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敦頤為何被稱千年道統第一人?

璞瑅學宮

中國有道統,沒有文統,文章是為道服務的,文章寫得再好,但思想境界不高,那叫詞章之學,是雕蟲小技,這種人隻能叫“文人騷客”,跟“有道之士”還差一個層次。按照儒家“道統”理論,儒家從孔子傳到曾子、《大學》的作者,再傳到子思、《中庸》的作者,然後是第四代孟子。孟子以後,儒家的道統失傳了。

周敦頤為何被稱千年道統第一人?

先給大家出一道測試題:你知道嶽麓書院最“霸氣”的一副對聯是什麼嗎?可能有人回答:“惟楚有才,于斯為盛。”因為它正好寫在書院的正門上。但是,我得告訴你,正門上的這句話雖然“大氣”,但不“霸氣”。

如果你走到書院的孔廟,你會發現還有更厲害的:“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

這是清代大學者王闿運寫的,道出了湖南人的真正自信。湖南自古都是“南蠻之地”,文化一直比較落後。我們前面講了那麼的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從先秦諸子到漢唐經學,基本上是北方人,沒有一個湖南人。

但是,從北宋開始,湖南人開始走到中國文化的前台。這副對聯的上聯,“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說的就是這樣一個典故。“濂溪”是湖南道縣的一條小河,代指周敦頤,也就是濂溪先生;“吾道南來”是指程朱理學從北方的二程傳到南方的朱熹,但二程的老師又是周敦頤,是以,程朱理學這個“道統”的源頭還是“濂溪一脈”。這确實是湖南人的驕傲。

正是從北宋開始,我們湖南才稱得上“有文化”,宋代的著名書院,湖南就占了一半,除了長沙的嶽麓書院,還有衡陽的石鼓書院,湘潭的碧泉書院,南嶽的邺侯書院等等。

順便給大家科普一下:很多人将“惟楚有才,于斯為盛”這句話了解為:“隻有楚國有人才,而嶽麓書院尤其興盛。”這是吹牛。吹牛雖然不罰款,但全國其他省份的人看了情何以堪啊。其實,“惟”字在這裡不是“惟一”意思,而是一個語氣助詞。是以,這句話的正确了解是:“楚國真是出人才啊,這裡的人才尤其興盛。”好了,我們言歸正傳,談周敦頤。

宋明理學是先秦儒學的更新版

我們講宋明理學,先要搞清一個問題:宋明理學本來就是儒學,為什麼叫它“理學”或者“道學”,甚至西方人還叫它“新儒學”呢?說白了,就是儒學本身有缺點,它得提升層次,搞一個更新版。

1、儒學的缺陷在哪裡?

就像市場裡的産品,都會面臨競争壓力,品質不行就有被淘汰的危險。這句話我現在可以這麼說,但是如果是在宋明時代,那些正統的儒家學者會非常生氣,大罵我诋毀聖人。

其實,任何一種思想理論有優勢,就有短闆。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即使你是聖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儒學的短闆在哪裡呢?相比于佛教,它的精神境界沒有開發出來。所謂精神境界,按照中國哲學的說法,就是心性論的問題。

心性論就是孔孟思想的短闆,《論語》上面說孔子“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子不談性與天道,孟子隻說了一句“知性知天”,然後就沒有下文。漢唐以來的儒學之是以門庭冷落,正是因為佛教修心養性的功夫境界比它厲害。知道了這個背景,也就是知道宋明理學的目的所在。宋明理學是儒佛道三教競争的産物。

2、宋明理學是一次漫長的“集體攻關”

在宋元明三個朝代600來年中,理學就是一個巨大的“社會思潮”,它不是某一個人心血來潮、或突發奇想,就搞出一個理學。理學是一種群體行動,是一次漫長的“集體攻關”。在數百年的時間裡,一大群學者在做同一個事情,也就是給儒學更新。

從學派上講,主要有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簡稱“程朱陸王”。此外,還有張載的“氣學”,邵雍的“數學”。從地域上分,又可以有濂學、關學、洛學、閩學,濂指湖南的周敦頤,關指關中的張載,洛指洛陽的二程,閩指福建的朱熹,簡稱“濂洛關閩”。

3、周敦頤是連接配接孔孟“道統”的第一人

我們前面講到唐朝中期的韓愈、李翺,他們都擡出了儒家的“道統”,攻擊佛教的“法統”,其實就是想強化儒家自身的品牌優勢。但是,韓愈是批評有餘,建設不足。李翺呢,他的《複性書》有點“山寨”版的味道,講的那套修心養性的“複性明誠”流于佛老,正統儒家很不滿意。韓愈、李翺在思想上的貢獻,就在于雖然把問題提出來了,但工作做得有點粗糙。是以,韓愈、李翺不能算是理學家。

宋代的理學家應該從誰算起呢?應該從周敦頤算起。有人會問:宋朝有很多文化名人,比如說範仲淹、蘇轼、歐陽修、王安石,他們也很厲害,為什麼不能算作理學家呢?這是因為理學是講“專業”的,它有自己的專業術語、話語系統,不是你有名氣、有學問就可以稱為理學家的。

中國有“道統”,沒有“文統”,文章是為道服務的,你的文章寫得再好,但思想境界不高,那叫“詞章之學”,是雕蟲小技,這種人隻能叫“文人騷客”,跟那些“有道之士”還差一個層次。

還有,西方人叫宋明理學為“新儒學”,那是他們的看法,最正宗的稱謂應該是“道學”,因為元朝人寫的《宋史》,很明确地用了“道學傳”三個字。前朝人做過的事情,後朝人來總結。

《宋史· 道學傳》重點介紹6個人:周敦頤、二程(程颢、程頤)、朱熹、邵雍、張載。這6個人雖然都有貢獻,但是,周敦頤有首創之功。按照儒家的“道統”理論,儒家從孔子傳到曾子、《大學》的作者,再傳到子思、《中庸》的作者,然後是第四代孟子。孟子以後,儒家的道統失傳了。後來的儒家學者要麼偏了,要麼歪了,都不正宗,這個時候佛教、道教和各種“異端邪說”大行其道,儒家衰敗不振。

直到一千多年後,周敦頤“得聖賢不傳之學”,才把儒家孔孟的道統接上來。是以,正史将周敦頤看成是公認的連接配接孔孟思想的“道學正脈”,他應該坐上宋明理學的第一把交椅。

後人認為周敦頤是“道學宗主”、“理學開山”,評價很高。之是以有這麼高的評價,我認為有兩點最關鍵:第一,他的精神氣質成為儒者的榜樣;第二,他提出的一些思想理論對理學的發展影響深遠。我們先來看他的精神氣質。

《愛蓮說》與周敦頤的佛教情結

一般人都讀過周敦頤的《愛蓮說》,這确實是一篇千古美文。比較一下,如果你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歸去來辭》,那是一種隐者情懷。讀範仲淹的《嶽陽樓記》,那是一種儒者的憂患意識,天下情懷。同樣是美文,但精神氣質不一樣。

我曾經教育學生,你們可以欣賞陶淵明的文章,可以“不為五鬥米折腰”,但這個時代千萬别去做什麼隐士,窮開心,還愛喝酒,美其名曰自得其樂,那是自廢前程。應該學範仲淹,有“居廟堂之高而憂其君,處江湖之遠而憂其民”的古仁人之風,敢于擔當。至于周敦頤,值得仰望,但你未必能夠學得來,他的境界可以用8個字來概括,就是:“超凡脫俗,聖賢氣象”。

1、一個滿滿正能量的地方官

周敦頤是湖南道縣人,生活在北宋的中期。宋朝以文治國,是科舉的“黃金時代”。但是,周敦頤沒有走科舉這條路,他不是進士出身。他有個舅舅鄭向,是龍圖閣學士。宋朝的龍圖閣學士,是一個帶榮譽的閑職,皇帝身邊的文化顧問,從四品,相當于現在的副廳級待遇,這個身份可以推薦家裡一個人做官,鄭向就推薦了他的外甥周敦頤。

宋代的官吏選拔有兩條線:一條是科舉,正規一些;另一條是恩蔭,是科舉的補充。官做得越大,推薦的名額就越多,目的就是籠絡官僚士大夫,顯示皇恩。這樣一來,宋代的官吏多,機構臃腫,“冗官”一直是國家的負擔,它的幾次重大改革,都提到要裁“冗官”,但無濟于事。不過,恩蔭這條路畢竟是補充,通過恩蔭上去的,多是需要照顧的庸才,一般隻能做小官,絕大部分是小吏。

周敦頤當然不是庸才,但他一開始隻能做小吏,做了洪州就是今天江西南昌分甯縣的主簿,打雜的。這一年,他24歲。不過,周敦頤很有才幹,他一上任,就處理好了一個多年裁而未決的官司,赢得了口碑。看來,周敦頤就是一個天生的法官,他接下來做的幾任官都與司法有關,比如南安軍司理參軍、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縣、廣東提點刑獄,等等。他還做過郴州的桂陽縣令,虔州通判、永州通判、知南康軍。

周敦頤一生做的最進階别的官應該是他晚年出任的廣東提點刑獄,這個職務相當于廣東省的司法廳廳長,有人認為,周敦頤這個提點刑獄的級别比廳長還高,相當于副省級。不管怎樣,他做到了正廳級幹部。這在當時恩蔭、非科班出身的官員中,應該是少有的精英人物。

《宋史》周敦頤傳給後人留下一個清官的形象。他為人正直,不循流俗,滿滿的正能量。他在南安軍擔任司理參軍的時候,宋朝的軍和縣是平級的,南安軍在今天的福建泉州。有個囚犯按法律不該判死刑,但主政的轉運使、當地的一把手王逵蠻不講理,要判囚犯的死刑。估計他要麼是得了好處,要麼是迫于壓力。部下都不敢說話,唯獨周敦頤站了出來,他畢竟是直接負責辦案的,堅持要依法辦事。王逵不聽,周敦頤當場就扔下代表他身份的“笏闆”,打算辭官而去,說:“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于上級,我不幹。”面對正直的周敦頤,橫蠻的王逵也不敢造次,這個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頤為官清廉,不慕名利。做了幾十年的地方官,把工資的收入基本上用來救濟朋友和窮人,自己粗茶淡飯,家無餘财,有時候到外地去連車馬費都出不起。宋朝是高薪養廉,周敦頤的經濟待遇應該不低,但他卻甘于淡泊,過苦日子,确實是不多見的。他是一個真正踐行“孔顔之樂”的學者型上司,有聖賢氣象。他的人品,正如《愛蓮說》的“出淤泥而不染”。

2、《愛蓮說》與佛教的蓮花品格

《愛蓮說》很短,一共才119個字,字字如金啊。這是周敦頤47歲的時候寫的。他隻活了57歲,47歲就算中老年,這部作品代表了他思想的成熟。

文章說,世上有三種花代表三種人品:第一種是菊花,晉代陶淵明的最愛;第二種是牡丹,唐朝以來普通人的最愛;第三種是蓮花,我情有獨鐘。因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内心通透,外觀正直,散發出淡淡清香。你隻可以遠遠的欣賞她,但不可以亵渎她。愛菊花的是隐士,愛牡丹的是俗人,愛蓮花是君子。我就是愛蓮花的君子。可是,這個世界上畢竟俗人多而君子少,有誰願意跟我同道,做一個不染流俗、中通外直的君子呢?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蓮花不是佛教裡面的一個吉祥之花嗎?周敦頤獨愛蓮花,難道與佛教有關系嗎?還真有關系。

佛教關于蓮花的記載很多,還有一部專門用蓮花起名的經,叫《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觀音菩薩坐蓮台。自古以來,印度都将蓮花特别是紅蓮視為水生植物中最高貴的花,佛教視之為“七寶”之一。《維摩诘經》上說:“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蓮花總是生長在卑濕的淤泥濁水之中,按照佛教的了解,淤泥濁水即是煩惱,如果沒有人世間的種種煩惱,人也成不了佛。這叫“煩惱即菩提”,在煩惱中成就菩提。周敦頤從來沒有提到自己要成佛,他隻做君子,但道理是相通的。周敦頤自己也說,他的思想境界就是受幾個和尚啟發而來。

有一本禅宗的書,叫《居士分燈錄》,上面說周敦頤是佛印了元禅師的法嗣,即俗家弟子。與周敦頤交往過的還有晦堂祖心、東林常總、佛印了元、黃龍慧南等人,都是當時有名的僧人。按佛教方面的記載,周敦頤的學術思想基本上都是受禅師的啟發而來。

比如,周敦頤特别推崇體悟“孔顔之樂”,源于晦堂祖心禅師的“自家屋裡打點”。周敦頤發揮儒學的“至誠之道”,即源于東林常總的“實際理地,不著一塵”。周敦頤獨創的《太極圖說》則出自《華嚴經》的“法界”理論。周敦頤本人還承認,黃龍慧南、佛印了元啟發了他的“妙心”,東林常總則讓他了他對《易》理有通透的把握。

你也許不相信佛教方面的記載。但是,《二程遺書》裡面記載了二程說過的一句話:“周茂叔,窮禅客。”

周茂叔是周敦頤的字。學生說自己的老師是“窮禅客”,讓人莫名其妙。有人将這句話解釋為:“周敦頤曾經跟禅師論辯,說得禅師理屈詞窮。”那怎麼可能。周敦頤受過高僧的影響很正常。他“不除窗前草”,人問其故,答曰“與自家意思一般”。這個典故朱熹曾提到過,說明周敦頤學到了禅宗的精髓,過得活潑而灑脫。

有人說,我們湖南到處都有蓮花,周敦頤寫《愛蓮說》未必與佛教有關吧。問題在于,你就是天天坐在水裡看蓮花,能看出個啥來?周敦頤發現蓮花之美,是他精神近乎完美的結果。中國人視牡丹為國花,印度人視蓮花為國花,一個追求富貴,一個追求聖潔。這是兩種文化的差異。在中國,欣賞蓮花、把蓮花說得那麼高尚的,大概周敦頤是第一個人吧。周敦頤的《愛蓮說》道出了他的精神氣質非同尋常,普通儒者極難達到他的境界。

“胸懷灑落,如光風霁月。”灑脫的胸懷,如同雨過天晴後的明朗潔淨,足見周敦頤的卓越人品。注意,真正的道學家靠的是身體力行而達到聖賢境界,後來王陽明強調的“知行合一”也是這個意思。你要是做不到,又想沽名釣譽,那就是假道學,僞君子。

《太極圖說》及其版權之争

一個人有境界沒學問不行,有學問沒境界也不行。周敦頤的真學問在哪裡?就在《太極圖說》,這是其哲學思想的集中表現。《太極圖說》是周敦頤30來歲的時候寫的,一共才249個字,字字珠玑。周敦頤30來歲寫出《太極圖說》,40多歲寫出《愛蓮說》,前者展現了他的哲學上的創新,後者展現了他境界上的造就。這應該是周敦頤成為道學開山的基本标志。

1、《太極圖說》說什麼?

去過周敦頤家鄉的都知道,那裡有一個“月岩”奇景。它實際上是個巨大的岩洞,有東西兩座洞門。如果從東洞門進,往西門走,一開始可以看到一彎“殘月”,接着便能見到一輪“皓月”,繼續往前走,月亮由圓而缺,最後成為“上弦月”。當地人傳說,周敦頤小時候曾在月岩讀書,正是這個經曆,為他後來悟出“無極而太極”提供了實際的場景。

實際上沒有那麼簡單。我們不妨來看看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的開頭幾句:“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這段話大家似曾相識,因為《易傳》上面就“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解釋。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本來就叫《太極圖易說》,是用來解釋周易的陰陽變化的。這個宇宙觀先秦時代就出現了。周敦頤關鍵是加了一個“無極而太極”,從無極到太極,這個引發了争議。

實際上,周敦頤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了一個前人沒有發現的“天人一體”觀:由無極到太極,到陰陽五行,到萬物化生,然後是“主靜立人極”。宇宙萬物的變化,都遵循這麼一個程式。那麼人呢?人也是天地萬物的一分子,人生的最佳狀态就是“主靜立人極”。人生有動有靜,但要以靜為主,有了靜人生才能達到極緻。周敦頤還自己加上一句:“無欲故靜。”這為後來的“天理人欲”之辨提供了思路。

2、周敦頤的“太極圖”不是陰陽魚

有人說,太極圖是“中華第一圖”,它被描述成陰陽魚,非常優美而神秘。我們在道觀裡面,甚至在擺地攤的算命先生那裡都能看到。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徽标也選了這個圖,南韓人把這個圖繡到了國旗上。這裡要說明一下,南韓人這個國旗圖本來就是中國人幫他設計的。

1882年,清朝協助北韓與美國簽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那個時候北韓是清朝的附屬國。在條約簽訂前,北韓官員提出用中國的龍旗,但負責北韓事務的馬建忠不同意。經過雙方商量,馬建忠建議用太極圖,外周用八卦,八卦純用黑色,太極用半紅半黑,這個方案是南韓國旗圖的最初造型。現在南韓的國旗沒有侵權,而是特殊曆史條件的産物。南韓、新加坡本來就屬于中華文化圈。

我們現在來對比一下幾個太極圖:一個是陰陽魚圖,一個是周敦頤的太極圖,一個是道士煉丹圖。這3個圖,第一個是常見的太極圖陰陽魚,它最簡明,也最好看,基本意思是宇宙萬物分成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第二個周敦頤的太極圖,周敦頤用在人生上,重在“主靜立人極”。第三個道士用它來煉丹,口訣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和主靜是同一思路。是以,周敦頤這個太極圖與道教是有關系的。

3、《太極圖說》的千年版權之争

現在問題來了。你前面說《愛蓮說》與佛教有關,現在又說《太極圖說》與道教有關,那儒家的面子往哪兒擱。其實,這不是“面子”的問題,而是“裡子”的問題。我們現在覺得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但在某個特殊的時代,它是很敏感的問題。

原因很簡單,用現在的話說,這涉及到版權的問題,知識産權問題。《太極圖說》中“無極而太極”明顯與老子有關,《道德經》上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于無極。”

這是原話,你怎麼去否定呢?還有那個“太極圖”,明顯與道士煉丹的程式一緻,你怎麼去否定?至于“主靜立人極”,可以說與道家有關,也與儒家有關,儒家的經典《禮記·樂記》就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

意思說,人的本性就是靜的,七情六欲的産生,源于與外界的接觸。可以說,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是對儒家道家思想的一個綜合。

但是,這個問題在宋明時代就沒有這麼簡單。按照朱熹、張栻等儒家學者的意見,這當然是周敦頤“不由師傳,默契道體”,沒有人教他,是他自己悟出來的,進而上承了千年不傳的孔孟道統。但朱震、陸九淵等認為它來自道家、道教。清代的一些學者甚至詳細考證,找到它與五代道士陳抟的《先天圖》和道教其他煉丹經典的證據。佛教方面甚至認為《太極圖說》源于某個禅師的口授。

到底誰說對了呢?我認為,隻要不存門戶之見,這樣的問題并不難回答。

第一,在精神境界上,《太極圖說》與《愛蓮說》是相通的,前者講“主靜”,以靜為主,是修心的方法,後者講“出淤泥而不染”,是境界的提升。周敦頤30來歲寫《太極圖說》,到了47歲的中老年總結出《愛蓮說》,說明他的精神境界達到了極緻。孔孟儒學過去不怎麼讨論的心性問題,經過周敦頤與和尚道士的交往,援佛老以入儒,開出了儒學精神生活的新天地,這本身就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綜合創新。在此以前,還沒有哪位儒者能達到這個高度。

第二,在宇宙論方面,周敦頤通過《太極圖說》,把人類道德生活的原則與宇宙的發展規律結合起來,為儒家的倫理道德生活找到了源頭,哲學上叫做“本體論”的證據,為後來程朱理學中的核心議題“天理人欲”之辨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第三,肯定周敦頤對儒學的創新,并不否認周敦頤對佛教還有道家、道家學說的吸收與融通。任何一種思想學說都需要源頭活水,人家有長處,你不去學習借鑒,偏要自我陶醉,那隻能閉門造車,故步自封,就不可能有建樹。我們現在提倡“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就是中外曆史經驗的總結,也是我們對待古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正确态度。

周敦頤最大的優點就是不立門戶之見,他之是以能夠成為“道學宗主”,正是因為他能夠在堅持儒學的價值立場,不設藩籬,大膽吸收佛道的思想營養,海納百川,綜合創新。像周敦頤這樣大氣魄的學者,隻有後來的王陽明可以與之相提并論,這個非常了不起。

有人說二程的老師是周敦頤,可是二程不怎麼認他這個老師。其實,周敦頤在做地方官時,二程的父親認識了他,覺得他有真學問,于是将自己的兩個兒子程颢、程頤帶過來,讓周敦頤做他們的老師。按時間算,周敦頤隻教了他們才1年的時間。那麼,周敦頤教了他們什麼學問?二程有了名氣地位以後,到底還認不認他這個老師,我們下次專門來講理學的開創者程颢、程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