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常說這三句話,孩子越來越獨立

這是現代家長教育的第2290篇文章

本文來源于公衆号:錢志亮工作室

ID: qzlgzs

孩子的成功,離不開獨立性的培養。

一個人的獨立,不僅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還要求有獨立的思想,在孩子身上表現為主動思考、積極面對并解決生活裡實際問題。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孩子的獨立也不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突然提高,需要父母一步一步引導。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從生活、心理、學習三個方面探讨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姓。

1

培養生活上的獨立性

請常說:“你來試試看”

想起一位80後的朋友說:“我們小時候都不太能心安理得地看着父母忙裡忙外,自己坐在那邊不動窩。”

但我們身邊,很多孩子看着父母忙前忙後,自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大人拖地,他可以腳都不擡一下,像這樣的孩子還不在少數。

不久前,有位家長聊起兒子的寄宿問題,孩子從高一開始就在縣城的學校裡寄宿。

他們那是個很小的縣城,孩子們的生活能力比大城市的孩子要強很多。

唯有自家兒子在這方面表現平平,六個人的宿舍,隻有他不會洗衣服、不會鋪床褥、塞被套。

媽媽每個周去趟學校,把他積累了一周的髒衣服帶回家,再給他的床鋪收拾幹淨。

聊起這件事時,媽媽不曾對孩子生活能力表示擔憂,隻是簡單一句“他不會”将一切合理化。

作為大人,我們太容易“小看”孩子了,在我們眼裡,孩子總是脆弱的、需要幫助的,即使有的孩子到了十八歲,我們依然把他當成小孩。

我們鮮少給孩子過多的機會去學習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

是孩子不會做嗎?是大人不放心讓孩子做。

父母常說這三句話,孩子越來越獨立

大人的不放心,帶動了孩子的不敢嘗試,時間久了,他也給自己貼上了“我不會”的标簽。

是以,想讓孩子生活獨立,我們父母需要經常跟孩子說:“你來試試看!”

地掃不幹淨,多掃幾次就熟練了;洗碗慢,多試幾次效率就高了;不會洗衣服,跟媽媽學幾次就會了......

一開始,孩子總是做不好的,但成長就是不斷試錯,他們就是從做不好的後果中吸取教訓。

孩子生活的能力,完全靠父母在早期有遠見地放手。

很多家長常問:“什麼時候培養孩子生活上獨立性最好?”

這個問題沒有标準答案,但有一點可以确定:隻要孩子願意去嘗試,我們就要去支援。

2

培養心理上的獨立性

請常說:“這件事,你可自己決定/選擇”

不獨立的孩子,特征之一是沒有主見。

台灣教育學者李崇建曾在TED演講上提到,作為老師,當孩子需要“抉擇”時,他們最常說這樣的兩句話:

“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或“我不知道自己選擇什麼?”

他提起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問女兒中午想要吃什麼,女兒下意識回答說:“不知道,随便。”

媽媽說:“不要不知道,你說了我就帶你去吃,什麼都可以。”

女兒一聽,來了精神:“真的什麼都可以嗎?”

媽媽說:“都可以。”

女兒說:“我想吃鹽酥雞”。

媽媽搖了搖頭:“媽媽跟你說很多次了,鹽酥雞很油,不健康,換一個。”

女兒又想了一會說:“那我想吃布丁。”

媽媽火了:“中午吃布丁?沒告訴你中午要吃正餐嗎!”

從這個小故事裡,我們就能發現:

父母有意識地讓孩子做出選擇,又下意識地否定他的決定。

而孩子之是以沒有主見,就源于大人不停地否定他。

我們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批評他們的思考和選擇,漸漸地,孩子對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失去了信心,很多事情自己拿不定主意。

父母常說這三句話,孩子越來越獨立

周國平說:“要讓孩子将來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必須現在就鼓勵她不盲從父母。”

培養孩子心理上的獨立,應該從小讓孩子在生活中體會自己選擇和決策的感覺。

當他提出想法時,我們回報中不要總是帶着否定和打擊,多給他積極的回應,如果孩子太小,我們可以給予孩子有限的選擇,二選一或者多選一,讓孩子對自己的生活産生掌控感。

不要怕孩子的選擇是錯誤的、不完美的,生活的彎路在童年時代多走走代價是最小的。

常對孩子說:“這件事,你可自己決定/選擇”是一種信任,在父母的信任裡,孩子也會相信自己的感覺,對事情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斷和了解。

3

培養學習上的獨立性

請常說:“我看到你的努力/進步了”

孩子在學習上拖拉、磨蹭,太依賴父母的督促,這是現在父母普遍頭疼的問題。

其實孩子不主動學習,不完全是愛拖延,而是孩子的學習信心被破壞了。

我見過一些父母,輔導孩子作業時各種批評、指責、不耐煩:“你這個字怎麼寫的“、“說過幾百遍你還做錯”、”你的答案都寫到橫線外面去了.....”

學習時,孩子面對的指導與負能量太多,他就很難積極地看待作業這件事的。

最後,孩子不僅喪失了學習的興趣,也失去了責任意識,過于依賴父母一遍又一遍的催促。

在孩子的學習之路上,我們不僅要從作業本上看到孩子的無助,提供具體的幫助,也要看到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給予他鼓勵,讓孩子重拾學習的信心。

其中,父母最重要的,要學會“忍”,忍得住不去責怪孩子,忍得住立即告訴孩子答案,忍得住大包大攬的心。

信心是孩子獨立和主動的開始,當他對一件事有了勝任感,他就不會總想着逃避。

俄羅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

心平氣和的、認真的、實事求是的指導,才是家庭教育的應有外部表現,而不應當是專橫、憤怒、叫喊、央告、懇求。”

孩子小小的進步,适時鼓勵,可以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了解努力對學習的真正意義。

我相信,父母能有平和的心态并懷有對孩子的信心,更能幫助孩子獨立面對學習中的種種問題。

本文轉載于錢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教學名師。專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領域。著有《入學早知道》《科學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學的140個漢字》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