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在南昌起義中,率5000起義軍臨陣投敵,建國後授銜上将成副主席

引言

在宋代秦觀的《謝王學士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每觀今時偶變投隙之士,操數寸之管,書方尺之紙,無不拾取青紫為宗族榮耀。”?在這段話裡的“偶變投隙”說的就是投機取巧的人。然而投機并不是什麼正當的手段,投機看似得到了短期的利益,但眼光放長遠去看,并不見得就會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到頭來哪怕沒有付出慘痛的教訓,也要走不少的彎路才能回到正确的方向。

我國近代曆經了一系列的革命,也湧現了無數的革命英雄。他們或是為人民的解放而努力,或是為民族的崛起而奮鬥,他們為了自己的信仰不懈奮鬥,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魯迅在雜文集《準風月談》中《難得糊塗》一篇裡曾說過:“不但因人而異,而且因事而異,因時而異。”人本就各有不同,有盯準目标一往無前的人,也就投機取巧的人。1927年,時任第十一軍二十四師少将師長的蔡廷锴就在南昌起義的緊要關頭投機叛變,帶走了将近四分之一的起義軍,打亂了起義軍的陣腳。

他在南昌起義中,率5000起義軍臨陣投敵,建國後授銜上将成副主席

蔡廷锴出生于廣東羅定的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幾經波折,于1919年進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畢業後的蔡廷锴經由銘樞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在此後的戰争蔡廷锴中屢立戰功,在第一次北伐中,率軍攻占信豐城。1926年10月率部北伐時,最先攻入了武昌城,并于年底升任了第十一軍二十四師師長。

1927年7月蔡廷锴和他的第十師撥歸葉挺指揮,并于同年八月随葉挺前往南昌參與南昌起義。這時的蔡廷锴明确地表明了要随起義軍一起革命,也得到了起義軍的重用。起義軍讓蔡廷锴帶領5000人先期前方撫州,将開路的重任交給了蔡廷锴,可見起義軍對他的信任,可令人失望的是,等來的卻是蔡廷锴叛變投靠了蔣介石的消息,他帶領了整個第十師去了福建投奔了蔣介石。

他在南昌起義中,率5000起義軍臨陣投敵,建國後授銜上将成副主席

蔡廷锴這一波操作嚴重動搖了起義軍的軍心,一些本就不十分堅定的人産生了動搖,二十軍的參謀長陳浩新就也帶領着手下第五團約合700人效仿蔡廷锴叛逃了。二人的叛逃導緻起義軍一下子減少了四分之一的兵力,打亂了原定的南下計劃。

起初,投靠了蔣介石的蔡廷锴也是屢立戰功,頗得重用。因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立下戰功,蔡廷锴的第十師被擴編為19路軍,蔡廷锴也被任命為19路軍的副總指揮兼軍長。

到了年底,蔡廷锴奉命圍剿紅軍,在贛州,回想起北伐的時光,蔡廷锴決定親自前往烈士陵園祭奠,可此時村民見到他的态度已經與北伐上大相徑庭,一見到他紛紛躲避。在接下來與紅軍的交戰中,蔡廷锴屢戰屢敗,最後還是他本人親率手槍營反擊才打退紅軍圍攻。

他在南昌起義中,率5000起義軍臨陣投敵,建國後授銜上将成副主席

而在看到在戰火的洗禮下,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後,蔡廷锴的心态也開始發生改變,他開始懷疑如此辛苦的領兵奮戰到底是為了什麼。此時的國民黨内部鬥争激烈,貪腐現象嚴重,這也讓蔡廷锴感到失望,林林種種的累積下,蔡廷锴已經不願意再内戰了。

1932年1月,在日軍企圖侵占上海的關口,國民黨當局竟然同意了日軍的要求,命當時負責京滬沿線警衛的蔡廷锴的十九路軍後撤15裡。蔡廷锴憤然拒絕,并反複申明到,上海市中國的領土,他的十九路軍是中國的軍隊,他将堅決率軍保衛上海,絕不退讓。

他在南昌起義中,率5000起義軍臨陣投敵,建國後授銜上将成副主席

1月18日,日本發起了對上海的進攻,蔡廷锴當即下令反擊。經過33天與裝備精良的日軍的浴血奮戰,使日軍死傷過萬,四度易帥卻始終無法攻入上海,擊碎了日軍侵占上海的陰謀。此戰之後蔡廷锴深的國人的擁護,成為了人民心目中的“抗日民族英雄”,并被譽為“一代名将”。

保家衛國、抗擊日寇讓蔡廷锴深重新找回來戰鬥的意義,立誓一定要把堅決抗日,而這與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産生了強烈的沖突。柳宗元所作的《〈楊評事文集〉後序》一文中曾寫道:“相與背馳于道者,其去彌遠。”目标和主張不一樣最終隻能分道揚镳。1933年11月,蔡廷锴公開表示與蔣介石決裂,并聯合國民黨内部分支援抗日的勢力與紅軍簽訂了《反蔣抗日的初步協定》。

他在南昌起義中,率5000起義軍臨陣投敵,建國後授銜上将成副主席

此後,蔡廷锴更是積極地宣傳抗日救國,并在香港集資擴充《大衆報》以用來宣傳團結一緻抗日。“七七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起用蔡廷锴,任第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并在與日軍的交戰中屢次重創日軍,戰功累累。然而戰後因曾經的十九路軍反蔣事件,蔡廷锴一直遭受排擠報複,最後不得不辭職返鄉。

1946年,蔡廷锴在在梅園新村與周恩來進行了一番懇談,這次的會面使蔡廷锴意識到隻有共産黨才能拯救中國。蔡廷锴在堅定了“反蔣”的決心後,在廣州成立了中國民主促進會,積極地加入到了反對内戰行列,主張孫中山“三民主義”,反對蔣介石内戰獨裁。

他在南昌起義中,率5000起義軍臨陣投敵,建國後授銜上将成副主席

1947年,蔡廷锴被授予了上将軍銜。新中國成立後,被選為政協常務委員,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于北京逝世。

結語

明代文學家、軍事家王守仁在《示龍場諸生》中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他認為人皆有過,改者為賢。蔡廷锴或許在南昌起義時期走了彎路,但貴在後來意識到了抗日救國的必要性,并積極投身到抗日戰鬥中。蔡廷锴熱血抗日,奮勇争戰,保家衛國,是深得人民愛戴的抗日英雄。

參考資料

《謝王學士書》

《準風月談》

《〈楊評事文集〉後序》

《示龍場諸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