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慧學星|有遠見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在這3件事上偷懶!

父母愛孩子,本是最美好的感情。

隻是很多時候,父母愛得太深,恨不得為孩子鋪好一生的道路,讓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

但是,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是代替不了的。

有遠見的父母,都帶點絕情,絕不會讓孩子偷以下這些懶。

有遠見的父母

從不讓孩子偷讀書的懶

在生活中,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

“媽媽,我不想上學。”

“媽媽,我不想寫作業。”

即使父母苦口婆心地開導,但孩子依舊對學習毫無興趣。

甚至有老師反映,孩子經常在課堂上開小差,不認真聽講,總是東望望西看看的。

慢慢地,孩子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這樣的結果,是任何父母都不想看到的。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讀書時偷的懶 ,換來的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層。

這個社會,誰都信奉努力是走向人生巅峰的标配。

事實上,誰都清楚,當下不努力到底有多爽。

幹嘛要上學,每天看電視劇多好。

幹嘛非要在周末學習,打打遊戲多好。

幹嘛非要熬夜寫作業,早早躺下休息多好。

幹嘛非要認真聽講,和同學打打鬧鬧多好。

任何年齡的人,都會在偷懶以及放縱中找到歡愉,小孩子也不例外。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小時候越是省心、越是偷懶,成年後都要彌補回來,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曾看過一篇文章,裡面寫了一則小故事:

有位媽媽在朋友圈發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圖:一隻小鳥歇在樹枝上,遠方還有一群鳥兒飛入雲中。

這位媽媽配了這樣一句話:孩子,我也知道你很累,但别人都在飛。

讓自己的孩子可以輕輕松松成長,父母不是不想,隻是不能。

有哪個父母能夠真正做到超然,敢于用孩子的未來叫闆現實呢?

每個父母都知道這樣一個道理:讀書,是普通人逆襲的最佳途徑,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機會。

對于普通人來說,考試仍是最公平的一次競賽。

學習成績好,才能上好的大學,以後才能有更多選擇權。

是以,不要讓孩子偷讀書的懶,那些曾為讀書吃過的苦,會變成一條寬闊平坦的道路,帶孩子走到他想去的地方。

歲月永遠都不會辜負,每一個認真努力的孩子!

從不讓孩子偷試錯的懶

大多數中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總是習慣一手包辦。

當孩子和小朋友有了沖突,父母沖上去替他解決。

當孩子想要自己吃飯的時候,父母跟他說“寶貝你還小,媽媽來幫你,等以後你長大了,再自己來”。

其實父母之是以這樣做,是出于對孩子的不信任。

不相信孩子有解決和朋友之間沖突的能力,不相信孩子有自己吃飯的能力。

其實這是錯誤的,如果不讓孩子試錯,他又怎麼可能長大呢?

白岩松曾說:“如果成長永遠是一個模式,順理成章、潔白無瑕,陽光燦爛,那不是成長。成長應該是立體的,真實的,雖然不斷犯錯誤,但隻要不出格,守住底線就行。”

成長,就是要在不斷的試錯中完成的。

如果父母不給孩子試錯的機會,無疑是親手斬斷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沒自信,沒主見,甚至害怕犯錯。

愛孩子,就要給他試錯的機會,因為每一次失敗都是成功的伏筆,這樣才能讓孩子慢慢成熟。

著名家庭教育家蔡笑晚的6個孩子中,有5位博士1位碩士,是以他被譽為人才魔術師。

他講了一個讓孩子試錯的故事。

他的第四個孩子,曾受到武俠片的影響想要去少林寺學武。

蔡笑晚怎麼勸他都不聽,最後他決定尊重孩子的意見,讓他去試試。

他跟孩子說:“如果你真的要學國術,那就給我寫一個決心書吧。”

孩子寫完決心書後,他就把孩子送到了國術學校。

學國術其實是很苦的,于是學了兩個月後,孩子堅持不住了,就想回家。

蔡笑晚說:“你不能回來,你必須要堅持下去,否則你就是對自己人生選擇的不負責任,會對你以後的成長非常不利。”

在他的要求下,孩子堅持了一個學期。

一個學期後,蔡笑晚再問他:“你是想繼續學國術還是想再讀書?”

孩子說:“我想讀書。”

于是蔡笑晚說:“學國術要有基礎,學國術的孩子一般都出身在國術世家,幾歲的時候就要注意這方面的培養,不是說你想學國術你就能成為武林高手。”

在父親說完後,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選擇是錯的,有了這次教訓後,他很快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考上了重點大學,畢業後順利被美國著名大學錄取為博士生。

讓孩子不斷地試錯,這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如果父母不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和時間,那麼就等于扼殺了孩子最美好的前程。

試錯,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有遠見的父母,從來不讓孩子偷試錯的懶,而是懂得放手,讓孩子去試錯。

從不讓孩子偷做家務的懶

很多家長認為,做家務是大人的事情,小孩隻管好好學習就行了。

舍不得讓孩子做家務,怕他累着。

用不着讓孩子做家務,浪費時間。

然而,不讓孩子做家務的結果,往往不是培養出一個優秀上進的孩子,而是讓“巨嬰”頻頻出現。

曾經轟動一時,被譽為“神童”的魏永康,4歲基本學完了國中階段的課程,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實體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實體研究所,碩博連讀。

但是沒過多久,他就被中科院勸退,原因是高分低能。

中科院的老師說:

這個20歲的年輕人,在生活自理方面還不如一個小孩子,天冷不知道加衣服,天熱不知道脫衣,房間從來不打掃,髒衣服髒襪子到處亂扔。

他很愛愛書,經常窩在寝室裡埋頭看書,忘了還要參加考試,寫畢業論文。

一門功課被記零分、沒送出畢業論文,讓他失去了繼續攻讀博士的資格。

為什麼魏永康完全沒有一點生存技能呢?

從小洗衣做飯、洗臉洗澡甚至是擠牙膏這樣的小事,都是由媽媽一手包辦;

高中時,媽媽為了讓他吃飯也能安心看書,給他喂飯;

……

導緻成年後的魏永康,看似已經脫離了父母,卻絲毫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父母事事包辦的保護,恰好剝奪了孩子在生活中學會成長的好機會。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前者收入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有遠見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偷做家務的懶,而是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少年說》中,有位男生抱怨媽媽總是讓他做家務,他向媽媽提出一個要求,就是不做家務。

但是他媽媽堅定地說:不可以!

她是這樣告誡自己的孩子的:

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已經長大了,你必須要承擔。

家務勞動可以鍛煉你的動手能力,它會讓你變得有耐心有愛心,你會更有責任感。

讓孩子從小做家務,他才會懂得更好地承擔責任。

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孩子的成長隻有一次,錯過了就不會再來。

分享文章,點亮在看,請珍惜孩子的每一次成長,正确教育孩子,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