感”

01. 增加孩子的“關愛感”

所謂關愛感,顧名思義,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他人的關心和愛護。

艾瑞克•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道:無條件的愛是每個人最深的渴求。

著名的“恒猴實驗”中,剛出生的猴子被放在有兩個“媽媽”的籠子裡——一個胸前挂着奶瓶的鐵絲媽媽和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布料媽媽。結果,幼候甯願不喝奶,也要同布料媽媽待在一起。由此可見,溫暖、柔軟的愛對孩子有多麼重要。

但是父母需要注意,“關愛感”中最關鍵的是“感”字,就是孩子要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意。

太多父母為孩子做了很多,每天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節衣縮食也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但是孩子卻感受不到愛。

電視劇《小舍得》裡面的田雨岚為了孩子能有出息,拼盡全力讓兒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為此不惜四處奔波,低頭求人。

但是在兒子子悠心中,媽媽“愛的根本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母親的愛反而成了沉重的壓力,子悠不僅童年沒有歡樂,最後精神還出了問題。

是以,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不管他的成績高低,不管他在學校表現好還是不好,不管他做了好事還是壞事,父母愛的永遠是他這個人,而不是他做的事。

父母的愛,不是有條件的。

樹木如果不能從土壤中汲取營養,勢必枯萎凋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就是土壤,“關愛感”就是心理營養,唯有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才有不斷成長,大膽前行的底氣和動力。

應對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而是培養這“三感”

02. 培養孩子的“能力感”

談完“關愛感”,我們現在來看“能力感”。很多家長認為“能力感”就是讓孩子有能力,是以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逼着孩子提升各種能力。

其實,真正的“能力感”,是孩子在主觀上是否認為自己有能力。即使一個孩子當下能力不夠,但是陽光自信,凡事願意嘗試和挑戰,失敗也不氣餒,那麼這個孩子就擁有很強的“能力感”,會為自己的未來主動努力,無須他人監督。

心理學上有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強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依賴、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和态度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電影《叫我第一名》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主人公布萊德患有先天性妥瑞氏症,導緻他無法控制地扭動脖子和發出奇怪的聲音。是以,同學嘲笑欺負他,教師批評懲罰他,甚至父親都對他失望透頂。

應對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而是培養這“三感”

幸運的是,他的母親始終堅信自己的兒子是個好孩子,也有足夠的才華和能力實作夢想。正是因為母親的鼓勵和信任,他雖然遭遇無數的挫折和打擊,卻始終不氣餒、不退縮,最終夢寐以求成為老師,還收獲了甜蜜的愛情。

應對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而是培養這“三感”

這就是“能力感”最大的意義,它能推動孩子主動接受挑戰,在自主打怪中不斷自我更新。

03. 給予孩子“自主感”

著名教育學家阿德勒認為:教育的目标是“自立”,隻有孩子能夠獨立做出選擇,能夠獨立判斷自己的價值,他才能生出自發的動力。

網友小冰在網上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從小她就被家裡管得特别嚴,小到和誰交朋友,大到大學填什麼志願,畢業做什麼工作,都要聽父母安排。

雖然很多人羨慕她,因為她曾就讀很好的大學,有一份好工作,也交到了一個不錯的男朋友。但是她卻莫名地低落抑郁,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雖然工作說不上哪不好,可就是想換,卻不知道換什麼。男朋友各方面都好,卻覺得自己不愛他,但又不知道真愛是什麼。

這就是典型的“空心病”,其根源就是在成長過程中“自主感”的缺失。從小到大,她内心的想法和需求得不到重視,長大後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果連人生目标都沒有,又如何能有自覺前行的動力呢,勢必在内耗中變得猶豫和茫然。

世間萬千種愛,唯有父母之愛指向别離。父母若想培養一個獨立自主、自發自覺的孩子,就要學會放手,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主感”。

應對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而是培養這“三感”

結語

樹木若想長成蒼天大樹,關鍵在于根系要紮得深;房屋若想建成高樓大廈,地基必須牢固。同理,孩子如果想要有所成就,想要有一生闖蕩的動力,其内在需求一定要充分滿足。

“關愛感”給予孩子大膽前行的底氣,“能力感”賦予他們拼搏的自信,而“自主感”則讓他們擁有揚帆遠航的目标。唯有給予孩子這三感,才能培養出自覺的孩子。

就像教育家愛德華•德西說的:“當一個人感到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并且做這件事的意願是發自内心的,也有人支援的時候,他就會更願意去行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