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内卷”時代,父母的焦慮,孩子的忙碌,是誰的鍋?

“内卷”時代,父母的焦慮,孩子的忙碌,是誰的鍋?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無論是近來頒布的政策,還是兩會代表的諸多建議,矛頭都指向“鼓勵生育”的靶點。

原因何在?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較十年前增加7206萬人,增長為5.38%。

中國生育率太低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想生娃了?

無法負擔逐年上漲的養育成本,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内卷”時代,父母的焦慮,孩子的忙碌,是誰的鍋?

▲前兩年網傳的養娃成本預算表

回想我們的上一輩,養孩子跟放羊一樣,能讀完大學就算頂自豪的事了,為何到現在家長們内卷得如此厲害?

參與教育的“内卷”究竟是時代的必然還是我們錯了?

實際上,與其告訴父母應當做什麼,不如去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内在動機與外在力量,以此來正視并緩解焦慮。

1

我們的教養方式,經曆了巨大的改變。

近年來父母對孩子教育的焦慮程度與“内卷化”壓力大家有目共睹,“虎媽”、“直升機/鏟雪機父母”層出不窮。

在美國西北大學和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馬賽厄斯·德普克和法布裡奇奧·齊利博蒂著看來,父母的育兒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經濟發展不平等的産物。

“内卷”時代,父母的焦慮,孩子的忙碌,是誰的鍋?

他們運用經濟學原理,并整合多個學科的大量資料,研究和闡述了經濟激勵和限制是如何影響不同國家育兒習俗的,以及什麼才是最好的教養方式,最終寫就了著作《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

書中表示,父母養育一個孩子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夠幸福。但作出決策之前,需要先考慮“限制”問題。

首當其沖的是“預算限制”——有限的資金,可能會限制父母将孩子送入最好的私立學校,或者購買最新款的衣服和玩具。

還有非财務性質的限制,比如時間和能力。

經濟學家認為,人們基本上是為了實作目标而優化其行為,比如,選擇怎樣的教養方式。

在心理學上,将教養方式主要分為4種:放任型、權威型、專斷型和忽視型。

“内卷”時代,父母的焦慮,孩子的忙碌,是誰的鍋?

其中,權威型和專斷型都屬于密集型教養方式,偏向于按自己的價值觀對孩子的選擇進行幹預,但差别在于:

權威型父母趨向于通過自己的軟實力,利用感召力、吸引力和微妙的溝通而非強制來塑造孩子的價值觀和偏好。

專斷型父母通常使用強迫方式以使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禁止孩子行為或否認孩子的選擇。

根據書中列舉的實證研究表明,權威型父母的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要優于其它教養方式下的孩子。

目前權威型是中國目前最普遍的教養方式,且城市家庭比農村家庭更有可能選擇權威型教養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父母的教養方式在改革開放後發生了巨大轉變。

70後、80後的童年,多半是在彈弓、石子棋、跳皮筋、捉迷藏等戶外遊戲中度過,但他們面對自己的子女卻選擇了密集型教養方式。

“内卷”時代,父母的焦慮,孩子的忙碌,是誰的鍋?

教養方式改變的趨勢不僅發生在中國,教育内卷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

圖中顯示的六個國家在1975-2011年間,父母的育兒時間都大幅增長,說明密集型教養方式逐漸受到青睐。

“内卷”時代,父母的焦慮,孩子的忙碌,是誰的鍋?

▲6個國家中母親和父親每周花在育兒上的小時數

很長時間裡,無拘無束的美國小孩是中國同齡人的羨慕對象。

然而,據資料顯示,年輕一代的美國人開始熬夜看書,刷題目,艱苦程度不亞于中國。

為何教養方式的轉變具有如此的普遍性?

經濟不平等的加劇和教育回報率的提高可以為此做出解釋。

當教育回報率越高,經濟越不平等,父母越可能采取密集型教養方式。

舉例來說,在一個辍學者的收入,僅僅比醫生和工程師稍低一點的社會,父母就會更傾向于放任型教養。因為無論孩子的學業如何,将來都不愁工作會無法糊口。

反之,在一個教育和努力能得到高回報,以及教育程度低的人會生活艱難的社會中,父母會有很強的動機督促孩子,選擇密集型教養方式。

是以父母身處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是育兒決策中的一個重要驅動力。

我們也不難了解,為何在過去的30年中,“虎媽虎爸”和“直升機育兒”的理念備受歡迎了。

經濟平等與否,決定了育兒價值觀的類型。

還記得2019年很火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嗎?

在芬蘭,學校從來都沒有考試,家長們也從來不必為學區房和特長班争得“頭破血流”。

2

最好的學校,就是離家最近的學校。

“内卷”時代,父母的焦慮,孩子的忙碌,是誰的鍋?

而在日本,極為重視分享精神,這和他們國家有限的資源有很大關系。

“内卷”時代,父母的焦慮,孩子的忙碌,是誰的鍋?

在本書中,作者認為許多父母的選擇,最初看起來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但最終還是歸結于經濟條件。

為驗證這一說法,他們在不同國家(個人所得大緻相似)的父母當中,進行了一項“世界價值觀調查”,覆寫了一系列關于家長認為最重要的價值觀問題。

例如,“父母認為孩子應當在家中學習到的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選項有“獨立性”、“勤奮”、“責任感”、“想象力”、“對他人的寬容和尊重”、“節儉”、“決心和毅力”、“宗教信仰”、“無私和服從”等等。

結果顯示,在經濟高不平等國家,許多父母會格外強調勤奮的重要性。

例如,90%的中國人認為“天道酬勤”,他們渴望孩子在成年後能夠過上好的生活,而勤奮和毅力則是求學中必不可少的特質。

但這一比例在北歐國家(含芬蘭)則隻有11%-17%。

“内卷”時代,父母的焦慮,孩子的忙碌,是誰的鍋?

而在低不平等國家,教育回報率低,父母更重視獨立性和想象力,沒有理由督促孩子在成績上下苦功夫。

“内卷”時代,父母的焦慮,孩子的忙碌,是誰的鍋?

以芬蘭為例,每個孩子成人後基本上都有工作可做,不存在功利主義,完全可以在學校開開心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表達自己的想法勝過與人競争。

“内卷”時代,父母的焦慮,孩子的忙碌,是誰的鍋?

也就是說,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變得更不平等時,具有相同的經濟特征的父母更不傾向于放任型,而是更傾向于權威型,并且在某種程度上更為專斷。

進一步而言,經濟激勵不僅可以解釋一個國家在不同時代育兒方式的轉變,也可以解釋同時代不同國家之間存在的教養方式選擇的差異。

如何養好孩子?在這個焦慮的時代。

3

教養孩子,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科書答案。

從經濟學家的角度來看,每一種教養方式都各有利弊。

權威型教養方式能夠增強個人成功的驅動力,但這同時也會阻礙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想象力的發展。

在北歐等國家,父母放任型的教養方式,使得孩子們有極好的團隊合作能力,但同時也會導緻他們的競争心更弱,不願意進行持續不斷的努力。

不過,在我們選擇何種養育方式之前,還必須意識到一個冷酷的事實。在競争日益激烈的時代,經濟不平等的加劇,雖然對每個人都有影響,但對中産父母影響最大。

社會頂層的父母,不平等的加劇并不會改變育兒的利害關系。

就好比雞娃大劇《小舍得》中,南俪和田雨岚兩家,講的還是偏精英階層的故事,大人不差時間和金錢,雞娃和放養,隻在一念之間,随時可調整政策。

對于底層的家庭來說,他們缺乏密集育兒必要的金錢、時間、能力,連焦慮的權利都沒有。

“内卷”時代,父母的焦慮,孩子的忙碌,是誰的鍋?

可對于處在中産階層的家長來說,選擇密集育兒還是放任自流,可能結果的差異會很大。

或許,這就是如今大陸中産階級父母教育焦慮與内卷的根本原因。

但我想說,作為父母,如果你被裹挾在這場育兒戰争當中,也不必過于苛責自己。

我們出于對孩子未來生活的擔憂,緻力于為孩子們提供優質的學習和生活資源,這是釋放“内在焦慮”、獲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徑。

需要說明的是,适當的焦慮會促進自己和孩子的成長,但若是迷失在過度的焦慮中,就會在追尋安全感的錯誤道路上疲于奔命,看不見自己,也看不見孩子。

“内卷”時代,父母的焦慮,孩子的忙碌,是誰的鍋?

是以,與其去對抗焦慮,不如看清楚它從哪裡來、為什麼會這樣,在勇敢承認自己不完美的同時,學會與孩子、與時代和解。

至于未來會怎樣?

我們堅信,随着經濟繼續增長,個人所得繼續上升,一旦越過了某個節點,社會福利逐漸提升,經濟不平等程度會慢慢下降。

全員“内卷”的盛況或許将日漸衰落,父母們也将逐漸趨向于采用放任型教養方式。

彼時,将是大多數孩子們釋放天性的“天堂”。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