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樣和孩子相處》:與孩子的相處中,光父母單方面的放手是不夠的

“父母是孩子的大學營,隻有大學營足夠豐富、穩定,孩子才可能從這裡出發,去往更遠的地方。”

這句讓人深思的話來自《這樣和孩子相處》,作者是劉颋颋。

很多父母都陷入了用知識和技巧養育孩子就可以的誤區中,但真正跟孩子相處,尤其是沖突爆發時,學過的溝通方法全忘了,說了很多傷害孩子的話,事後又後悔自責;

也有很多人努力做自己童年時憧憬的父母,卻忘了孩子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和發展軌迹,自己也有獨特的性格、家庭與關系模式;

作為父母總是發現孩子有很多問題,卻忽略了自己本身也有問題;

很多父母都想努力培養孩子更多的技能,卻忘了親子關系的核心——陪孩子一起歡笑和成長……

《這樣和孩子相處》:與孩子的相處中,光父母單方面的放手是不夠的

從父母身上探索解鎖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都陷入了用“知識和技巧養育孩子就可以的誤區”這是本書中簡介中的第一句。

當父母成為父母之前,也經曆過兒時、青春期、以及美好的愛情,和步入婚姻暢享美好生活的期待,為何在成為父母,尤其母親後,就變成了,忘記自我飛翔,在孩子身邊不斷施加壓力的可怕大人。

這也是作者本人寫書的原因,因為這緣于直覺的事實:

她來自教師世家,她的父母都是教師,并且她的家族中有多位教師,按說教書育人,會更懂得教育孩子,但也有一些教師反而更容易對自己的孩子過度控制甚至逼迫,嚴重壓縮孩子的心靈空間。

其實也是因為自己的内心被壓縮了。

書中舉例一位母親,覺得自己身邊的一切都是糟糕的,而自己走在鋼絲上,一邊是刀山火海,一邊是懸崖,在不斷保持平衡中不斷瓦解。

直到當自己認識到生活中的壓抑,接受了一年的心理咨詢後,開始看開身邊的人和事,才發現家人和周圍人的美好,堅定了更好的生活方式。

這也說明,身為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尤其母親占據最大,最容易在帶娃的過程中自己内心崩潰。

從孩子身上無法快速得到優良的方式,就需要在自己身上先尋找優化生活的方式,隻有這樣才能平衡家庭和自己的世界,不至于陷入無法自拔的悲傷中。

《這樣和孩子相處》:與孩子的相處中,光父母單方面的放手是不夠的

父母内在空間品質決定了孩子的成長空間

《這樣和孩子相處》裡有這樣一句話:

“在孩子的發展和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内在空間品質直接決定了他們為孩子提供了怎樣的成長空間。”

育兒就是育己,父母的内在狀态即空間,會影響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模式。

父母的内在狀态如果是焦慮的,過于緊繃的,那麼她對孩子的要求也必然是很高的,這樣在高壓高标準成長起來的孩子,人格也會趨向追求完美注意,對自己要求極高。

這類孩子其實也是承受了父母的焦慮,父母把自己的焦慮也轉嫁給了孩子,孩子在父母這裡感受到的也是壓力,而不是放松和快樂。

很多家庭在發生了沖突與沖突時,家庭裡的每個成員往往都會陷在憤怒和失望的情緒中。

而很少對對方有好奇與興趣:那一刻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那一刻他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如果我們想要敲開對方的心門,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帶着溫和的,不帶有侵入性的好奇心。

而“好奇心”最大的價值就在于抛開對錯好壞的評價,隻是去看一看發生了什麼。

作為父母,我們都是一個獨立的成年人,是以,我們首先整理好自己的大房間,才能真正改善孩子所處的小房間。那麼,足夠好的成人空間應該具備哪些特點呢?

第一,建立與外界環境清晰的界限和靈活的聯系。

我們可以将那些會傷害自己或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事物堅定地拒絕在門外,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我們有足夠的攻擊性可以保護自己、保護家庭、保護孩子,與外界建立清晰的界限。

第二,建立溫暖的内在空間,確定界限清晰。

在一個家庭空間中,不僅要關注溫暖、愛、保護和支援,也要關注家庭關系内部的界限。在一個成年人的内在空間裡,良好的界限感是保護和維持生命力的保障。

第三,尋找生活的樂趣。

作為父母首先要聚焦于自己的個人發展,将自己的内在空間建立成為一個獨立、有生命力、界限清晰且非常有趣的空間,不斷追求自我的變化與成熟。

比如學習話劇、讀書、畫畫,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生活的動力。因為隻有我們有了一個成熟而穩定的内在空間,才能夠為我們的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養育空間。

羅莎琳·德卡斯奧說:

“對于那些内心充溢快樂的人們而言,所有的過程都是美妙的。”

隻有父母的内在狀态是放松和自信的,孩子的成長才會真正地發生,而不是受阻,要改變和影響孩子,父母首先就要調整好自己的内在空間和狀态。

《這樣和孩子相處》:與孩子的相處中,光父母單方面的放手是不夠的

整理與歸納出合理空間,收納彼此的情感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基礎。

同時能夠為這個關系建立穩定的邊界和規則,和孩子建立好的關系基礎,最重要也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夠共情孩子。

我們生活在多種空間中,住宅、公司、車裡等等,都有屬于我們物品和情感的空間,存在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比昂的一位患者曾對他說:“我不能容納這些東西”這句話也讓比昂刻在心裡,于是提出了:“容納與被容納者是精神分析的元素之一”的重要概念。

比昂也提出:

“愛的模式存在于媽媽和嬰兒的關系中,他們都能通過容納和被容納的體驗共同成長。”

要了解孩子的情緒與需要,當孩子完全有能力控制調節自己的情緒的時候,父母隻需要跟随孩子的引領就可以了,但是當孩子情緒崩潰的時候,父母也要能夠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适度的引領孩子的情緒。

與孩子的分享空間,需要父母對孩子保持好奇心,并專注孩子的分享,對他們的分享使用描述性語言而非評價,因為任何評價性的語言,都會在無形中把成年人的價值觀帶入到孩子的世界。

而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會不斷地修正自己,以符合父母的價值觀。

我們在家庭中也可以和孩子建立一個分享空間,在這個分享空間裡,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可以和孩子有很多交流,在這個分享空間裡,我們将有機會深入的了解孩子,也會讓孩子更親密的靠近我們。

如果我們能夠和孩子之間建立起這樣一個分享的空間,同樣可以把這個空間用于和其他成年人建立關系,也一定會對我們的人際關系、親密關系有促進作用。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對他來說是完全陌生的,建立規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父母應始終保持自己的穩定與權威。

面對規則,孩子一定會産生抗拒,此時就需要父母沉穩面對孩子的攻擊行為和負面情緒,堅守自己的立場。

要切身體會,不要講大道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往往不依賴于父母說了什麼,而是用什麼方式說,以及做了什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往往是在潛意識層面上的溝通與互動。

做父母的能夠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豐富且有趣,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示範和引領。

作為父母,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孩子,随時關注孩子在生理方面、學習能力、人際關系、興趣愛好、自我認同等方面的健康發展,同時要根據孩子的發展不斷調整規則與界限、溝通方式等。

引導他們承擔更多家務,适當照顧别人,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發展出責任感和與人相處的能力。

《這樣和孩子相處》:與孩子的相處中,光父母單方面的放手是不夠的

寫在最後

成長空間,告訴父母要正确愛孩子,也要正确愛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長;

共情空間裡,父母把握情緒這個度,不要用語言暴力、情感暴力和家暴孩子;

分享空間中,父母需要走進孩子的世界,聆聽孩子的故事,互相分享他成長中的喜悅。

掌握了這三點,做優秀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

對于孩子,有段話是這樣描寫的:

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争臉,更不用幫我養老。

隻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走一遍,讓我有機會與他們同行一段……

于是,告誡自己:換個方式去愛孩子!

隻要她健康,快樂,平安, 足矣…

蘇霍姆林斯基說:

“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歡笑,就是使父母認識統一能得到鞏固的偉大精神動力。”

有讀者評論《這樣和孩子相處》是一本心理視角的書,也有人說是一本解讀自己的書,每個人心中都有成長中的兒時影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簡介。

人生是一場修行,不要隻顧着修煉孩子,自我修行也是,共同成長才能達到彼此都滿意的狀态。

看完這篇文章,也祝願陷入迷茫與教育憤怒中的家長可以平息一些情緒,長路漫漫,孩子的發展也需要父母的了解。

點個「在看」,願孩子和家長共同成長。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