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資料整理:天下達觀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簡稱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并稱,為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僅紅軍時期殲敵88萬,為第一,共計走出700多位開國将領。

紅四方面軍以鄂豫皖蘇區部隊為主力組成,于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黃安七裡坪成立。
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政治部主任劉士奇。
下轄紅四軍(軍上司由方面軍總部兼任)和紅二十五軍(軍長曠繼勳、政治委員王平章),總兵力共4.5萬人,又建立紅九軍,全軍共有六個師。

1932年7月開始,國民黨以30萬人的兵力,對鄂豫皖蘇區發起圍剿。

10月10日,張國焘在黃安縣黃柴畈召開緊急會議
10月12日,紅四方面軍決定放棄鄂豫皖蘇區,除留下紅七十四師和紅七十五師及各獨立部隊編成紅二十五軍由沈澤民負責堅持遊擊戰之外,軍部和主力紅十師、紅十一師、紅十二師和紅七十三師等4個主力師及少共國際團共2萬餘人轉戰西進。

1932年12月在陝西和四川邊界建立川陝蘇區。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擊敗川軍的三路圍攻,力量迅速發展,遂将所轄四個師升格為軍,改編為:

紅四軍
紅九軍(軍長何畏、政治委員詹才芳、副軍長許世友、參謀長王學禮、政治部主任王新亭)
紅三十軍(軍長餘天雲、政治委員李先念)
紅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政治委員張廣才)
川東遊擊隊改編為紅三十三軍(軍長王維舟、政治委員楊克明、副軍長羅南輝)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發展曆程

1927年11月至1929年11月,黨先後上司黃麻、商南、六霍起義,組成工農武裝,分别在鄂東北、豫東南、皖西地區開展遊擊戰争。
到1930年1月,上述武裝分别編為紅軍第11軍第31、第32、第33師。
4月,紅11軍改編為紅軍第1軍。
6月,成立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
12月,紅15軍由蕲(春)黃(梅)廣(濟)地區轉戰到鄂豫皖蘇區的黃(安)麻(城)地區。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1931年1月,鄂豫皖蘇區紅軍打破國民黨軍第一次“圍剿”,紅1軍同紅15軍會師合編為紅4軍,共1.25萬餘人。

5月中旬,成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革命軍事委員會,張國焘任分局書記兼軍委主席。
5月底,鄂豫皖蘇區紅軍打破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共殲國民黨軍3個多團,擊潰1個旅。
7月,紅4軍主力由豫南地區南下,在英山、蕲春、黃梅、廣濟地區展開攻勢作戰,至9月,共殲國民黨軍7個多團。

10月,在皖西組建紅軍第25軍。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11月7日,紅4、紅25軍在黃安(今紅安)縣七裡坪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劉士奇任政治部主任(後吳煥先),全軍近3萬人。紅四方面軍的成立,标志着鄂豫皖蘇區紅軍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紅4軍軍部由方面軍總部兼,轄第10、第11、第12師;
紅25軍,曠繼勳任軍長,王平章任政治委員,轄第73師。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紅四方面軍連續進行了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四次戰役,共殲國民黨軍約6萬人。

紅四方面軍在反“圍剿”作戰中,創造了避強擊弱、包圍迂回、圍點打援等戰法,為紅軍戰略戰術原則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蘇家埠戰役後,紅四方面軍組建紅25軍第74、第75師。
潢光戰役結束後,紅四方面軍連同新組建的獨立第1、第2、第3、第4師和彭(湃)楊(殷)軍政幹部學校、少共國際團,總人數4.5萬餘人。
蘇區擴大到4萬餘平方千米,擁有26個縣級政權。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1932年7月,由蔣介石親任總司令的豫鄂皖三省“剿共”總司令部調集30萬餘人的兵力,對鄂豫皖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

10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紅四方面軍總部率第10、第11、第12、第73師及少共國際團共2萬餘人越過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經鄂北、豫西,于11月到達陝南地區。
留下紅25軍一部和第75、第27師(原獨立第4師改稱)在蘇區堅持鬥争。
11月19日,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改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張國焘繼任主席。
曾中生任方面軍參謀長(後倪志亮),張琴秋任方面軍總政治部主任。
12月,紅四方面軍乘四川軍閥混戰及其在川北兵力薄弱之機,向川北進軍。

至1933年2月,開辟了以通江、南江、巴中為中心的川陝蘇區。

2月中旬,川陝邊區“剿匪”督辦田頌堯以近6萬人的兵力分三路進攻川陝蘇區,經4個多月的機動作戰,粉碎了川軍的“三路圍攻”,共斃傷國民黨軍1.4萬餘人,俘其1萬餘人。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6月底,紅四方面軍在旺蒼縣木門鎮召開軍事會議,總結反“三路圍攻”的作戰經驗,并決定将4個師擴編為4個軍和恢複彭楊軍政幹部學校。

7月上旬,紅四方面軍部隊進行整訓和擴編。徐向前、陳昌浩仍分任總指揮和政治委員,王樹聲任副總指揮,陳昌浩兼任總政治部主任,傅鐘任副主任(後曾傳六、周純全)。以第10、第12、第11、第73師為基礎,每師充實部分地方武裝,依次擴編為第4軍(王宏坤任軍長,周純全任政治委員,轄第10、第11、第12師)、第9軍(何畏任軍長,詹才芳任政治委員,轄第25、第27師)、第30軍(餘天雲任軍長,李先念任政治委員,轄第88、第89、第90師)、第31軍(王樹聲兼任軍長,張廣才任政治委員,轄第91、第92、第93師)。
8~10月,為進一步擴大蘇區,紅四方面軍乘川軍新的圍攻部署尚未就緒之際,舉行了儀(隴)南(郭)、營(山)渠(山)、宣(漢)達(縣)三次進攻戰役,共殲川軍近2萬人,并新組建了紅29軍第26師。宣達戰役期間,紅四方面軍同在達縣、宣漢、梁山(今梁平)地區堅持鬥争的川東遊擊軍會師。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川東遊擊軍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第33軍,王維舟任軍長、楊克明任政治委員,轄第97、第98、第99師。這時,紅四方面軍已發展到5個軍約8萬人。

川陝根據地總面積達42000平方公裡、人口500餘萬,控制了8座縣城,建立了23個縣市革命政權。
11月,四川軍閥劉湘調集20萬人的兵力,向川陝蘇區發起“六路圍攻”。紅四方面軍仍采取“收緊陣地”的作戰方針,先後挫敗劉湘部的四次總攻,奮戰至1934年9月,共斃傷俘川軍8萬餘人。

11月上中旬,紅四方面軍先後在通江縣毛裕鎮和巴中縣清江渡召開黨政工作會議和軍事工作會議。

為健全上司,充實連隊,方面軍進行了組織調整,李特任副參謀長,第11、第26、第92、第97師撤銷師部,部隊并入其他師,直屬炮兵營擴編為炮兵團,各遊擊指揮部所屬武裝合編為獨立第1、第2師,彭楊軍政幹部學校改稱紅軍大學(倪志亮兼任校長)。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1933年1月,在通江縣組建了婦女獨立營。在反“六路圍攻”中,擴編成婦女獨立團,共2000餘人,直屬方面軍總部上司。

為實作“依托老區,收縮戰線,發展新區”的川陝甘計劃,策應中央紅軍在川黔滇邊的作戰,紅四方面軍于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進行了嘉陵江戰役,共殲川軍12個多團,約1萬人,占領嘉陵江以西大片地區。

張國焘卻為蘇區的某些困難及國民黨軍将對蘇區進行大規模進攻所吓倒,擅自決定放棄川陝蘇區,指令部隊繼續向西轉移。

紅四方面軍連同地方武裝及蘇區機關、學校、醫院和工廠職工等共約10萬人,于5月初開始長征,中旬占領了以茂縣、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6月,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在川西北懋功(今小金)地區會師。

7月,紅一方面軍抽調部分幹部到紅四方面軍,對加強紅四方面軍工作起了積極作用。
紅四方面軍抽調第4軍第12師第32團、第30軍第90師第270團、第33軍第98師第294團歸紅一方面軍建制。

中央決定兩個方面軍共同北上,建立川陝甘蘇區。

8月中旬,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北上。
月底,右路軍走出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進到四川省巴西地區。
紅30軍和紅4軍一部在包座地區殲國民黨軍1個師,打開了向甘南進軍的門戶。

率左路軍行動的張國焘帶領先頭部隊到達阿壩後,便按兵不動,拒絕執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并背着中央電令右路軍南下,企圖分裂和危害中央。

中央遂率紅一方面軍主力于9月10日繼續北上,張國焘則于9月15日率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的第5、第32軍南下川康邊。
10月,南下的紅軍舉行綏(靖)崇(化)丹(巴)懋(功)戰役,斃傷俘國民黨軍3000餘人。繼又發起天(全)蘆(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戰役,共斃傷俘國民黨軍2.5萬餘人,紅軍也傷亡近萬人。

1936年1月,紅5軍與紅33軍合編為紅5軍,董振堂任軍長,黃超任政治委員,下轄由第5軍編成的第13師和由第33軍編成的第15師。

2月,國民黨調集重兵進攻天全、蘆山地區,紅四方面軍被迫西撤。
4月,轉至甘孜、爐霍地區。

紅四方面軍由于南下、西進,往返于雪山草地和連續作戰,由南下時的8萬餘人減至4萬餘人。

紅四方面軍重新進行整編。李特任參謀長,周純全任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任政治部副主任。第4、第9軍各轄4個師,師直轄營;第30軍暫缺第90師;第32軍(羅炳輝任軍長,李幹輝任政治委員)轄第94、第96師;組建了騎兵師(許世友任師長)。另轄四川抗日義勇軍總指揮部(王維舟任總指揮)、金川軍區(倪志亮兼任司令員,邵式平任政治委員)以及紅軍大學(劉伯承任校長,何畏任政治委員)。

在朱德、劉伯承和徐向前等人的堅決鬥争及影響下,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對張國焘的分裂主義和南下方針進行了抵制和鬥争。

6月,紅四方面軍決定,和紅2、紅6軍團共同北上。

7月2日,紅四方面軍與由湘鄂川黔蘇區長征到達甘孜地區的紅2、紅6軍團會師,紅2、紅6軍團和紅32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

7月初,紅四、紅二方面軍從甘孜、爐霍、綏靖(今金川)出發,克服重重困難,于8月1日抵達包座地區,在舉行岷(縣)洮(州,今臨潭)西(固,今舟曲)戰役,突破國民黨軍的封鎖後,于10月9日和22日分别到達甘肅省會甯和靜甯以北的将台堡(今屬甯夏西吉),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勝利結束了長征。
1936年10月下旬,按照中革軍委的部署,紅四方面軍第30軍渡過黃河。随後,第9軍和紅四方面軍總部及第5軍亦渡過黃河,準備執行甯夏戰役計劃。

11月5日,紅軍總部電令紅四方面軍河西部隊:目前主要任務是消滅馬步芳部,獨立開展一個新局面,首先占領大靖、古浪、永登地區,必要時應迅速占領涼州(武威)地區。11日,中共中央決定河西部隊稱西路軍,并成立以陳昌浩為主席、徐向前為副主席的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統一指揮該部的行動。

西路軍在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同軍閥馬步芳部優勢兵力進行了4個多月的浴血奮戰,共殲敵約2.5萬人,但西路軍也損失嚴重,到1937年3月中旬終于失敗。
14日,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決定,将餘部編為3個支隊,由李卓然、李先念等8人組成的西路軍工作委員會統一上司,轉入祁連山區打遊擊。
李先念率領的左支隊400餘人,曆盡艱辛,于4月底進入新疆,後分批回到了陝甘甯邊區。另2個支隊大部犧牲,少數人員陸續傳回陝北。

留在黃河以東的紅四方面軍第4、第31軍共1.1萬餘人,在參加了山城堡戰役後,于1937年2月參加支援西路軍的援西軍。

3月上旬,在援西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張浩率領下由陝西省淳化地區西進。3月中旬進至甘肅省鎮原、平涼地區時,聞西路軍已失敗,乃停止西進。

1937年7月,抗日戰争全面爆發。為促成全國抗戰,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國民黨達成協定,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8月,紅四方面軍第4、第31軍和陝北紅軍第29、第30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

紅四方面軍在土地革命戰争中,戰鬥足迹遍及鄂、豫、皖、川、陝、甘、甯、青、新等省,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軍,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共走出700位開國将領

資料整理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