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風十年丨程永新:經過了10年,這個獎的影響力在慢慢地聚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實習記者 顔科興

每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前後,春風和煦的日子,一場關于悅讀的盛會——春風悅讀榜頒獎典禮,在杭州舉行。

春風十年丨程永新:經過了10年,這個獎的影響力在慢慢地聚集

來自全國的作家、翻譯家、評論家彙聚到杭州,盤點過去一年的優質圖書,和讀者們一起,揭曉一張全面且高品質的“春風悅讀榜”。

從2012年開始,春風悅讀榜已經頒發了九屆。它實作了最初設定的目标,成為長三角獨樹一幟的閱讀盛會。

曆屆評委、獲獎作家、頒獎嘉賓與春風悅讀榜結下了友誼,在杭州留下了故事。春風悅讀榜連接配接他們與讀者,為文學的程序記錄一個個裡程碑。

又到了春天,在第十屆春風悅讀榜揭曉之際,我們回訪了這些老朋友們,聽他們講與春風悅讀榜的故事。對于即将揭曉的第十屆春風悅讀榜,他們又有什麼期待。

春風十年丨程永新:經過了10年,這個獎的影響力在慢慢地聚集

作家程永新

【人物名片】

程永新:第七屆春風悅讀“白銀圖書獎”(非虛構類)得主/《收獲》主編

獲獎作品:《一個人的文學史》

春風十年丨程永新:經過了10年,這個獎的影響力在慢慢地聚集

作家程永新是《收獲》雜志現任主編,也是春風悅讀榜的老朋友了。他多次擔任評委,也曾以《一個人的文學史》獲得第七屆春風悅讀榜白銀圖書獎。

上海市巨鹿路675号,程永新1983年從複旦大學畢業配置設定到這裡,已經過去近40年了。蘇童的《妻妾成群》、餘華的《活着》、王朔的《頑主》、賈平凹的《高老莊》都由他擔任責任編輯,他也被稱為“先鋒中的先鋒”“作家中的作家”“編輯中的編輯”。

這次回訪中,我們在北京拜訪了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李洱。

李洱回憶,年輕時很多作品都在《收獲》發表,當時與程永新交往,就喊他“程老師”,一直到今天,這聲“程老師”還一直保留着。

在上海巨鹿路675号門口的作家書店,我們回訪了程永新先生。

春風十年丨程永新:經過了10年,這個獎的影響力在慢慢地聚集

2019年4月21日錢江晚報,程永新(右)獲得白銀圖書獎

【春風問答】

小時新聞:能否講講您與春風悅讀榜遇見的故事?

程永新:春風悅讀榜,在我印象當中,我當過評委、也獲過獎。可以說它是南方比較有影響的活動和獎項,而且是由媒體來主辦的,經過了十年,它的影響力在慢慢地聚集。

它彙集了方方面面,是比較開放、包容的一個獎項:有翻譯、非虛構、小說……獎項設定比較豐富,能夠比較及時地反映當下的創作和出版的優秀作品。

小時新聞:能否講講最近的創作曆程?

程永新:我是身份是職業編輯,比較多的還是看别人的作品。沒想到碰上了新冠疫情,是以2019年年底開始,被封在家裡面,沒事幹,比較難受。是以過去的一些想法、交流、靈感(冒出來),寫成了幾個中篇小說,《若隻初見》《風的形狀》《青城山記》《我的清邁,我的鄧麗君》等,四五個小說。書剛剛出版。

春風十年丨程永新:經過了10年,這個獎的影響力在慢慢地聚集

我是一個懶散的人,不是一個很勤奮的人,(這幾篇作品)是還債,對自己有個交代,也跟生活有個交代。

這中間有幾個問題,一個是生活本身需要有個交代;另外是裡面有些想法——我原先寫了一萬字,是個短篇,當初蘇童他們看了,說你這個小說有個遺憾。這個遺憾一藏就藏了幾十年,這次我把它從結構上完善,又增加了一條故事線,有一個建築之美、結構之美。

小時新聞:能否講講感興趣的新人或者新書?

程永新:阿來的《雲中記》、餘華的《文城》等等。《文城》的語言非常非常講究,跟他以往的作品非常不同,貌似一種類型文學的寫法。

春風十年丨程永新:經過了10年,這個獎的影響力在慢慢地聚集

包括林白的《北流》,我比較喜歡她中間關于故鄉的記憶、跟異性交往的部分,我覺得寫得挺好的。

去年我們發過一個專号,一個是餘華的學生一個是蘇童的學生。餘華的學生叫葉昕昀(《孔雀》(節選),《收獲》2021年第四期),蘇童的學生叫武茳虹(《宛遠是個美人窩》(節選),同上)。這兩個學生,後來讀博士的時候,餘華的學生去讀了蘇童的(博士),蘇童的學生去讀餘華的(博士),潛質還是很不錯的。但是都是非常新的新人,也沒辦法用幾部作品來衡量他的未來。

新人都有個問題,他有沒有後勁,是很被看重的。剛寫了幾篇,但是後面他接不上,就站不住了,慢慢随着時間的推移就會被遺忘;如果持續有好作品出來,就會被人們記住。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