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儒家十大智慧思想

國學大師南懷瑾認為,儒釋道三家就相當于三家店鋪,都向外出售自己的思想産品。儒家相當于糧食店,道家相當于藥店,佛家相當于雜貨店。

南懷瑾認為,儒家思想相當于一個糧食店,是因為儒家思想是我們每天生活中必須使用的,就像每天必須吃糧食一樣。

本文總結了儒家的十大智慧思想,分享給大家。

儒家十大智慧思想

仁義禮智信

一,仁義禮智信

儒家店向外出售的思想産品用三個字概括就是“仁義禮”,“仁義禮”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論語》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思想典籍,主要講做人的原則問題。《論語》中的主要做人原則就是五個字“仁義禮智信”。

“仁義禮”是孔子提出來的,後來孟子又加入了“智”,西漢的儒家學者董仲舒又加入了“信”,并稱為“仁義禮智信”。這也就是後世儒家所說的“五常”。“五常”是儒家思想中社會人倫關系的五個日常行為準則。

簡單地解釋這五個行為準則就是,要有仁愛之心,做事要适宜不能偏激,日常行為要合于禮儀規範,要多學習讓自己具有智慧,做人要有誠信。

二,君子不争

儒家認為,君子是不争的,但不是絕對的不争,而是要以禮讓而得。

孔子曾經用一個古代射箭比賽的禮儀來說明君子應該有的處事風度。當射箭比賽開始之前君子會對立行禮,互相抱一抱拳拱一拱手,嘴裡說一句“請手下留情”,或者“請多多指教”,然後開始比賽。比賽結束後,赢了的人要謙虛地說“承讓承讓”,輸了的人則說“領教領教”。這就是說,君子是可以争第一的,但是要始終保持人文的禮貌。

三,中庸

孔子認為,中庸是為人處世的最高道德規範。

“庸”在古代與“用”同義。中庸這個詞可以了解為,走中間道路是最實用的。中庸思想與道家佛家的中道思想是相似的。

有些習慣于言辭激烈的人認為,中庸就是不得罪人,做老好人。這是對中庸貶低的說法,并不客觀。

對中庸的正确解釋是,做事不能過于保守也不能過于激進,做法适中,恰到好處。這需要有相當高的智慧才能掌握這個做事的分寸。

儒家十大智慧思想

中庸之道

四,知行合一,緻良知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主張是:“知行合一,緻良知”。這句話大意是,自己的行動和思想要保持一緻,不能嘴上說一套實際做一套。要按照良知辦事,把良知付諸于實際行動。

五,内聖外王

内聖外王是儒家理想的修養境界。意思就是要達到内在有聖賢的修養,外在要有安邦治國的政績。

内在學問修養和外在事功兼備,是儒家理想的完美境界。

六,三不朽

儒家自古以來一直推崇三不朽,就是能夠立德、立功、立言,并且長久地流傳後世。

曆史上許多儒家人物實作了這一理想,比如範仲淹、王陽明、曾國藩等。他們都立有很高的道德,在治理國家時立下了很高的政績,又立下了被後人稱贊的書籍言論,成為了儒家三不朽的典範。

儒家十大智慧思想

君子之風

七,君子之學

儒學是教人怎樣做君子的學問,儒學可以稱為是君子之學。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這15個字代表了儒家的主要做人思想。能夠做好這十五個字就可以稱為是高道德的君子。

儒家思想中還包含着怎樣治理國家的學問。儒家認為,如果君王能夠做好以上15個字,成為一個高道德的君子,就必定能治理好國家。

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句話就是儒家著名典籍《大學》的主要論述内容。

隻有先修養好自身。才能治理好家庭。如果沒有能力治理好家庭,就不可能有能力治理好國家。有能力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才有能力平定天下。

九,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各國的興亡經驗,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孟子認為,隻有把百姓放在第一位,社稷放在第二位,君王放在第三位,國家才能安定興旺。

這個重視百姓的民本思想,與現代的民主思想是接近的,在古代是非常先進的治國理論。

十,理學:儒表佛裡

中華文明先後有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興盛後出現了儒釋道合流。在兩宋和明朝之間,在儒釋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下産生了宋明理學。

儒家十大智慧思想

朱熹

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儒家學者長期研讀佛家和道家典籍,在批評佛家道家一部分思想的同時,也大量吸收了佛家道家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相容佛家道家思想形成了理學。許多大儒評價宋明理學是“儒表佛裡”,表面上用許多儒家思想的概念,内裡卻是佛家思想。

宋明理學認為,“三綱五常”等人世間道理是由天理演化出來的。這就是借鑒了佛家的“世間一切都是由佛性演化出來”的道理,和道家講的“世間一切都是由道演化出來”的理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