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的大半輩子,都在和慢性病“共存”

#健康夜話#

我姓張,今年78歲,大家可以叫我老張。我是一名退休教授,或者按照老習慣,叫我張老師吧。我的大半輩子,都在和慢性病“共存”。

我的大半輩子,都在和慢性病“共存”

1

我患高血壓可有年頭了。當年在學校教書的時候,也就40歲出頭,年富力強,一心撲在工作上,不把身體當回事。

有一次我站在講台上,用粉筆寫着寫着,突然一陣天旋地轉,伴有脖子發緊。我強忍着把課講完,然後到我所在學校的醫務室測了血壓,有180/110毫米汞柱。到醫院就診後,醫生說是原發性高血壓,而且是重度,叮囑我注意低鹽飲食,每天按時服用降壓藥,定期測血壓。經過好一段時間,我的血壓才平穩下來。

這樣的降壓治療,我堅持了30多年。也有不少人給我介紹降血壓的偏方,什麼針刺、放血和藥枕等,我都一笑了之。治病嘛,相信醫生、相信科學就好。

我是教會計專業的,就把會計學的一些原則,比如客觀性、可比性、明确性、及時性等,用在平時的血壓管理和服藥記錄上。每次到醫院看病,我都會把整理好的資料交給大夫,各種資料一目了然,既友善大夫把握病情,也節約了就診時間。大夫都說我是“模範病人”。

2

時光荏苒,我退休了。我生在長沙,在陝西工作了一輩子,葉落歸根,終于回到了故鄉。我第一時間安頓好兩件事。第一,找到合适的醫院,也就是湖南省人民醫院,定時看高血壓專科;第二,雖然機關組織的體檢已經去不了了,但我仍堅持每年自己安排體檢,了解身體的狀況。

又過了十年安心日子,2015年,我滿70歲了,發現各項檢驗名額出現了新的變化:尿蛋白質從1+上升到2+,血肌酐到了100多。體檢醫生告訴我,我的腎髒出了毛病。

我開始前往腎内科就診。腎内科大夫詳細了解病情後,判斷我的情況是高血壓腎病導緻的慢性腎功能不全,還是強調要低鹽飲食、優質低蛋白飲食,請營養師幫我制定了食譜,調整了降壓方案。我的血壓控制比之前更嚴格了,換成了既能降壓又能保護腎髒的降壓藥物。

我的大半輩子,都在和慢性病“共存”

3

慢性腎髒病,反映在身體上确實沒什麼感覺。确診後的幾年,我都平平穩穩的。但畢竟歲月不饒人,後來就慢慢起了變化。

尤其是在2021年年初,我開始出現下肢水腫。腳脖子那兒,一按下去就是深深的坑。而且,日常活動後我都喘不上氣,夜間憋醒了要坐起來。到醫院就診,大夫判斷為心功能衰竭,要住院治療。

前兩次住院,打點滴能夠緩解。後幾次,病情發作時大汗淋漓,極度憋悶,感覺一口氣就要掉下去。以前聽人說過“瀕死感”,我想應該就是這種體驗。每次都是把我送入急診科搶救,最嚴重的一次,還要在脖子上放置導管,用機器把身體裡多餘的水脫出來。就算是這樣,我好不容易緩過來,但不到十天半個月,之前的症狀又來了,又得住院。2021年的大半年,我都是在醫院度過的。

4

醫院組織了大會診,判斷我的病情為心腎綜合征,也就是腎衰誘發心衰,心衰又導緻腎衰惡化。一句話,我的身體處在惡性循環之中。

腎内科醫生建議建立動靜脈内瘘,做好血液透析的準備。這可是我這輩子的重大決策。說實話,最開始有些接受不了,但我相信醫生的判斷,也不想再經曆那種命懸一線的過程。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争,我決定做手術。

手術很順利,一個小時左右完成,手術效果也不錯。2021年年底,我開始通過動靜脈内瘘接受血液透析。大約兩周後,我的水腫消退了,喘氣也平順了,精神好了很多,能吃東西了,體力也明顯改善,感覺又回到了從前。遇到出太陽的好天氣,我都可以下樓遛遛彎了。

我的大半輩子,都在和慢性病“共存”

5

生活沒有一帆風順。我的血管條件不好,平時通過靜脈抽血都不容易。幾個月後,我的透析生命線,也就是動靜脈内瘘出狀況了。按醫生的要求,我每天都會摸摸血管,平時摸上去會有一種“水沖感”,但那天下午,我突然發現這種感覺消失了。

我趕緊去醫院,醫生判斷是出現了急性血栓形成。這可怎麼辦?生命線斷了,是不是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如今回想起來,我當時真的想多了。大夫及時給我做了球囊擴張術,不到一個小時,内瘘重新開通。我恢複了透析,生活品質還上了個台階。

我現在堅持每周兩次透析,畢竟年紀大了,需要由兒子接送。我還是按以前的老習慣,做好記錄,注意飲食,做到盡量少住院或不住院,不給家裡人再添麻煩。要說我與慢性病相處的經驗,那就是學會跟醫生相處,和醫生做朋友。這是疾病帶給我的額外收獲。

醫生點評

邀請張老師分享她這幾十年與慢性病“共存”的經曆,是因為她的講述,囊括了慢性腎髒病從第1期到第5期的整個病程。據估計,中國成人慢性腎髒病的患病率為10.8%,結合中國的人口基數以及老齡化,慢性腎髒病的防治任重而道遠。臨床中我遇到很多患者,來醫院就診時腎功能已經很差,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對這樣的患者,我總是提醒他們記着這麼幾句話:第一句,慢性腎髒病早期沒有症狀,但通過簡單的尿正常和抽血查腎功能,就能夠盡早發現;第二句,慢性腎髒病患者是帶病生存,既得之,則安之,不要悲觀;第三句,透析是為了活着,活着不是為了透析,能夠照顧自己,說明生命依然有尊嚴。

口述:張老師

整理:曹薇 吳婧

點評:湖南省人民醫院腎内科主任醫師 羅遜

策劃:譚嘉 餘運西

主播:梁婧

編輯:餘運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