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3種家庭,不打不罵卻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和奇怪的行為,你是什麼樣的心态呢?

煩躁,還是會去好奇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養出自信滿滿的孩子,可是日常生活中一些”為了孩子好”的行為,卻導緻了孩子的自卑。

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三個小孩都是第一次去動物園,當他們站在獅子前面時,反應卻截然不同。

第一個孩子躲在媽媽身後,說想要回家;

第二個孩子臉色發白,雙腿顫抖着說“我一點也不害怕”;

第三個孩子惡狠狠的盯着獅子,問媽媽“我可以向他吐口水嗎?”

這三個孩子都非常的害怕,隻不過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着自己的感受。

這3種家庭,不打不罵卻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面對恐懼的時候,有的人躲閃,有的人戴上強大的防護面具,有的人把恐懼藏起來,假裝不存在。

自卑的孩子也是一樣,他們的表現形式不同,本質卻是相同的,都是孩子對于自己的不認可。

他們或許看不到自己的優秀,或拒絕别人非常困難,或一直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可,或總是貶低别人來凸顯自己……

不管怎麼樣,他們總是在用行動掩飾自己的自卑和脆弱。

美國心理治療大師斯科特·派克說過:“自信必須是從幼年開始培養,成年之後再作補救,往往事倍功半。”

想要培養自信的孩子,家庭教育氛圍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下面三種家庭,不吼不叫卻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1聽話懂事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懂事一點,再懂事一點,認為這是一種優良品質。

其實,懂事是一個孩子,最深的絕望。

他們的需求發出之後,被忽視或者打壓回去,于是隻能隐藏自己的需求,迎合别人的期待,變成一個懂事的孩子。

L的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吵架。她不希望父母離婚,母親告訴她隻要她懂事聽話爸媽就不會離婚。

L非常小心謹慎的照顧着爸媽的感受,凡事都以父母為先,完全忽視了自己的感受。

同時為了不讓父母擔心,L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

由于長期的情感壓抑,L長大之後變得自卑,敏感,抑郁。

可以想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當他渴望有人能幫助、能愛自己的時候,卻要反過來給别人愛和幫助。内心已經一片狼藉,卻還要假裝沒事的去做“懂事”的事。

這3種家庭,不打不罵卻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這樣的打擊是雙份的:一份是壓抑在心底的需求,另一份是被迫扮演的模樣。

懂事的背後是深深地自卑。感覺自己随時都有可能失去,不敢對抗,是以一直活的小心翼翼。

2打壓否定

父母總喜歡貶低和否定孩子,想要以此來激發孩子的動力。

雖然當下可能會讓孩子奮起,但并不能真正的讓孩子變好,而是制造出“另一個我”,來獲得父母的喜歡。

團團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孩子,勤勞有禮貌,是活脫脫别人家的孩子。

但他父母卻怎麼也不滿足,經常對孩子說“你現在考滿分有什麼用,有本事聯考也考一百分啊”,“運動拿第一名怎麼了,考試你别拿第二名呀!”……

父母的打擊讓團團意識到,父母隻喜歡成績優秀的自己,而成績不好的自己是不被愛的,是以他拼命學習,每次都讓自己做到最好。

可是每次得到别人的認可,卻非常的難受,他覺得這個認可并不是對他,而是那個做得好的自己。

就算他已經非常優秀了,卻依然自卑,會貶低自己,覺得自己不好。

這3種家庭,不打不罵卻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總是聽到父母說這樣的話:嚴格要求你是為你好,甯願讓你現在恨我,也要讓你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父母的不斷打壓,讓孩子奮起追趕,在别人眼中優秀的他,卻總是在深夜痛哭,沒有人能夠了解一個無法認可自己的人,心裡到底有多苦。

3不斷比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曆,不管你做的多好,總有一個别人家孩子比你做的好。

我有一個朋友,她就是典型别人家的孩子,長的漂亮,身體好,有能力,但她總是說自己非常焦慮,覺得自己哪哪都不好。

别人都勸她,說你年紀輕輕就月入好幾萬,有自己的車房,她回答别的同齡人都月入百萬了;說她身材好,她卻回答同樣身高的人,人家才一百斤不到……

大家覺得她是在炫耀,其實她真自卑。因為從小就被父母拿來跟别人比較,是以她從小就跟那些“别人家的孩子”比,并努力去超越他們,可是不管她怎麼努力,新的競争對手總是會出現。

如今她長大了,有了很多卓越的成就,成就感卻極其低,因為内心有一個聲音:這算什麼,有人早就做到了。

這3種家庭,不打不罵卻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比較是一個神秘的力量,因為我們最了解自己,不了解别人。我們隻能把對方想得非常強大,自己則永遠技不如人。

父母從小喜歡比較,孩子一生都在尋找競争對手。這場競争中,隻有無休止的比賽,最終孩子隻會輸的一塌糊塗。

其實唯一的競争對手是那個“弱小”的自己,隻有戰勝它,你才能活的自由。

4好好愛孩子

自卑的本質,是愛的匮乏。

一個人沒有愛過,沒有被好好看見,他們沒有嘗過被愛的味道,是以也很難愛自己。

其實父母并不是故意要否定打壓孩子,或者跟别人比較。隻是他們把自己内心恐懼投射給了孩子,他們期待孩子是完美的,有的時候說不上孩子哪裡不好,但就是不滿意。

并不是父母不想好好愛孩子,隻是他們缺乏愛的能力。

我們想要讓孩子變得自信,并不需要一直對孩子使用“激将”法,而是要讓孩子相信自己,認可自己的能力。

當父母認可孩子,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他們才能認可并看到自己。

自信的孩子,是在愛的環境裡,自然流露的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