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烈士后代孤苦无依,桑植老太前来求情,贺龙: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作者:红色史事

1949年10月1日,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北京正式举行。而这时,大陆西南地区还有一座重镇没有摆脱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蒋介石依旧做着东山再起的美梦,固守重庆不肯退让,为了彻底戳破他的幻想,歼灭残余国民党军队,中共中央派遣解放军对大西南发动解放战争。

烈士后代孤苦无依,桑植老太前来求情,贺龙: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图|开国典礼(油画)

一个多月后,国民党败退台湾,久处黑暗之中的山城终于破晓,中国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伴随着孩童的欢声笑语,解放军大队纷纷入驻重庆,升起鲜艳的国旗,将这座城市守护在羽翼之下。

大军入川以后,贺龙便将家人安置在重庆生活,他与妻子薛明看着渐渐热闹起来的城市,心里十分欣慰,常常带孩子们低调走上街头体察民情。这天,贺龙尽兴而归,却在家门口看见一张意外的面孔。

一位老太守在贺龙家门口,她身穿左襟大褂,镶边筒裤,衣袖和裤腿都比较宽大,头上裹着厚厚的黑布,明显一副土家族打扮。老太太手里牵着一个孩子,身后还跟着一长串的小娃娃,她主动找贺家卫兵询问:“贺龙在吗?你告诉他,桑植洪家关的钟姐姐有事找他。”

卫兵刚想说贺将军不在家,就看见不远处的贺龙带着薛明急急赶来,冲他挥手。贺龙搀扶起老太太的手臂,激动地问:“二姐,你怎么来了?也不让人送信给我,我们进去再说。”

贺龙扶着老太太进门,后面几个孩子跟小鸡仔似的也亦步亦趋跟进去。薛明则留在最后面看顾着他们,她虽不认识老太太,但看装束也能猜出这是贺龙老家的人,而且关系亲近,不然也不会突然上门。

一群人走进院子里,贺龙和老太太正在叙旧,聊了几句近况,几个孩子四处张望,却不敢离开老太太身边。但这么多孩子存在感实在太强,让人没办法忽视,贺龙没忍住问老太太:“二姐,这群小娃娃是?”

烈士后代孤苦无依,桑植老太前来求情,贺龙: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图|贺龙

老太太见孩子们乖巧地跟在她身边,摸了摸最近那个孩子的脑袋,表情欣慰地点点头,口中却说:“都过来跪下,给贺爷爷磕个头。”孩子们像是有准备一般,整整齐齐地跪下磕头,嘴里还大声喊着:“贺爷爷!”

这阵仗把贺龙夫妻吓了一跳,他们还没搞清楚状况,连忙让孩子们起来,可这群孩子却不肯起来,贺龙只好求助老太太,道:“二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快让孩子们起来呀!”

老太太叹了口气,不慌不乱地摇头,只问他:“你还记得曾经跟你闹革命的子弟兵们吗?”这一问犹如惊雷炸响,让贺龙失了言语,他似乎猜到了什么,神情瞬间变得哀伤,过往那些已经褪色的回忆,再次涌现在他的脑海。

原来这群孩子都是革命烈士的后代。

二十世纪初,贺龙带领家乡桑植的一众同胞,积极响应孙中山的号召,高举“护国讨袁”的大旗,走上了一条救国救民的大道。

1916年3月,贺龙胆识过人,“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事迹家喻户晓,当地百姓都非常敬佩他。在他的影响下,许多有志青年纷纷站出来,跟随贺龙打军阀、闹革命。贺龙这支原先细碎的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赶往川北各地讨伐军阀。

烈士后代孤苦无依,桑植老太前来求情,贺龙: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图|贺锦斋

贺龙是个天生的将领,在他的耳提面命下,这支子弟兵中锻炼出众多英雄豪杰,成为他革命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北伐时期,贺锦斋受堂兄贺龙启发,丢下学堂的诗词歌赋,拿起枪支加入北伐队伍。

贺锦斋编入了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因为能力出众,很快便就任旅长。他带领将士前往北伐战场前线,先后攻克澧县和鄂西重镇宜昌,歼灭了吴佩孚一个精锐师,立下赫赫战功,让这支隶属贺龙的部队威名远扬。

在一次次成功和失败中磨砺,贺龙及其家乡子弟兵厌恶国民党军队贪污腐败的氛围,明白国民党在革命路线上的问题,逐渐认识和接受共产党理念。

那时,贺龙虽身穿旧军服,但思想上已经逐渐认识到:虽然国民党目前在军事上的势力要比共产党强大,但是光有军队上的优势还不够,需要好的政治主张才能靠得住。

中共一直走群众路线,鼓舞工人、农民的力量。这是自己一直追寻的道路,贺龙在心中早早就生出了转投共产党的想法。

所以当国民党叛变革命,发动白色恐怖袭击时,贺龙没有选择明哲保身,他不仅让自己队伍里的共产党员照常工作,还保护和收留许多被驱逐、残害的共产党员。那时,被送出境外的朱德和刘少奇之所以能够安全离开,得益于贺龙不畏生死的护送。

烈士后代孤苦无依,桑植老太前来求情,贺龙: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南昌起义前,贺龙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将士们时,部队里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许多胆小怕事、畏惧国民党手段的士兵畏首畏尾,想要退出。

贺龙没有为难他们,让他们离去,但心中难免有些失望。在这时,是家乡的子弟兵坚决表态,给予贺龙勇气与信心,让他可以坚定自己的选择。

桑植的乡亲们跟随贺龙出来打拼,为的就是还国家一片安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贺龙选择共产党于他们而言都是好道路。于1927年8月1日,贺龙的队伍参加南昌起义,3000余名家乡子弟义无反顾投身残酷的战火中。

南昌起义时,贺龙可以说是完全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行动,虽然当时第二十军隶属于武汉国民政府,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改头换路,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

后来,彭真回忆起南昌起义时,曾谈到贺龙:“贺龙其人为了心中的正义,可以说是不顾个人安危,他把个人命运同共产党紧密联系在一起。周恩来让贺龙当南昌起义总指挥的依据就在这里。”

战士们的信赖,贺龙都记在心里。每当战事停下时,他便非常关心士兵的部队生活,尤其是他的老部下第一师。只要遇上第一师的部队,一碰面贺龙就会向他们询问部队的伤亡情况。

对于那些打趣他的将士,贺龙态度认真地回应 :“我就这点老本钱,希望你们没有给我丢掉。老一团的人,大部分都是从桑植跟着我一路出来的,这些人我必须负责起来。”

烈士后代孤苦无依,桑植老太前来求情,贺龙: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图|南昌起义(油画)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的枪声,首先在朱培德总指挥部章江路打响。负责守卫的警卫们都是朱培德培养的精锐力量,实力强劲,完全没有把起义部队放在眼里。更别说他们早就得到了叛徒的密报,暗地里做好了防止暴动的准备,负责对敌的机关枪手早就躲在鼓楼里。

南昌起义打响后,贺锦斋带着第一师负责从正面进攻,对面是国民党朱培德的精锐警卫团,面对敌人凶猛且充足的火力,我方好几次冲锋都被狠狠压制。这时,贺龙亲自上场指挥队伍,一声令下:“带我的基本连干掉他们!”

这里的基本连指的是,老一团的五连和七连,武器装备比较好,里面大部分士兵都是贺龙刚革命时带出来的家乡老兵,个个胆大心细,每次打仗都是敢啃“硬骨头”的“铁拳”。危急时刻,依然是这两个连冲锋打头阵。

在师长贺锦斋、团长刘达五等率领下,后排负责投掷手榴弹掩护前方战场,士兵们借着烟雾奋勇向前,冲向衙门口。翻墙进院,强攻鼓楼,最后与敌展开白刃战,全歼顽敌,夺取了南昌起义关键性的胜利。

战斗再次打响后,二师副师长兼四团团长贺文选,率部执行阻敌驰援、就地歼敌任务,为起义建立奇功。贺文选一家五口都参加了南昌起义,分任团、营、连、排长,在战斗中奋不顾身,发挥了骨干作用。

第一师五团代团长兼一营营长王炳南,在起义打响后,立即对敌驻牛行车站的巡逻队发起进攻,并夺取胜利。后与贺文选一道堵住敌人入城驰援的大门。

烈士后代孤苦无依,桑植老太前来求情,贺龙: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图|王炳南

曾经跟在贺龙手下的贺桂如、贺秦封、贺学定、贺春轩、文南甫、贺勋臣、王炳然等一批桑植籍营职军官,在起义战斗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共产党第一次成功用枪杆子打下一座省城,代表共产党员不惧强权、敢于拼搏的信念和决心。共产党从此正式建立属于自己的军队,有能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在全国受压迫的人民面前挥舞革命旗帜,引领人民走向正确方向,是革命道路重要的里程碑。

贺龙所率领的第二十军作为南昌起义的主力军,总兵力接近两万人,其中最为英勇的当属打头阵的桑植三千子弟兵。他们不畏牺牲破强敌,为起义成功建立不朽功勋,为人民军队的创建作出重要贡献。

从北伐战争到南昌起义,桑植这块土地上染上了红色革命的鲜血,播下武装起义的种子,成为革命的摇篮。特别是南昌起义后,这块土地上的斗争就再也没有停息过。在桑植人民积极参加南昌起义后,这里的百姓就被反动派的恐怖氛围笼罩着。

反动派对贺龙及其追随者的仇恨极深,在无法抓捕贺龙的情况下,他们竟丧心病狂对贺龙的家乡洪家关,展开了疯狂报复行为。他们叫嚣着“斩尽贺家所有血脉,亲信一个不留”,将洪家关原本还算安宁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整个村子几近十室九空。

特别是桑植县长,为报共产党杀叔之仇,多次派兵到洪家关实行“清剿”。贺氏家族的亲人们不得不四处躲藏,大部分人只能在山中躲来躲去,过着流浪汉般的日子。

烈士后代孤苦无依,桑植老太前来求情,贺龙: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翁淑馨是贺龙堂兄贺敦武的妻子,她曾在采访中描述了当时的生活: “我们只能住进山洞里,国民党无法危及生命安全,但生活上却遇到一个又一个难题。没有生活用品,没有药物,许多乡亲都受瘴气影响,得了一身烂疮,既恶心又难受,却也没办法,只能慢慢等死。”

可时局不利,桑植这边正在受苦受难,那边起义部队转移广东的行动也失利。面对重重困境,中共中央还是立刻派遣队伍前去帮助各地老百姓、反抗反动派的暴行。

起义部队南下受挫后,贺龙不甘心革命行动化为泡影,多次向党中央提出返回湘西工作的请求,还起草了关于如何发动湘鄂西暴动的简略计划。在贺龙的不懈努力下,组织最后决定同意他返回湖南工作。

1928年2月,贺龙等人回到桑植县洪家关。回到家乡后,贺龙仿佛如鱼得水,带上北伐时期部队整编时被遣回乡的老部下,重新拉起一支队伍。最后整编入队的士兵里,有贺龙大姐贺英组织的民兵武装;有参加战斗失败,拖枪返回家乡准备与敌人继续斗争的队伍。这些散队加起来共有三千余人。

他们信任贺龙的本领,愿意再次为了革命团结一致,成为一支新生的工农革命队伍。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失败后,在桑植同胞遭遇敌人残忍报复的情况下,他们依旧愿意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战,再次集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这是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

贺龙带着一批又一批桑植青年走出家乡,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造了实践典范。为党中央“武装割据”增添了巨大力量,继而发展为湘鄂西苏区,成为全国三大苏区之一,为人民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烈士后代孤苦无依,桑植老太前来求情,贺龙: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但战争不止有未来的美好,也有现在的惨痛。这些有志青年在危亡之际守护国土,让人民过上安稳的日子,但其中很多人也失去了鲜活的生命。桑植地区的老人们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出去,但回来的却是零丁少许,还带着满身沉疴。

原是单身家庭倒也还好,可苦就苦在不少烈士都有孩子。家里父母一去不复还,他们跟在村子里的老人吃上一年两年还没什么,时间长了,各家各户也养不起这么多张嘴,更别提孩子们读书了,那是想都不敢想。

老太太是看着贺龙他们离开的,去时她满脸笑容,留在家里的孩子她也努力拉扯长大。尽管自家经济条件也不怎么样,却还是坚持不丢下这群娃娃,等他们的父母回来。

她守在村子口日盼夜盼,将孩子们一个个交到归家的将士手中。可等到新中国成立了,还有不少孩子没人认领,那时她心里已经有数:这些孩子的父母怕是回不来了。

老太太咬咬牙,继续负担孩子们的生活,乡亲们也是能帮就帮,绝对不让地下的烈士们寒心。可她一个老太太能挣到多少吃喝呢?就算有人帮衬,家里也终究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

正当她苦恼如何维持生活时,重庆解放的消息传到了桑植。她一听贺龙将军入驻重庆,便立即叫上所有孩子,拿着邻居送的干粮,赶去重庆求助。

烈士后代孤苦无依,桑植老太前来求情,贺龙: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图|老太太

听完老太太的诉说,她这几年是如何带着这些孩子生活,贺龙和薛明眼眶里泪珠在打转。他们回头看着这些骨瘦如柴的小娃娃,心头满是酸楚,这些都是牺牲战友们的孩子啊!

贺龙这些年一直没有回家乡,除开工作繁忙外,便是觉得自己无颜归乡,带出去的弟兄们大多都长眠于异乡战场,他心中一直有愧。但贺龙没想到,家乡还有一群孩子孤苦无依,逼得二姐没有办法了才来找自己,想起过去的行为就想给自己一巴掌。

贺龙握着老太太的手,郑重保证:“二姐,你放心,从此以后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我一定好好养育他们。”听了这句话,老太太心里松了口气。薛明听到丈夫要留下这群孩子,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蹲下身子将孩子们扶起来,仔细打量他们的相貌,以后这些也是她的孩子了。

或许是薛明的目光太过慈爱,让这群娃娃久违感受到了母爱。他们心里明明开心,却忍不住流出眼泪,最后一个传染一个,一群孩子都哇哇大哭起来。贺龙他们三个大人,眼眶也都红了起来。

待到所有人都平静下来,贺龙才对妻子说道:“这群孩子都算是我贺家宗亲的孩子,我们不能让国家帮忙养孩子,只能辛苦自己了,你觉得如何?”

一旁的老太太看贺龙这样子,听到他想自己抚养孩子,没有请求国家援助的意思,心里既感到自豪,又觉得担忧,想开口让贺龙再想想,但又觉得自己没什么立场,索性还是闭上了嘴。

倒是薛明善解人意地点点头,看向孩子的眼神依旧温和,她说:“我个人是没有问题的,也很喜欢这些娃娃,但老聂那里可能就有意见了。”

烈士后代孤苦无依,桑植老太前来求情,贺龙: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图|贺龙与妻子合影

这里老聂说的是聂占新,他是贺龙家里的管理员,一直负责这个家庭的所有事务,上到工作安排,下到吃穿用度,贺龙家的账本就把握在他手上。

负责管账的人自然要比其他人更加理性。薛明猜得没错,聂占新觉得贺龙的做法不太对:“这些娃娃既然是烈士子弟,那么国家自然有义务在生活上帮扶一二。”

但贺龙比较死心眼,不愿意增加国家的负担,坚持要自己抚养,聂占新拗不过他,只能死了这条心。不过他负责照顾孩子们的生活确实十分认真,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儿女带在身边。

伴随着家里多了好几个孩子,开支自然哗哗往外流,明明贺龙和薛明的工资在当时都是高薪,但一家人的生活却还是变得拮据许多。但苦谁也不能苦孩子啊,贺龙自己省吃俭用,也依旧要给家里孩子发日常零花钱,让他们自己去上学时好买东西。

每天放学后,贺龙家门口就是一长串的“葫芦娃”蹦蹦跳跳、你追我赶,贺龙看见他们很是满足,摆了张板凳坐在门口看猴似的,拍掌大笑,说:“我的孩子真厉害,身体倍棒!”

结语:

革命战争时期,先烈们不惧生死,为了党和人民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他们心中怀着崇高的理想、矢志不移的信念,坚持不懈,拼搏奋战,才有现在的国家。

……

烈士后代孤苦无依,桑植老太前来求情,贺龙: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后来,在公布的烈士名单里,贺龙元帅的家族族谱上,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两千零五十人,贺家宗亲可谓是为了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而幸运的是,这些烈士的子女都有了温暖的家庭,不再孤苦无依。

贺龙元帅夫妻将他们细心呵护长大,而他们长大后坚持学习、建设国家,在不同岗位上延续父母为国奉献的精神,这或许就是中华民族一代代不可磨灭的信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