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句話有道理嗎?

古時候,有一對老夫婦,老來得子,小小子長得聰明伶俐,老兩口子疼孩子,含在嘴裡怕化了,頂在頭上怕摔下。冷處不敢擱,熱處不敢放。特别是母親,簡直到了溺愛的地步。

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句話有道理嗎?

一日,孩子在鄰居家玩,回來時拿了鄰居一根針,交給了媽媽,這個媽媽不問來由,直接誇兒子聰明,能從外面帶東西給父母。漸漸地,孩子常常從外拿些小東西回來,撒謊說撿的,讨得媽媽的歡心,媽媽覺得還挺美。

老俗話說:小時候偷針,長大了就能偷牛。

果然,成年後,有一次,孩子從外面牽回來一頭牛,父母也竟然不問原因,以為是兒子有本事掙錢買回來的,後來失牛者發現後要告官,誰成想這孩子一聽要告官,竟失手将人打死了,事情鬧大後,這孩子被縣官判了處斬。

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句話有道理嗎?

臨上刑場時,縣官問他還有什麼要求,他提出要見他媽媽一面。可憐的媽媽提上飯來給兒子送行,孩子跪在媽媽的面前,哭道:“兒受媽媽的養育之恩,臨死前想再吸一次母乳,以慰兒在天之靈。”媽媽便解懷,兒子竟然一口咬下乳頭,恨恨道地:“吾今日之行,皆因媽媽幼年的過分溺愛,不教之過。”莫不令人歎息。

其實,慈愛,不等于溺愛,所謂“養子溺愛不教,父母之過”就是這個道理。後人便有了“慈母多敗兒”一說。

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句話有道理嗎?

“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句話出之《增廣賢文》,原話為:“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各類古代書籍中也提到類似的觀念,然後一直流傳至今。

農村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其中的慈母是說對孩子過于溺愛,棍棒并不是打的意思,是說父親在孩子犯錯時要對孩子進行一個教導。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管教孩子,讓孩子明白父親的嚴厲。并不是“棍棒式教育”。

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句話有道理嗎?

相反,如果父母過度的去打擊孩子,隻會讓孩子的心理受挫,對孩子沒有任何的好處和作用,甚至還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和後果。

是以,這裡的棍棒之下并不是打擊,而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之中給予指導,讓他不要走上歪路。一旦出現了決定性的錯誤,就可以旁敲側擊的幫助孩子協助孩子快速改正。

就像上面這對老夫妻,母親隻管溺愛,舍不得管教孩子,使得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孩子小時候偷針,長大後,就敢頭牛。

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句話有道理嗎?

父親也沒有做到一個嚴父該做的,對孩子不聞不問,聽之任之。孩子就像一個小樹,打着撲騰的長,到時候不修理一下枝丫,小樹能不長壞嗎?

是以,做父母的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母親不應該溺愛孩子,父親就應該考慮給予孩子一定的建議,引導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