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孩子不認識錢,不是小事情 | 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
2024-06-02 17:24釋出于北京新京報官方賬号

▲資料圖:中國工商銀行北京複興門支行員工在展示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圖/新華社
“錢不就在手機裡嗎?”随着時代發展,人們接觸現金的機會變少了,越來越多的孩子甚至不認識錢了。
據媒體報道,有近三十年教齡的老教師反映,這種不認識錢的情況,在最近5屆的一年級國小生中越來越明顯。孩子不光不認識錢,也不知道錢怎麼用,不了解“換錢”“找錢”這些概念。在國小教育中,《認識人民币》這一課變得越來越重要。
日常接觸得少,認知的機會就少,孩子不認識錢的現象與目前社會變遷息息相關。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23年底,大陸移動支付普及率達86%。現實裡,很多孩子可能隻在過年時見過100元一張的壓歲錢,平時見到其他面額紙币的機會則更少。
但是,這并不意味着就應該将孩子們不認識實體貨币視為正常現象。在青少年的成長中,如果缺乏對錢的直覺感受和具體認知,其潛在影響不可小觑。
現在的成年人雖然也習慣了看數字,但在成長中對錢多錢少是有過切身感受的。一萬塊錢在現實中是厚厚一沓,但在手機螢幕上就是一個數字,其給人的直覺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而今天的孩子對錢的最初認知就是數字,對“錢是怎麼花出去的”“錢是怎麼來的”自然就缺少具體的認知,以至會産生“錢怎麼會‘花沒’呢?錢不就在手機裡嗎?刷一刷就又有了!”這樣的認識。
比如,新京報前段時間報道的“小孩哥”巨額網遊充值現象中,一些孩子之是以動辄幾千上萬的給遊戲充值,除了平台和家長責任之外,恐怕也與自身缺乏基本的金錢消費觀念脫不開幹系。
對錢多錢少沒概念、對掙錢難易沒認知,自然就很難建立起對金錢的珍惜和尊重。這并不是說該由數字化支付來背這個“鍋”,但通過從小就直覺地認識錢,去建立更合理的金錢觀、理财觀總是必要的。
客觀說,如果要對孩子們進行錢币教育和理财教育,很難找到比實體貨币更合适的抓手。教孩子們認識人民币,同時還有助于孩子們正确認知人民币的法定貨币地位。
目前,随着數字支付的普及,現實生活中拒收現金的行為也多了起來,但現金是最基礎的支付工具,現金服務也是最基礎的金融服務,“拒收人民币現金是違法行為”應當作為常識從孩子開始普及。
數字支付是大勢所趨,這也符合人類貨币從貝殼到金銀銅,到紙币,再到虛拟貨币越來越簡易便捷的發展曆程。但當孩子們從小對錢的概念主要來自手機,他們對金錢和财富的認識勢必也與上一代人大不相同。
僅從平衡這種劇烈變化的角度講,也當及早引導孩子們認識現金和适當使用現金。而長遠看,這對幫助一代人建立正确的金錢觀、消費觀和理财觀,也都很有必要。
撰稿 / 信海光(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張彥君
檢視原圖 84K
-
越來越多孩子不認識錢,不是小事情 | 新京報快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