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烈士後代孤苦無依,桑植老太前來求情,賀龍:他們都是我的孩子

作者:紅色史事

1949年10月1日,盛大的開國大典在北京正式舉行。而這時,大陸西南地區還有一座重鎮沒有擺脫國民黨的專制統治。蔣介石依舊做着東山再起的美夢,固守重慶不肯退讓,為了徹底戳破他的幻想,殲滅殘餘國民黨軍隊,中共中央派遣解放軍對大西南發動解放戰争。

烈士後代孤苦無依,桑植老太前來求情,賀龍:他們都是我的孩子

圖|開國典禮(油畫)

一個多月後,國民黨敗退台灣,久處黑暗之中的山城終于破曉,中國曆史翻開了全新的一頁。伴随着孩童的歡聲笑語,解放軍大隊紛紛入駐重慶,升起鮮豔的國旗,将這座城市守護在羽翼之下。

大軍入川以後,賀龍便将家人安置在重慶生活,他與妻子薛明看着漸漸熱鬧起來的城市,心裡十分欣慰,常常帶孩子們低調走上街頭體察民情。這天,賀龍盡興而歸,卻在家門口看見一張意外的面孔。

一位老太守在賀龍家門口,她身穿左襟大褂,鑲邊筒褲,衣袖和褲腿都比較寬大,頭上裹着厚厚的黑布,明顯一副土家族打扮。老太太手裡牽着一個孩子,身後還跟着一長串的小娃娃,她主動找賀家衛兵詢問:“賀龍在嗎?你告訴他,桑植洪家關的鐘姐姐有事找他。”

衛兵剛想說賀将軍不在家,就看見不遠處的賀龍帶着薛明急急趕來,沖他揮手。賀龍攙扶起老太太的手臂,激動地問:“二姐,你怎麼來了?也不讓人送信給我,我們進去再說。”

賀龍扶着老太太進門,後面幾個孩子跟小雞仔似的也亦步亦趨跟進去。薛明則留在最後面看顧着他們,她雖不認識老太太,但看裝束也能猜出這是賀龍老家的人,而且關系親近,不然也不會突然上門。

一群人走進院子裡,賀龍和老太太正在叙舊,聊了幾句近況,幾個孩子四處張望,卻不敢離開老太太身邊。但這麼多孩子存在感實在太強,讓人沒辦法忽視,賀龍沒忍住問老太太:“二姐,這群小娃娃是?”

烈士後代孤苦無依,桑植老太前來求情,賀龍:他們都是我的孩子

圖|賀龍

老太太見孩子們乖巧地跟在她身邊,摸了摸最近那個孩子的腦袋,表情欣慰地點點頭,口中卻說:“都過來跪下,給賀爺爺磕個頭。”孩子們像是有準備一般,整整齊齊地跪下磕頭,嘴裡還大聲喊着:“賀爺爺!”

這陣仗把賀龍夫妻吓了一跳,他們還沒搞清楚狀況,連忙讓孩子們起來,可這群孩子卻不肯起來,賀龍隻好求助老太太,道:“二姐,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你快讓孩子們起來呀!”

老太太歎了口氣,不慌不亂地搖頭,隻問他:“你還記得曾經跟你鬧革命的子弟兵們嗎?”這一問猶如驚雷炸響,讓賀龍失了言語,他似乎猜到了什麼,神情瞬間變得哀傷,過往那些已經褪色的回憶,再次湧現在他的腦海。

原來這群孩子都是革命烈士的後代。

二十世紀初,賀龍帶領家鄉桑植的一衆同胞,積極響應孫中山的号召,高舉“護國讨袁”的大旗,走上了一條救國救民的大道。

1916年3月,賀龍膽識過人,“兩把菜刀鬧革命”的事迹家喻戶曉,當地百姓都非常敬佩他。在他的影響下,許多有志青年紛紛站出來,跟随賀龍打軍閥、鬧革命。賀龍這支原先細碎的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趕往川北各地讨伐軍閥。

烈士後代孤苦無依,桑植老太前來求情,賀龍:他們都是我的孩子

圖|賀錦齋

賀龍是個天生的将領,在他的耳提面命下,這支子弟兵中鍛煉出衆多英雄豪傑,成為他革命事業上的得力助手。北伐時期,賀錦齋受堂兄賀龍啟發,丢下學堂的詩詞歌賦,拿起槍支加入北伐隊伍。

賀錦齋編入了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因為能力出衆,很快便就任旅長。他帶領将士前往北伐戰場前線,先後攻克澧縣和鄂西重鎮宜昌,殲滅了吳佩孚一個精銳師,立下赫赫戰功,讓這支隸屬賀龍的部隊威名遠揚。

在一次次成功和失敗中磨砺,賀龍及其家鄉子弟兵厭惡國民黨軍隊A錢腐敗的氛圍,明白國民黨在革命路線上的問題,逐漸認識和接受共産黨理念。

那時,賀龍雖身穿舊軍服,但思想上已經逐漸認識到:雖然國民黨目前在軍事上的勢力要比共産黨強大,但是光有軍隊上的優勢還不夠,需要好的政治主張才能靠得住。

中共一直走群衆路線,鼓舞勞工、農民的力量。這是自己一直追尋的道路,賀龍在心中早早就生出了轉投共産黨的想法。

是以當國民黨叛變革命,發動白色恐怖襲擊時,賀龍沒有選擇明哲保身,他不僅讓自己隊伍裡的共産黨員照常工作,還保護和收留許多被驅逐、殘害的共産黨員。那時,被送出境外的朱德和劉少奇之是以能夠安全離開,得益于賀龍不畏生死的護送。

烈士後代孤苦無依,桑植老太前來求情,賀龍:他們都是我的孩子

南昌起義前,賀龍将自己的想法告訴将士們時,部隊裡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許多膽小怕事、畏懼國民黨手段的士兵畏首畏尾,想要退出。

賀龍沒有為難他們,讓他們離去,但心中難免有些失望。在這時,是家鄉的子弟兵堅決表态,給予賀龍勇氣與信心,讓他可以堅定自己的選擇。

桑植的鄉親們跟随賀龍出來打拼,為的就是還國家一片安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賀龍選擇共産黨于他們而言都是好道路。于1927年8月1日,賀龍的隊伍參加南昌起義,3000餘名家鄉子弟義無反顧投身殘酷的戰火中。

南昌起義時,賀龍可以說是完全根據周恩來的訓示行動,雖然當時第二十軍隸屬于武漢國民政府,但實際上他們已經改頭換路,接受了共産黨的上司。

後來,彭真回憶起南昌起義時,曾談到賀龍:“賀龍其人為了心中的正義,可以說是不顧個人安危,他把個人命運同共産黨緊密聯系在一起。周恩來讓賀龍當南昌起義總指揮的依據就在這裡。”

戰士們的信賴,賀龍都記在心裡。每當戰事停下時,他便非常關心士兵的部隊生活,尤其是他的老部下第一師。隻要遇上第一師的部隊,一碰面賀龍就會向他們詢問部隊的傷亡情況。

對于那些打趣他的将士,賀龍态度認真地回應 :“我就這點老本錢,希望你們沒有給我丢掉。老一團的人,大部分都是從桑植跟着我一路出來的,這些人我必須負責起來。”

烈士後代孤苦無依,桑植老太前來求情,賀龍:他們都是我的孩子

圖|南昌起義(油畫)

1927年8月1日淩晨,南昌起義的槍聲,首先在朱培德總指揮部章江路打響。負責守衛的警衛們都是朱培德培養的精銳力量,實力強勁,完全沒有把起義部隊放在眼裡。更别說他們早就得到了叛徒的密報,暗地裡做好了防止暴動的準備,負責對敵的機關槍手早就躲在鼓樓裡。

南昌起義打響後,賀錦齋帶着第一師負責從正面進攻,對面是國民黨朱培德的精銳警衛團,面對敵人兇猛且充足的火力,我方好幾次沖鋒都被狠狠壓制。這時,賀龍親自上場指揮隊伍,一聲令下:“帶我的基本連幹掉他們!”

這裡的基本連指的是,老一團的五連和七連,武器裝備比較好,裡面大部分士兵都是賀龍剛革命時帶出來的家鄉老兵,個個膽大心細,每次打仗都是敢啃“硬骨頭”的“鐵拳”。危急時刻,依然是這兩個連沖鋒打頭陣。

在師長賀錦齋、團長劉達五等率領下,後排負責投擲手榴彈掩護前方戰場,士兵們借着煙霧奮勇向前,沖向衙門口。翻牆進院,強攻鼓樓,最後與敵展開白刃戰,全殲頑敵,奪取了南昌起義關鍵性的勝利。

戰鬥再次打響後,二師副師長兼四團團長賀文選,率部執行阻敵馳援、就地殲敵任務,為起義建立奇功。賀文選一家五口都參加了南昌起義,分任團、營、連、排長,在戰鬥中奮不顧身,發揮了骨幹作用。

第一師五團代團長兼一營營長王炳南,在起義打響後,立即對敵駐牛行車站的巡邏隊發起進攻,并奪取勝利。後與賀文選一道堵住敵人入城馳援的大門。

烈士後代孤苦無依,桑植老太前來求情,賀龍:他們都是我的孩子

圖|王炳南

曾經跟在賀龍手下的賀桂如、賀秦封、賀學定、賀春軒、文南甫、賀勳臣、王炳然等一批桑植籍營職軍官,在起義戰鬥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是共産黨第一次成功用槍杆子打下一座省城,代表共産黨員不懼強權、敢于拼搏的信念和決心。共産黨從此正式建立屬于自己的軍隊,有能力獨立上司武裝鬥争,在全國受壓迫的人民面前揮舞革命旗幟,引領人民走向正确方向,是革命道路重要的裡程碑。

賀龍所率領的第二十軍作為南昌起義的主力軍,總兵力接近兩萬人,其中最為英勇的當屬打頭陣的桑植三千子弟兵。他們不畏犧牲破強敵,為起義成功建立不朽功勳,為人民軍隊的建立作出重要貢獻。

從北伐戰争到南昌起義,桑植這塊土地上染上了紅色革命的鮮血,播下武裝起義的種子,成為革命的搖籃。特别是南昌起義後,這塊土地上的鬥争就再也沒有停息過。在桑植人民積極參加南昌起義後,這裡的百姓就被反動派的恐怖氛圍籠罩着。

反動派對賀龍及其追随者的仇恨極深,在無法抓捕賀龍的情況下,他們竟喪心病狂對賀龍的家鄉洪家關,展開了瘋狂報複行為。他們叫嚣着“斬盡賀家所有血脈,親信一個不留”,将洪家關原本還算安甯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整個村子幾近十室九空。

特别是桑植縣長,為報共産黨殺叔之仇,多次派兵到洪家關實行“清剿”。賀氏家族的親人們不得不四處躲藏,大部分人隻能在山中躲來躲去,過着流浪漢般的日子。

烈士後代孤苦無依,桑植老太前來求情,賀龍:他們都是我的孩子

翁淑馨是賀龍堂兄賀敦武的妻子,她曾在采訪中描述了當時的生活: “我們隻能住進山洞裡,國民黨無法危及生命安全,但生活上卻遇到一個又一個難題。沒有生活用品,沒有藥物,許多鄉親都受瘴氣影響,得了一身爛瘡,既惡心又難受,卻也沒辦法,隻能慢慢等死。”

可時局不利,桑植這邊正在受苦受難,那邊起義部隊轉移廣東的行動也失利。面對重重困境,中共中央還是立刻派遣隊伍前去幫助各地老百姓、反抗反動派的暴行。

起義部隊南下受挫後,賀龍不甘心革命行動化為泡影,多次向黨中央提出傳回湘西工作的請求,還起草了關于如何發動湘鄂西暴動的簡略計劃。在賀龍的不懈努力下,組織最後決定同意他傳回湖南工作。

1928年2月,賀龍等人回到桑植縣洪家關。回到家鄉後,賀龍仿佛如魚得水,帶上北伐時期部隊整編時被遣回鄉的老部下,重新拉起一支隊伍。最後整編入隊的士兵裡,有賀龍大姐賀英組織的民兵武裝;有參加戰鬥失敗,拖槍傳回家鄉準備與敵人繼續鬥争的隊伍。這些散隊加起來共有三千餘人。

他們信任賀龍的本領,願意再次為了革命團結一緻,成為一支新生的工農革命隊伍。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失敗後,在桑植同胞遭遇敵人殘忍報複的情況下,他們依舊願意為了國家和人民而戰,再次集結在共産黨的旗幟下,這是多麼偉大的奉獻精神。

賀龍帶着一批又一批桑植青年走出家鄉,為革命抛頭顱灑熱血,他們為毛澤東“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創造了實踐典範。為黨中央“武裝割據”增添了巨大力量,繼而發展為湘鄂西蘇區,成為全國三大蘇區之一,為人民軍隊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烈士後代孤苦無依,桑植老太前來求情,賀龍:他們都是我的孩子

但戰争不止有未來的美好,也有現在的慘痛。這些有志青年在危亡之際守護國土,讓人民過上安穩的日子,但其中很多人也失去了鮮活的生命。桑植地區的老人們看着孩子們一個個出去,但回來的卻是零丁少許,還帶着滿身沉疴。

原是單身家庭倒也還好,可苦就苦在不少烈士都有孩子。家裡父母一去不複還,他們跟在村子裡的老人吃上一年兩年還沒什麼,時間長了,各家各戶也養不起這麼多張嘴,更别提孩子們讀書了,那是想都不敢想。

老太太是看着賀龍他們離開的,去時她滿臉笑容,留在家裡的孩子她也努力拉扯長大。盡管自家經濟條件也不怎麼樣,卻還是堅持不丢下這群娃娃,等他們的父母回來。

她守在村子口日盼夜盼,将孩子們一個個交到歸家的将士手中。可等到新中國成立了,還有不少孩子沒人認領,那時她心裡已經有數:這些孩子的父母怕是回不來了。

老太太咬咬牙,繼續負擔孩子們的生活,鄉親們也是能幫就幫,絕對不讓地下的烈士們寒心。可她一個老太太能掙到多少吃喝呢?就算有人幫襯,家裡也終究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

正當她苦惱如何維持生活時,重慶解放的消息傳到了桑植。她一聽賀龍将軍入駐重慶,便立即叫上所有孩子,拿着鄰居送的幹糧,趕去重慶求助。

烈士後代孤苦無依,桑植老太前來求情,賀龍:他們都是我的孩子

圖|老太太

聽完老太太的訴說,她這幾年是如何帶着這些孩子生活,賀龍和薛明眼眶裡淚珠在打轉。他們回頭看着這些骨瘦如柴的小娃娃,心頭滿是酸楚,這些都是犧牲戰友們的孩子啊!

賀龍這些年一直沒有回家鄉,除開工作繁忙外,便是覺得自己無顔歸鄉,帶出去的弟兄們大多都長眠于異鄉戰場,他心中一直有愧。但賀龍沒想到,家鄉還有一群孩子孤苦無依,逼得二姐沒有辦法了才來找自己,想起過去的行為就想給自己一巴掌。

賀龍握着老太太的手,鄭重保證:“二姐,你放心,從此以後他們都是我的孩子,我一定好好養育他們。”聽了這句話,老太太心裡松了口氣。薛明聽到丈夫要留下這群孩子,臉上也露出了笑容,蹲下身子将孩子們扶起來,仔細打量他們的相貌,以後這些也是她的孩子了。

或許是薛明的目光太過慈愛,讓這群娃娃久違感受到了母愛。他們心裡明明開心,卻忍不住流出眼淚,最後一個傳染一個,一群孩子都哇哇大哭起來。賀龍他們三個大人,眼眶也都紅了起來。

待到所有人都平靜下來,賀龍才對妻子說道:“這群孩子都算是我賀家宗親的孩子,我們不能讓國家幫忙養孩子,隻能辛苦自己了,你覺得如何?”

一旁的老太太看賀龍這樣子,聽到他想自己撫養孩子,沒有請求國家援助的意思,心裡既感到自豪,又覺得擔憂,想開口讓賀龍再想想,但又覺得自己沒什麼立場,索性還是閉上了嘴。

倒是薛明善解人意地點點頭,看向孩子的眼神依舊溫和,她說:“我個人是沒有問題的,也很喜歡這些娃娃,但老聶那裡可能就有意見了。”

烈士後代孤苦無依,桑植老太前來求情,賀龍:他們都是我的孩子

圖|賀龍與妻子合影

這裡老聶說的是聶占新,他是賀龍家裡的管理者,一直負責這個家庭的所有事務,上到工作安排,下到吃穿用度,賀龍家的賬本就把握在他手上。

負責管賬的人自然要比其他人更加理性。薛明猜得沒錯,聶占新覺得賀龍的做法不太對:“這些娃娃既然是烈士子弟,那麼國家自然有義務在生活上幫扶一二。”

但賀龍比較死心眼,不願意增加國家的負擔,堅持要自己撫養,聶占新拗不過他,隻能死了這條心。不過他負責照顧孩子們的生活确實十分認真,也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兒女帶在身邊。

伴随着家裡多了好幾個孩子,開支自然嘩嘩往外流,明明賀龍和薛明的工資在當時都是高薪,但一家人的生活卻還是變得拮據許多。但苦誰也不能苦孩子啊,賀龍自己省吃儉用,也依舊要給家裡孩子發日常零花錢,讓他們自己去上學時好買東西。

每天放學後,賀龍家門口就是一長串的“葫蘆娃”蹦蹦跳跳、你追我趕,賀龍看見他們很是滿足,擺了張闆凳坐在門口看猴似的,拍掌大笑,說:“我的孩子真厲害,身體倍棒!”

結語:

革命戰争時期,先烈們不懼生死,為了黨和人民赴湯蹈火、視死如歸。他們心中懷着崇高的理想、矢志不移的信念,堅持不懈,拼搏奮戰,才有現在的國家。

……

烈士後代孤苦無依,桑植老太前來求情,賀龍:他們都是我的孩子

後來,在公布的烈士名單裡,賀龍元帥的家族族譜上,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兩千零五十人,賀家宗親可謂是為了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犧牲。而幸運的是,這些烈士的子女都有了溫暖的家庭,不再孤苦無依。

賀龍元帥夫妻将他們細心呵護長大,而他們長大後堅持學習、建設國家,在不同崗位上延續父母為國奉獻的精神,這或許就是中華民族一代代不可磨滅的信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