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為原創連載小說,故事内容純屬虛構,文中出現的人名,地名以及其他描寫皆與現實無關,文學創作請理性閱讀,切勿對号入座。
正文:
書接上文,我們說到,王秀琴将結婚日子告知父親王永年後,王永年就開始着手安排辦酒席的事。
為了彌補王秀琴,王永年決心要讓女兒風風光光地出嫁,不管怎麼樣,他都要将王秀琴的婚禮辦得體面一些。
是以,在出嫁前夕,王永年全家動員開始。
王秀琴不僅安安心心地享受了半個月的好日子,王永年還給她置辦了不少的嫁妝。
由于時間太急,這些嫁妝雖然暫時不能與王秀琴一起在出嫁當天離開。
但隻要訂做了!等王秀琴結婚後再回來拿也是一樣的。
……。
八月初七,天氣晴好。
一大早,魚潭村就有不少人陸陸續續往王永年家趕去。
村裡有喜事,村裡人都是要去幫忙的。
不管是洗洗刷刷還是切菜炒菜,都是需要人來幫忙的。
王永年家以前有一頭水牛,他常年給村裡其他人犁地,村裡人家裡勞力不足,都有請他幫忙的時候。
是以,王永年在村裡還是比較有臉面的,他将即将要嫁女兒的事情告知後,村裡很多人都表示要過來幫忙。
要不是蔡蘭英前段時間無意中摔倒,耗費了不少錢财,王家也不至于如此窘迫,甚至連王永年吃飯的工具都給賣掉。
當然,事情已經發生,王永年也沒有怪蔡蘭英拖累了這個家,他相信如果換做是自己,蔡蘭英也同樣會做這些事的。
早上八點半,王秀琴家不大的院子裡坐滿了前來幫忙的左鄰右舍。
這些左鄰右舍既是來幫忙的,也同樣是來吃席的賓客,王永年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招待這麼多人,他們這麼早過來自然是要幫忙做事情的。
早上,管事的還沒有來。
村裡的這些人碰到一起,都在互相讨論着。
讨論的對象,自然是我們的主人翁王秀琴了!
事到如今,大家夥對王秀琴為什麼要嫁到梁上子村已經心知肚明。
王家雖然沒有明說,但結合王永年家這段時間的情況,大家夥都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不過,大家夥都隻是私底下讨論,并沒有當着王家的人說這些,隻要王家的人路過,他們都會閉口不言。
畢竟,這又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自己私底下讨論就行了!沒必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大家夥都默契地不說不問,隻管幫忙做事和喝酒吃飯。
王永年家這邊的風俗就是這樣。
新郎家正酒如果是八月初八,那麼新娘家就是八月初七,新娘家需要提前一天辦酒席。
過了今晚淩晨十二點,新娘就需要去新郎家那邊了!
王永年雖然欠債,但王秀琴爺爺在聽說孫女要出嫁後,特地将自己家的大肥豬趕過來,用來做辦酒使用。
王永年本來還想着去買一頭,現在倒是節約錢了!
八點四十分,村裡的主事人才匆匆忙忙趕過來。
昨天晚上他多喝了二兩酒。
今天算是睡過頭了。
“老年,昨天晚上多喝了兩口酒,有些睡過頭了!”
“我沒來遲吧?”
一個中年男子小跑到王永年身邊,帶着歉意說道。
王永年聞言呵呵一笑。
他說:“沒來遲,現在還早着呢!”
“不過老許,今天可得拜托你主持大局,不管是分工協作還是其他,可得由你來安排”。
前幾天,王永年帶着禮物去老許家,就是想讓他來主持大局,他一個人可沒法忙過來,酒席上需要什麼,又安排什麼人去做,這些都得一個會管事的來。
老許在魚潭村頗有威望,是以但凡那家辦酒席都會去請他,王永年家也不例外。
老許笑着說:“沒問題,我這就馬上安排”。
有了老許的主事,場面很快就順了很多,誰收禮誰接待,誰打雜誰在廚房做事,誰洗鍋瓢碗筷,誰又上菜,誰收拾桌子,誰來打掃衛生。
老許都安排得妥妥當當的。
……。
中午十一點。
大家夥都陸續找到了自己需要做的事情,都開始忙碌起來。
外面來的賓客,也都陸陸續續到場。
禮薄處,王家的親朋好友排着隊等着送禮。
這些人有送面條面粉的,也有送白糖紅糖的,除此之外,還有送雞蛋鴨蛋的。
數量嘛!
這個完全看心意。
能力有限就少送一點,能力範圍内,也可以多送一些,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标準。
送錢的雖然也有,但隻占小半,這些人送的禮都不多,也就是一塊兩塊,有個别關系好一些的會送五塊十塊。
再高的就沒有了!
其實,這不是大家夥不送,而是條件不允許。
能夠送五塊錢以上的,那都是大手筆了!
在月收入隻有幾十塊的情況下,誰有這麼大的能力送幾十上百呢?
更别說,有很多人都沒有這幾十塊的收入,家裡的經濟來源,就靠地裡的那一點莊稼。
能夠送得起五塊十塊的,都是家裡有人在縣城或者市裡打工,家裡的條件比其他人好不少。
不過,這個時候魚潭村出去打工的年輕人人并不多,全村幾百戶人,也就隻有那麼幾戶人剛出去闖而已。
不過,在接下來的幾年,去城裡打工會逐漸流行起來,村裡的年輕人為了改變家裡的條件都會陸陸續續出去。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我們暫且不表。
言歸正傳。
中午十一點半,酒席正式開始。
王永年頭一天就請了村裡的人前來幫忙,各種菜品也都提前一天做好,今天早上隻要準備一些不能過夜的炒菜就行。
王永年家院子小,容不下太多的人。
是以,臨時廚房與酒席的招待位置選擇在王永年家前面的菜地。
菜地裡的菜都已經給收了!現在已經擺放着七八張桌子,桌子上坐滿了等着吃席的賓客。
管事的老許看着時間已經差不多,便朝廚房高聲呼喊道:“老陳,時間差不多了,是時候該出菜上桌了!”
老陳是王永年請來的大廚,也是魚潭村的人。
村裡隻要有什麼紅白喜事都會請他來主持後廚,老陳聞言點點頭道:“都準備好了!這邊可以随時開始”。
說罷,老陳扭頭看向臨時廚房裡的其他人,高聲呼喊道:“大夥都動手做菜吧!出菜……”。
老陳話音剛落,廚房裡頓時就開始忙碌起來。
來吃席的賓客早就等不急了!
在聽到管事說可以上菜後,一個個都盯着廚房那邊看,喉嚨吞咽口水的聲音,隔着老遠都能夠聽到。
這裡有許多人早早就等着這一餐,為了能夠多吃一點,有不少人甚至早上都沒有吃飯,他們都等着來王永年家吃席呢!
各位朋友讀到這裡請不要笑,大家也不要認為這是很丢臉的事情。
在九十年代,沿海地區的發展雖然已經相當不錯,但偏遠山區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大部分人家裡,一年到頭都吃不上幾次葷腥,哪怕是魚潭村這種可以稻田的地方,也不可能天天都有大白米飯吃。
想要吃肉?
除了稻谷成熟的那段時間可以偶爾吃點魚,其他時候基本上得等到逢年過節才吃得上,大多數時候還是玉米糊加洋芋蕃薯,除此之外便沒有其他東西了!
物質條件就是如此,你就算想吃好的條件也跟不上,平時隻能吃得簡單一點,好一點的都留到逢年過節才吃。
當然,農村家家都喂養得有雞鴨,也會有雞蛋這些,可這些東西是要拿去換錢買油鹽的,家裡的小孩,并不是你想吃就吃。
現在,條件好好了,物質豐富,想吃什麼吃什麼,日子比過去好了很多。
家裡有孩子的可能會發現,現在的孩子吃飯真挑剔,這樣不吃那樣不吃,煮好的雞蛋放在面前都嫌棄,回想當年我們年輕的時候,想吃一點雞蛋都是奢望。
我還記得有一會偷吃家裡的雞蛋,吃下去沒多久肚子就劇痛無比,我母親就說,家裡誰都不吃就你饞嘴,現在吃中毒了吧?
以後你還敢吃嗎?
當時年齡小,不懂這些,還真以為是吃雞蛋引起的肚子疼。
後來,我就再也沒有吃過雞蛋,也不敢吃。
長大後,我偶然從一個醫生朋友哪裡聽說,她門診處來了一個小孩,據說一吃雞蛋就肚子疼得不行,她父母都在外面打工,這個孩子是一個留守兒童,是爺爺奶奶送來檢查的。
我朋友一看就說,這個孩子就是營養不良,平時難得吃好的,她的身體太虛,連一個雞蛋都很難吸收幹淨,就是因為這樣,肚子才會疼。
我聽她這樣說後,頓時恍然大悟,急忙将我小時候的事情也給她說了一遍。
她笑着說我母親騙我,哪有什麼不能吃。
就是當時的我沒吃過什麼好東西,在偷吃雞蛋後營養都沒辦法吸收掉,才會有那樣的反應。
我聽後,心中感慨萬千。
當年的我,日子是真過得苦啊!
還好,現在日子都好過了!
呵呵,說起這件事有感而發,一下子說了這麼多的廢話,我們言歸正傳。
大人還矜持點,小孩就顧不上那麼多了!
一盤大肉上來,一個個拿起筷子就夾,夾到大肉後,猛地往嘴裡一塞,那種滿嘴流油的感覺讓這些小孩一個個吃的滿臉堆笑。
現在的孩子不喜歡吃肥肉,在那個時候,魚潭村的這些孩子巴不得天天有肥肉吃。
隻有大口吃肉,才有這種吃肉的滿足感。
一盤大肉你一塊我一塊,很快就被夾幹淨。
或許是許久沒吃過這麼油膩的菜,每一盤上桌的菜都挺不過五秒,隻要上來都全部被一掃而空。
就在大家吃得不亦樂乎時,王永年端着一杯喜酒走到桌子中間,他舉起酒杯敬了敬衆人。
他說:“各位親朋,各位來賓,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參加小女的喜事,我王永年沒什麼文化,也不會說什麼,大家今天來我家這裡一定要吃好,喝好……”。
“我王永年在這裡感謝大家,也感謝前來幫忙的各位親朋好友”。
王永年說罷,便将手裡的酒杯一飲而盡。
來的賓客太多,他也沒辦法做到一一敬酒。
隻能采取這樣的方式敬衆人,真要一個一個的敬,那他喝醉了都敬不完。
王永年家擺的是流水席,上一桌吃完,下一桌就可以立即接上。
大家夥就這樣吃吃喝喝,互相聊着天。
說到高興的地方時,甚至還哈哈大笑。
吃完飯後,大人們在喝酒聊天,孩子們在在撿地上的鞭炮。
有幾個調皮的孩子,甚至嚷嚷着去找新娘要喜糖。
此時,王秀琴穿着紅色的喜服,正坐在偏屋内的床上,這間屋子雖然簡陋,但王家也将它布置很喜慶。
……。
未完待續。
聲明:本文為原創連載小說,故事内容純屬虛構,文中出現的人名,地名以及其他描寫皆與現實無關,文學創作請理性閱讀,切勿對号入座。
每天不定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