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漾濞縣瓦廠鄉黑馬村,有這樣一位退伍小夥,他回家鄉努力探索學習多年, “破譯”了小黃蜂(黃腳)的養殖“密碼”,在大山深處當起了“蜂王”……
伴随着小黃蜂的嗡嗡鳴聲走進黑馬村,楊春文正忙着取蜂蛹,這是他今年第三茬收割蜂蛹,當天收割的蜂蛹中最重的一窩達到了8斤多。
養蜂人 楊春文
剛開始割的時候,每斤價格能達到90元,目前價格為70元或者75元。平均每窩蜂子的年收入大概是一千二三左右。
今年35歲的楊春文,2014年退伍回鄉創業。多年來,他在尋求适合鄉村産業發展的道路上“摸爬滾打”,但數次嘗試、多種探索都收益甚微。在困難面前永不言敗的軍人品格,讓從小喜歡養蜂的楊春文再一次定位家鄉豐富的林下資源,瞄準小黃蜂養殖成本低、周期短、見效快的優勢,查閱資料、虛心請教,還先後到怒江等地拜師學藝,逐漸掌握了小黃蜂養殖的技術。
養蜂人 楊春文
把(蜂王)放到溫度在5至10攝氏度的環境裡,在這種環境中它會開始冬眠。等到下一年将近春天,氣溫開始回暖,我們需要對蜂王進行加溫,隻要稍微加溫它就蘇醒過來了。
持續不斷的學習探索中,楊春文掌握了人工養殖小黃蜂的“交配、越冬、築巢”三大關鍵技術。由于楊春文的小黃蜂采用仿生養殖,以螞蚱、草地貪夜蛾、燈蛾等昆蟲為食,在有效保護環境維護生态平衡的同時,産出的蜂蛹品質較高,銷路不愁。2023年他養殖的100多窩小黃蜂,不到半年時間就獲得了10餘萬元的收入。
蜂蛹
楊春文小黃蜂養殖收益可觀,雞街、龍潭、順濞、平坡等附近鄉鎮的村民慕名前來學習養殖技術。楊春文總是不吝賜教,在認真傳授養蜂技術的同時,還成立了合作社,以每棵樹100元的價格向農戶租賃挂養場地,每年可以讓農戶增收3000元至5000元,現在合作社成員已發展到20多戶。
農戶 羅元輝
今年他在我這裡挂了35窩,由他負責放置和管理,我們隻提供給他山林,我們的收入比較實惠,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得到3500多元。
不僅小黃蜂的蜂蛹是天然美食,成蜂的蜂毒在治療風濕、痛風等疾病方面也有藥用價值。接下來,楊春文計劃與村民一起建設更具規模化和标準化的小黃蜂養殖基地,在提升鞏固好蜂蛹品質的同時,開發和利用好小黃蜂的藥用價值,帶領群衆共同緻富,讓小黃蜂助力鄉村振興大夢想。
養蜂人 楊春文
我打算把培育蜂王、蜂群和割取蜂蛹等一整套成熟的技術教給百姓,讓他們自己養殖。蜂蛹由我來統一回收,并将蜂蛹制作成熟食,把這個産業做起來。
本期供稿:楊印品 梅紅玉 沈 菲 王旭偉 左娅琳
本期編輯:羅月娟
責任編輯:李素蘭
審 核:吉正紅
終 審:江靜龍
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微信公衆号:掌心漾濞(ybxwxxzx)
新浪微網誌:@掌心漾濞頭條号:漾濞縣融媒體中心新媒體郵箱:[email protected]漾濞縣“作風革命 效能建設”郵箱:[email protected]“作風革命 效能建設”熱線:0872-7521055如果大家對漾濞改革發展、經濟建設、城市建設與管理、“我為群衆辦實事”等方面有好的意見建議,或者對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勞動保障、醫療服務、教育、安全等方面有所訴求,可以在每天推送新聞的留言區進行留言,或者通過撥打電話,發送郵件等方式進行反映,我們将如實向相關部門反映,盡全力幫助解決。(所反映問題務必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