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與當代社會》分儒家文化、儒家治國思想、儒家人生觀、儒學與當代中國4個部分。見《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 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陳來著.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第157-190頁)本文是作者2010年7月31日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演講記錄整理稿。HUNTPAUL書蟲附記

内容從四書五經到以人為本,從以德治國到官員修身正己的表率功能,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普适價值到永久和諧的儒家終極關懷,從當代中國的變化與儒學的角色到中華民族實作偉大複興的兩個根源。
01
—
儒家文化包含着一個經典的核心,具有一套經典的體系,而這套經典體系也決定了這個學派的主要特質和性格。
儒家經典體系的第一部分是“五經”。儒家是以傳承“六經”作為最重要的文化責任和使命的。儒家所傳承的以“五經”或者“六經”為核心的經典體系,不是一家一派的、一個宗教的經典,而是一種文明的經典,即中華文明的經典,這一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五經”的體系到漢代以後逐漸擴大,從“七經”、“九經”直到“十三經”(“五經”和《禮記》、《春秋三傳》、《爾雅》、《論語》、《孝經》和《孟子》)
朱熹講過一句話,他說“五經”好像是粗禾,“四書”好像是熟飯,“五經”還要加工才能吃,“五經”帶有很多不是精華的東西,而“四書”是精華的東西。
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這套核心價值觀是跟中國人的曆史文化處境和生存條件相符合的,它和中國人生存的曆史環境、曆史條件、生産方式、交往方式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以符合當時中國社會的需要,是以它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在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發展中,特别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文明的重建立構中已經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精神标志。孔子已經不是一個個人的問題了,他在曆史中已經被賦予了中華民族精神标志的含義。是以我們今天對待孔子就要很慎重,不能僅僅簡單地把他當作一般的曆史人物來對待。
02
儒家的治國思想:以人為本、以民為本、以德治為本、以修身為本、以家庭為本。
儒家治國思想這五個特點,我們也要呼應一下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
“無為”并不是儒家排斥的概念,但是儒家有自己的了解,孔子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認為舜就是“無為而治”。儒家把堯舜作為聖王的典範,堯舜有仁心,這個舜是“無為而治”;下面又說:“夫何為哉?”他做了什麼呢?“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可見,儒家講的“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恭己,恭己就是敬德,不是讓你到處幹涉老百姓。那種正民的思維才是幹涉老百姓,孔子是要你從正民轉到正己,在不擾民的情況下發揮表率的積極作用。這就是儒家所了解的無為。另外,孟子也講,“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這個顯然是對道家的一種回應。“無為”是不要做那些你不應該做的事,而不是什麼都不做。這就是儒家對無為的了解,一方面是恭己正己,修己敬德,做道德的表率,另一方面,不應該有的欲望去掉,不應該做的事情不做,如此而已。這是一個對比。
03
儒家的人生觀
在中國曆史上,儒家為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提供了基本的價值觀,而價值觀很多都展現在人生的态度、人生的理想上。我們舉幾個例子。
第一,人生态度。我們有幾句話,叫剛健有為,寬容和諧,中庸之道。
第二,道德理想。我們也有幾句話,公私義利,志士仁人,君子理想。
第一句話,公私義利。儒家認為,道德最重要的就是怎麼處理公和私、義和利的關系問題。
第二句話,志士仁人,這個标準比較高,孔子講,“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個仁代表道德理想。這是道德領域的一種普遍規則和要求,就是我們要能夠在面對重大道德選擇的時候敢于把自己的生命奉獻出來完成道德理想。這是儒家的精神,是正面的精神。在道德理想方面,儒家非常講究自由獨立的人格,它不是像我們有人講的,隻是讓人君君臣臣當個順民順臣。孔子講,你當臣子,你對你的上級、你的君主隻是以順從他作為根本的原則,這叫妾婦之道,不是大丈夫之道。什麼是大丈夫之道?就是孟子說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大丈夫之道跟妾婦之道是不一樣的,把妾婦之道當作為臣之道是孔子、孟子反對的,作為一個臣子一定要保持大丈夫的人格。
第三句,君子理想,是講普世價值。最普遍的價值是什麼呢?是仁的價值和倫理。
第四,儒家的實踐取向,即知行合一。在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思想領域裡得到最完整的表述,我們也引了他的一段話。他說現在的人把知和行分成兩件事做,以為先知後行才是對的,我先去求知,等知求好了,然後再去行。他說這個不行,實際的結果是終身不行,終身不知,因為知是永遠求不盡的,是以實踐就永遠不能實作。他是批評朱熹的,朱熹講先知後行,知先行後。他針對明朝的情況說朱熹的這種思想有不好的結果,是以他要把行放在前面,知行合一,王陽明說我今天說知行合一是要對症下藥,社會有這種病,不是我杜撰。知行合一正是中國儒家實踐裡面一個很重要的傳統。
第五,儒家的終極關懷。第一點,就是天人合一。自然與人的和諧,宇宙、萬物和人類有共通的本質、共通的法則,都是天人合一的内容。第二點,萬物一體。到了宋代、明代的時候,這種觀念越來越強烈了。如北宋哲學家程颢講的,這不是一個存在論的表達,不是說宇宙是這麼結構的,天和人是同構的,這是從一個境界上來講,就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把萬物看成和你是一體的。比如說,别人掐你的手指時你感到痛,你知道手指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但是另外一個人受苦受難,你沒有感受到他的疼痛,就是麻木的。隻有你看到他的痛苦,并且能夠感同身受,這才叫做萬物一體。這已經不是存在論、宇宙論的概念,而是一種非常高的人生境界。第三點,叫“保合太和”。這是《易經》裡面的話。保合太和就是最廣泛的、最永久的和諧。宋代有一個哲學家張載說過一句話,很合乎辯證法,他說“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就是毛澤東講的沖突就是對子,對子就是相反相仇,但是張載後面又有一句話,代表了儒家的理想,說“仇必和而解”,相對立的雙方終究要和解。這就是儒家的保合太和的人生理想。
04
儒學與當代中國
我們不用這種引經據典的方法,而用一些現代的觀察,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儒學價值觀的特點。我想用對比的方式,用現代的一些表達來強化我們對儒學的價值與當代社會的關系的認識。
第一句話:道德比法律更重要。剛才我們引證過一些話,歸結到今天的說法就是道德比法律更重要,不是說不要法律,而是說道德更重要。
第二句話:社群比個人更重要。個人隻是個個體,社群小一點來講是家庭、家族、宗族、社群,更大的則是國家、民族。
第三句話:精神比物質更重要。儒家不是一個折中主義者,它要突出一些重點。物質也不是不要,特别是老百姓,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但是精神更重要,對士大夫尤其是如此。
第四句話:責任比權利更重要。這個責任可以是對家庭的責任,對團體的責任,對社會、對民族的責任。這個權利,今天在西方政治學的領域裡更多的是指個人的權利,儒家不是不講權利,但是它更突出責任的重要性。為什麼我們叫價值觀的特點,特點就是優先性,不是說儒家不要法律,不要物質,不要權利,而是要有優先性,一個價值觀體系的特點就是表現在優先性的安排上。
第五句話,民生比民主更重要。老百姓要有溫飽生活,其他東西才能去談。民主的發展是按階段走的,不能把民主看成是絕對的、在社會發展的任何階段都是首要的價值,而民生才是更基本的價值。
第六句話:秩序比自由更重要。這個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看法。莊子可能覺得自由比秩序更重要,法家隻要秩序不要自由。儒家應該說更強調秩序,但不是不要自由。
第七句話:今生比來世更有價值。儒家是積極的現實主義者,重視今生,而佛教說到底是擺脫輪回,把來生看得比今世重要。
第八句話:和諧比鬥争有價值。對必反其仇,可是“仇必和而解”,這才是儒家的方向。
第九句話:文明比貧窮有價值。用這兩個詞作對比不一定準确,道家不推崇文明,它推崇原始狀态,儒家始終對文明有高度的肯定,早期的禮就是一個文明的标志,儒家是最保守、發展和傳承這個禮的。它的文明意識非常突出。
最後,家庭比階級有價值。這是儒家的一種思想,我們從前所了解的一種馬克思主義是認為隻有階級鬥争才是有價值的,今天時代已經變化了。儒家思想提供給我們一個新的思考,家庭是不是一個有根本價值的東西?古往今來總有一些消滅家庭的想法,像柏拉圖,還有一些共産主義者認為共産主義社會沒有家庭,但今天回到我們中國人的現實生活,家庭确實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東西,儒家對這一點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我們今天談中國的問題,用以上十點将儒家思想跟其他一些思想做了區分和對比,比如說與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自由民主主義的對比,都是有針對性的,都跟現代社會相關,這樣我們可以整體地了解儒家價值觀的特點。當然這還是粗略的,每一條你也可以叫做本位,可以說儒家是道德本位主義、社群本位主義、責任本位主義、民生本位主義,而儒家不僅僅是一種主義,它是由這麼多的主義展現的價值觀所構成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