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败儿”,这句话有道理吗?

古时候,有一对老夫妇,老来得子,小小子长得聪明伶俐,老两口子疼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下。冷处不敢搁,热处不敢放。特别是母亲,简直到了溺爱的地步。

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败儿”,这句话有道理吗?

一日,孩子在邻居家玩,回来时拿了邻居一根针,交给了妈妈,这个妈妈不问来由,直接夸儿子聪明,能从外面带东西给父母。渐渐地,孩子常常从外拿些小东西回来,撒谎说捡的,讨得妈妈的欢心,妈妈觉得还挺美。

老俗话说: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就能偷牛。

果然,成年后,有一次,孩子从外面牵回来一头牛,父母也竟然不问原因,以为是儿子有本事挣钱买回来的,后来失牛者发现后要告官,谁成想这孩子一听要告官,竟失手将人打死了,事情闹大后,这孩子被县官判了处斩。

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败儿”,这句话有道理吗?

临上刑场时,县官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提出要见他妈妈一面。可怜的妈妈提上饭来给儿子送行,孩子跪在妈妈的面前,哭道:“儿受妈妈的养育之恩,临死前想再吸一次母乳,以慰儿在天之灵。”妈妈便解怀,儿子竟然一口咬下乳头,恨恨地道:“吾今日之行,皆因妈妈幼年的过分溺爱,不教之过。”莫不令人叹息。

其实,慈爱,不等于溺爱,所谓“养子溺爱不教,父母之过”就是这个道理。后人便有了“慈母多败儿”一说。

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败儿”,这句话有道理吗?

“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败儿”这句话出之《增广贤文》,原话为:“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各类古代书籍中也提到类似的观念,然后一直流传至今。

农村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败儿”,这其中的慈母是说对孩子过于溺爱,棍棒并不是打的意思,是说父亲在孩子犯错时要对孩子进行一个教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管教孩子,让孩子明白父亲的严厉。并不是“棍棒式教育”。

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败儿”,这句话有道理吗?

相反,如果父母过度的去打击孩子,只会让孩子的心理受挫,对孩子没有任何的好处和作用,甚至还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和后果。

所以,这里的棍棒之下并不是打击,而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给予指导,让他不要走上歪路。一旦出现了决定性的错误,就可以旁敲侧击的帮助孩子协助孩子快速改正。

就像上面这对老夫妻,母亲只管溺爱,舍不得管教孩子,使得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孩子小时候偷针,长大后,就敢头牛。

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败儿”,这句话有道理吗?

父亲也没有做到一个严父该做的,对孩子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孩子就像一个小树,打着扑腾的长,到时候不修理一下枝丫,小树能不长坏吗?

所以,做父母的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母亲不应该溺爱孩子,父亲就应该考虑给予孩子一定的建议,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