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教和門風,浸潤孩子的一生

家教和門風,浸潤孩子的一生

家長的模樣,就是孩子的模樣。好的家教和門風,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資産,也是子孫後代取之不盡的财富。

縱觀古今中外,家教與門風,給予孩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家教和門風,浸潤孩子的一生

01

善良是最好的家風

古人說: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範仲淹家族就是最好的例子。範仲淹是北宋朝廷重臣,他在任的時候,救濟學子,減少徭役,善行惠澤天下。

别人相中一塊風水寶地,要給他當府邸,他拒絕之後,把這塊風水寶地建成書院。他說:希望大家都能享受到這塊好風水。

北宋土地兼并嚴重,很多的豪門大族家裡土地千頃,平民百姓卻沒有土地,流離失所。

範仲淹毅然建立義田,把幾千畝的田地作為公益田,讓他們免受饑寒之苦。

後來因為戰亂,義田遭到毀壞,他的後代卻毅然扛起義田複興的責任,幾次被毀,幾次重建。

範家後代繼承了他的善心,将他的善行延續了幾百年。

範仲淹在家族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他的後代不斷施肥灌溉,直到它變成一顆蒼天大樹,這棵大樹庇護着他的後代子孫,從宋朝一直到清末,整整八百年的時間裡,興旺不衰。

善良是最好的家風。善良是内心的高貴和堅守,成為一個好人,心中自有美好世界。

一個在寬厚善良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氣質更有親和力,他們有更好的人緣,更廣闊的人脈;

古人說: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對于孩子來說,善良是最好的護身符。

家教和門風,浸潤孩子的一生

02

勤勞是立身之本

蕭何對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

立國之後,劉邦給他很多良田美宅。但是蕭何卻都退了回去,反而選了一些貧瘠的土地。

劉邦不解。蕭何說:土地貧瘠可以讓子孫勤勞耕種,良田收成好,反而會讓孩子好吃懶做,長此以往,蕭家遲早要沒落。事實也确實如此。

漢朝立國百年之後,大部分的家族都已經沒落,隻有蕭家依然興盛。

反觀當下,很多家庭把孩子捧在手心,用心呵護,溺愛無度。孩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飯來張口,衣來張手,慢慢變得虛榮懶惰,這一輩子也就毀了。

曾國藩所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總想着把最好的東西直接塞到孩子手裡,是在傷害孩子。

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辛苦,引導孩子學會勤勞和努力,這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家教和門風,浸潤孩子的一生

03

讀書是最好的習慣

積錢不如教子,閑坐不如看書。

對于普通人來說,讀書,是最低門檻的高貴。對于一個家庭來說,讀書,是最好的習慣。

在書裡,我們能認識山川大海,世故人情,能開拓眼界,去聆聽智者的人生感悟。

河南省鞏義市有一個康氏家族,人稱康百萬,因慈禧太後的封賜而名揚天下。

康家最鼎盛的時候:“頭枕泾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裡不吃别家草,人行千裡全是康家田”

康氏家族,曆史悠久,整個家族12代子孫竟然都是富商官吏。而康家的輝煌并不是來自風水,而是一副對聯:

志欲光前惟是讀書教子,心存裕後莫如勤儉持家。

康家在良田萬頃,金銀滿屋的時候,依然沒有忘記教育子孫讀書。

每一代的康家族長,都把讀書看做重中之重。勉勵子孫不坐享其成,讀萬卷書。今天在康家的文職室仍然陳列着各類書籍。

康家尤其重視啟蒙教育,單設兒童居,不惜重金請名師執教,為孩子日後成為棟梁打下了良好基礎。

腹有詩書氣自華,經常讀書,氣質自然變了。

它能開闊人的眼界,給人以精神的動力與養料,使人心胸豁達,目光高遠,成為一個豐富的人。

就像清代姚文田所說,“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讀書,是一個家庭最好的習慣,是一個孩子最好的教育。

家教和門風,浸潤孩子的一生

04

家教是一門終生修煉的人生課題

有時候,我常常在旅途中看到各種各樣的事情,都是因為孩子而引發的。

有在景區因為孩子亂塗亂畫而家人和人吵鬧的,有時景區洗手間看到男家長帶着女兒進男洗手間的,還有的時候遇見過因為兩個孩子的打鬧而引起兩家人大打出手。

我不知道那時那地的那群孩子看到父母如此模樣,心裡又會怎麼想?

他們是該學習父母與人鬥毆的招式,還是該效仿父母與人對罵時的話術?

這樣的父母又怎能教出好家教的孩子來?

再到後來的一些時候,看到這類的事情多了,甚至有人會說:這不就是小孩子“不懂事”嗎?

從來就沒有不懂事的孩子,隻有沒教好的家長。

小孩子的“不懂事”和“沒家教”完全是兩碼事,前者說的是知識面和人生觀,後者純粹指的是行為。

前者有時天真可愛,是孩子不谙世事的純潔本性,後者刁蠻無理,令人生厭。

小孩子的行為反應的是一個家庭的教育觀,一味寵溺,讓孩子是非不分,連基本的禮貌和教養都沒有,隻會讓人看不起。

家教的本質是言傳身教,也就是知行合一,小孩也有“良知”,基本的是非判斷還是有的,一切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欺騙不了他。

《戰國策》有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今天的中國早已和過去安土重遷足不出戶不一樣了,中國今天在走城鎮一體化的道路,這個一體化的程序非常快,越來越多的人願意選擇走出去。

在社會結構、生活方式都已經變得個體、越來越獨立的情況下,隻有教會孩子獨立,那麼孩子才能走得出去。

家教和門風,浸潤孩子的一生

而一個擁有良好家教獨立自主的孩子,則必将會比一個毫無修養事事依靠父母的孩子更讨人喜歡,也更加令人信任。

好家風,如遇高山流水仰之不知其高;壞家風,如居鮑魚之肆聞之不知其臭。

孩子終将會脫離家庭的庇佑與這個世界為伍,與其在将來的某年某月讓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被人教訓說家教不好,倒不如自己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讓别人在誇贊你孩子的同時從根本上赢得别人的尊重。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永遠是孩子的榜樣,好的家教和門風,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才能讓孩子有所為,走入社會才能有大作為,影響一生。

家教和門風,浸潤孩子的一生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圖檔素材,版權屬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系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删除處理,我們隻做分享之用,不用于商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