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打賭,這才是你最想要的母親節禮物!

諸位老母親,節日快樂呀!

前幾天看到一個話題:女人哪個階段成長得最快?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是:女人成長最快的時候,是成為媽媽以後。

很多媽媽都會在有了孩子之後,在自我懷疑和自責的雙重驅動下,咬着牙逼迫自己快速成長,隻為了回應那一聲“媽媽”!

但其實大可不必!

作為倆娃的媽,今兒想跟大家掏心窩的說一句,我是怎麼把偏航的自己,轉回來的!(有些事兒,真得多生一個才能看得更明白)

當你沒有自我燃燒式的付出

你就沒有太委屈的犧牲感

不給孩子蓋被子,他會受涼。

沒給孩子加衣服,他會感冒。

沒做出孩子愛吃的飯,他會營養不良。

沒有監督孩子學習,他會被落下。

沒有管理孩子的行為,他會學壞。

養育、教育中的種種問題,我們一刻不敢松懈。

很多媽媽焦慮地覺得,孩子的成長隻有一次,生怕會錯過關鍵期,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

之前養CC的時候,我也是這種心理。

掏心掏肺,幾乎拿出了全部的熱血和能量,聽不得她哭、看不得她委屈、受不了她受一星半點的傷害。

CC第一次發燒,高燒39度+,連燒3天,全家人都慌得一批,每天晚上我都起夜N次,一次次量體溫,熱一點趕緊掀開,涼一點趕緊蓋上。

看着病怏怏哭哭啼啼的小娃要找媽媽,而我卻不得不出門上班,那一刻,真的心酸到辭職在家帶娃的沖動都有。

可自從有了DD後,曆練了5年多的老母親早已想開了。

DD第一次發燒,老母親淡定的診斷:幼兒急疹,高燒三天,熱退疹出,着急也沒辦法,就……等他燒完吧。

我經常半夜睡過去,忘記給他量體溫,然後夜裡可能反複燒了幾次都不知道,迷迷糊糊摸摸沒有太高,就繼續睡了。

早上起來上班,老母親左右衡量一下,在家也改變不了他的病程,倒不如上班去調換下心情,于是,給娃一個抱抱、一個親親,然後就淡定上班了。

這要在CC小時候,簡直不可想象,根本不用外人對我口誅筆伐說我不盡責,我自己都能慚愧的覺得自己不配當媽!

那是不再愛了嗎?

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心頭寶!!

隻是我明白了,「過度的付出」對孩子而言其實沒有任何意義,隻會加重老母親的犧牲感,進而,想要回更多。

我是沒有給DD像CC小時候那麼多自我燃燒的付出,但是,我也沒有對DD有過CC小時候那麼多不耐煩。

CC太累人的時候,我腦子裡常有個人小人說:

“我都給你付出這樣多了……我都對你這樣好了……我都為你這樣讓步和容忍了,我這輩子從未對别人如此,你為什麼???”

但是面對DD,這個小人再沒出來過。

養孩子是細水流長的工種,媽媽不用有太大的犧牲感,也就不會有太多的負面情緒,這才是最經濟的選擇。

媽媽做得好不好

隻有孩子可以評判

前幾天刷到一個新聞,一位上海媽媽淩晨挨家挨戶敲門求退燒藥。

原本是疫情下的友愛互助,評論卻歪了,有鍵盤俠跳出來指責:

“當媽的,居然家裡不備個退燒藥。”

這個論調真的讓人很無語。

幾十天的居家隔離狀态下,家裡沒有退燒藥這種稀缺物資,不是很正常嗎?

當媽的沒有未雨綢缪,多備點藥,就活該筆誅口伐嗎?

我們總忍不住用世俗好媽媽的标準,自我對照,實際上,媽媽好不好,隻有孩子可以評判。

閨蜜前陣子經常出差,婆婆滿肚子抱怨,她自己也很愧疚,覺得自己忽略了孩子。

結果呢?跟孩子聊起這事,孩子卻說:

“媽媽,我覺得你現在超棒的。

我給同學說,我的媽媽可以在天上飛。他們可羨慕我了!

雖然你陪我的時間少了,但還是我心裡最好的媽媽。”

成為好媽媽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一種是事無巨細的貼身照顧,還有一種是堅定地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

還記得“摘星星”的媽媽王亞平嗎?

她去太空出差,一走就是半年。

出發前,王亞平曾給女兒布置任務:“媽媽到太空出差的這段時間,你要好好照顧自己,跟爸爸一起照顧好外婆和外公,還要好好學習。”

女兒一個勁兒地點頭,還給媽媽布置了一個任務:“我想要天上的星星,你給我摘一顆星星回來吧!”

時隔半年,平安傳回地球,王亞平掏出提前準備好的星星交給兒女,母女兩緊緊擁抱在一起,眼中都有淚光在閃動。

平時,王亞平的訓練任務非常繁重,女兒的方方面面都是家人在照顧,可這并沒有影響到母女之間的感情。

媽媽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喜好,也有控制不住自己脾氣的時候,也有粗心大意犯錯的時候。孩子可以從真實的媽媽身上,觸摸到生命的質感和紋理。

你活成更好的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養孩子,我們的目光至少該看到20年後。

孩子的童年很重要,但20歲時回望童年、想到父母,重要的不是屎尿屁奶、不是吃喝拉撒,而是那些重要的精神時刻父母照進自己心的光!

挨欺負被保護了、一個念了很久的心願父母幫忙完成了、去某一個地方玩地太開心了……

媽媽的适當佛系

更能促進孩子的成長

“神不能無處不在,是以創造了媽媽。”我不知道誰說的這句“偉大”的話。

但我知道,如果媽媽信了,那就坑慘了娃。

我們不需要無所不在。

孩子不會那麼容易就多走彎路,或者誤入歧途。

養倆娃,機關時間累積10年,我明白一個道理,每個孩子有TA自己的性情特點、成長軌迹。

很多時候,父母的無處不在,不過是一種畫蛇添足。

其實每個父母心裡都有一把無形的尺,用自己的标準默默的丈量着孩子,并按自己的意願加以修正。

但後來,我有了第二個孩子,CC的個性張揚大膽,DD的個性謹慎慢熱,哪個更好?

我是不是要把自己暗中的标準劃一道線,把每個孩子身上不夠優秀的品質一個個矯正過來?

真的沒有必要,有兩個孩子之後,我更加清晰,養育最重要的是比對,不是修正。

我慢慢了解了所謂的“無為而治”。

姐弟倆搶糖,姐姐一顆都不肯分給弟弟,弟弟上手就搶,搶完跑到我懷裡,姐姐又要過來搶。

我本着公平說道,“你要分給弟弟一點的啊,這是買來兩個人一起吃的呀。”

姐姐說“這個是我自己挑的,我隻想自己吃,我就不要給她。”

我覺得姐姐有點不講道理,說到底東西還都是我買的呢?買的時候也沒說專門買給她的。

于是按我以為公平的标準,做主“把糖一分為二,一人一半”。

姐姐不幹,嗷嗷大哭。

我沒想到的是,DD也不幹,他堅決不肯接、也不肯吃,說“姐姐哭了,給姐姐,我不要了”。

我堅持“你可以要,這糖可以兩個人一起吃”,我怎麼勸,他都不要,放在他手裡,還退回來。

留下我在原地琢磨:姐姐性格這麼烈,什麼都寸土必争,可怎麼是好?

又琢磨:弟弟心這麼軟,看别人哭哭就主動放棄,可怎麼好?

最後還是無奈,我把糖都給了姐姐,姐姐良心發現,又主動分給了弟弟,還多分他了一顆,姐弟倆一秒變臉,開心分糖吃。

弟弟包容了帶刺的姐姐,被包容的姐姐卸下了防備,把真心又掏給了弟弟。

留下我在原地大徹大悟:養孩子除了規則、還有人心。

這世界千千萬人,千千萬性格,哪一種養好了,有些人就是狠角色把優勢發揮到最大,都不會差呀?

養孩子應如TA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家長隻需适當引導,過多幹預反而會适得其反。

寫在最後:

科學家做過一個試驗:通過幹擾食物來源的做法,讓母猴産生緊張和焦慮的情緒。

這些母猴的孩子,不用為得不到食物而擔憂,可他們體内會産生跟母親同樣的高水準的緊張激素,并會成長為高度恐懼、社會能力低下的成年動物。

媽媽的情緒焦慮、不穩定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孩子的健康成長,并不需要最好的母親,隻要足夠好的(good enough)母親就可以了。

足夠好的标準是什麼?

既不完全忽略孩子,也不對自己進行道德讨伐。

既可以全身心投入,又可以全身而退。

實際上,給孩子提供基本生存條件,一個積極正向的成長環境,滿足孩子70分的需求,就足夠了。

剩下的30分,給自己的生活留下空間。

我們開心了,家庭也會更和諧!

一百分真的沒有必要,七十分就剛剛好。

母親節了,記得提醒下自己:偶爾躺平下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