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孔子作為一代偉大的教育家,一生提出了無數的思想理念,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者,可以說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孔子之是以有這麼多建樹,與他不恥下問的好學精神是分不開的。
論語中孔子就有表明态度,三個人一起行走,一定有一個人可以當做他的老師,将他們好的地方引來學習,不好的地方看到了來勉勵自己,孔子這樣謙虛好學的典故有很多,就比如有一次,孔子問了一個小孩天上有多上星星,聽了小孩的答案,大名鼎鼎的孔子,當即決定拜這個七歲的毛頭小孩為師,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孔子的影響力
孔子的影響力究竟有多深遠呢?開元盛世的創始人唐玄宗為孔子追加了“文宣”的谥号,從這之後,孔子有了文宣王的稱号,彼時距離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過去了1388年,孔子依舊是萬人敬仰。
不僅漢人受孔子影響頗深,少數民族也受孔子的影響,元朝就是大陸封建社會的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第三位皇帝元武宗加封孔子為“至聖先師”,這也是後人将孔子尊稱為“至聖”的由來。
明朝時期的八股取士,考的也是四書五經的儒學文化,到了同樣是少數民族政權的清朝,康熙皇帝也曾率領衆大臣祭拜孔子廟,表達自己推崇儒家文化。
縱觀封建王朝的整個程序,孔子的思想和開創的儒家學派一直都是主流思想,雖然有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但是在漢朝時期又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依舊昭示了儒家文化在教育界不可撼動的地位。
即便是到了現代社會,學齡前兒童的啟蒙讀物依舊有論語,由此可見,在中華文化的曆史程序中,孔子和儒家思想在教育界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朝代如何更替,孔子的思想依舊在風雨的洗禮中代代相傳,經久不衰。
項槖生七歲而為孔子師
孔子對于後世的影響可見一斑,不過即便在當世,孔子也是很有名氣的,春秋時期群雄割據,他經常去往各國去講學,一生可謂是桃李滿天下,在他攜帶着弟子周遊列國的時候,也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相傳有一次,孔子帶領弟子行至一座城附近,被一群稚子擋住了路,這些兒童在路中間堆滿了沙子,在堆砌什麼東西。孔子的弟子子路見狀,就讓這些小孩讓路。
旁的小孩見狀都被吓跑了,唯獨一個小孩兩耳不聞窗外事,依舊在堆砌着沙子,子路以為這個小孩沒有聽到,提高了音量又驅趕了一遍,小孩聽出了子路聲音裡的不耐煩,才悠悠的擡起了頭。
不過他依舊沒有讓路的意思,隻是用稚嫩的語氣問子路:“我在做什麼?”
子路一頭霧水,看見地上小孩用沙子泥土堆砌出來的是一個惟妙惟肖的城堡和城門,隻得應付的說道:“你這堆得不就是一座城嗎!”
小孩滿意的點了點頭,回答道:“既然知道這是一座城堡,自然需要你們讓開了,從來隻有馬車和人繞着城走的道理,哪有為了讓人和馬車通行,就把城牆拆了的道理呢?”
聽到如此謬論,子路非常生氣,就想訓斥這個小孩,可孔子卻覺得這個小孩年紀雖小,但是聰明過人,頭腦伶俐。于是就制止了子路,準備和這個小孩深入交流一下。
孔子就問道:“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幾歲了呀?”小孩不卑不亢的回答道:“我叫項橐,今年七歲,您呢?”
孔子笑了笑說:“我叫孔丘”小孩聽到此,不由得驚訝了一下,原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還未緩過神來,就聽得孔子繼續說道:“我問你三個問題,如果你答不上來,那麼就把你的城堡拆了讓我們過去,如果你打出來了,那我們就繞道行走,可以嗎?”
盡管對方是孔夫子,為了守護自己的城池,小孩還是答應了他,隻聽見孔子的第一問:“人一共有多少根眉毛呢?”孔子話音剛落,項橐緊接着就答了出來:“人一共有黑白兩根眉毛呀!”
聽到此處,孔子不免在心中贊美小孩了一番,但面上依舊不顯,繼續抛出第二個問題:“那什麼火沒有煙,什麼花沒有枝呢?”項橐還是沒有怎麼思考,脫口而出道:“螢火沒有煙,雪花沒有枝呀!”
見前兩問都被輕松破解,孔子又問:“那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呢?”項橐這次沒有馬上作答,而是略微沉思了一會,其實這個答案就是為了難住小孩是以故意問的,他們一行人也不知道答案,但看到小孩答不上來,孔子的弟子們暗暗松了口氣,準備叫小孩拆了城堡。
誰知小孩眼睛一轉,看到了田間正在耕作的牛,想到了答案:“一夜星辰,就像這頭牛身上的牛毛一樣多呀!”這問題一出,孔子一行人便在無話可說,隻得準備調轉車頭,繞“城”而走。
誰知項橐卻并不打算放過他們,叫住了孔子說道:“來而不往非禮也,夫子問了我三個問題,也得答我三個問題,才公平呀!”孔子見狀,也起了好奇心,這個伶俐的小童子究竟會問什麼問題呢?
隻聽項橐說道:“鵝和鴨子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鴻雁為什麼能夠在高空中鳴叫?松柏二樹為什麼終年常綠?”
孔子的衆位弟子都緊張的看着老師,生怕老師在這毛頭小子面前折了面子,而孔子聽見了問題,不由得一笑:“很簡單呀,鵝和鴨的腳上有蹼,是以能夠在水裡浮起來,鴻雁之是以能鳴叫,因為它有長長的頸,松柏二樹莖心非常的堅實,是以能終年常綠呀!”
誰知項橐搖了搖頭說道:“不對!魚的腳掌沒有蹼,但是卻能浮在水上,蛤蟆也能呱呱鳴叫,但是卻沒有長長的脖頸呀,而竹子也是四季常綠,總不能是因為内心堅實吧?”
孔子聽見項橐的話,當下覺得這個小孩不一般,本着不恥下問的原則,當即決定叩拜項橐為師,希望可以從項橐身上學到更多的思想,用于以後的學問之中,于是這一樁項橐三難孔子,孔子拜師的事件,也被記錄在了史書上,流芳百世。
結語
然而年輕的項橐,卻因為做了孔子的老師,一時之間名聲大噪,各個國家的國君都想邀請他任職,但是項橐卻沒有答應他們,本着得不到就毀掉的想法,年僅12歲的項橐慘死在了諸侯争霸戰中,如此結局,實在令人哀歎惋惜。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