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在南昌起义中,率5000起义军临阵投敌,建国后授衔上将成副主席

引言

在宋代秦观的《谢王学士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每观今时偶变投隙之士,操数寸之管,书方尺之纸,无不拾取青紫为宗族荣耀。”?在这段话里的“偶变投隙”说的就是投机取巧的人。然而投机并不是什么正当的手段,投机看似得到了短期的利益,但眼光放长远去看,并不见得就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到头来哪怕没有付出惨痛的教训,也要走不少的弯路才能回到正确的方向。

我国近代历经了一系列的革命,也涌现了无数的革命英雄。他们或是为人民的解放而努力,或是为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懈奋斗,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在杂文集《准风月谈》中《难得糊涂》一篇里曾说过:“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人本就各有不同,有盯准目标一往无前的人,也就投机取巧的人。1927年,时任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少将师长的蔡廷锴就在南昌起义的紧要关头投机叛变,带走了将近四分之一的起义军,打乱了起义军的阵脚。

他在南昌起义中,率5000起义军临阵投敌,建国后授衔上将成副主席

蔡廷锴出生于广东罗定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几经波折,于1919年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的蔡廷锴经由铭枢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在此后的战争蔡廷锴中屡立战功,在第一次北伐中,率军攻占信丰城。1926年10月率部北伐时,最先攻入了武昌城,并于年底升任了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7月蔡廷锴和他的第十师拨归叶挺指挥,并于同年八月随叶挺前往南昌参与南昌起义。这时的蔡廷锴明确地表明了要随起义军一起革命,也得到了起义军的重用。起义军让蔡廷锴带领5000人先期前方抚州,将开路的重任交给了蔡廷锴,可见起义军对他的信任,可令人失望的是,等来的却是蔡廷锴叛变投靠了蒋介石的消息,他带领了整个第十师去了福建投奔了蒋介石。

他在南昌起义中,率5000起义军临阵投敌,建国后授衔上将成副主席

蔡廷锴这一波操作严重动摇了起义军的军心,一些本就不十分坚定的人产生了动摇,二十军的参谋长陈浩新就也带领着手下第五团约合700人效仿蔡廷锴叛逃了。二人的叛逃导致起义军一下子减少了四分之一的兵力,打乱了原定的南下计划。

起初,投靠了蒋介石的蔡廷锴也是屡立战功,颇得重用。因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立下战功,蔡廷锴的第十师被扩编为19路军,蔡廷锴也被任命为19路军的副总指挥兼军长。

到了年底,蔡廷锴奉命围剿红军,在赣州,回想起北伐的时光,蔡廷锴决定亲自前往烈士陵园祭奠,可此时村民见到他的态度已经与北伐上大相径庭,一见到他纷纷躲避。在接下来与红军的交战中,蔡廷锴屡战屡败,最后还是他本人亲率手枪营反击才打退红军围攻。

他在南昌起义中,率5000起义军临阵投敌,建国后授衔上将成副主席

而在看到在战火的洗礼下,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后,蔡廷锴的心态也开始发生改变,他开始怀疑如此辛苦的领兵奋战到底是为了什么。此时的国民党内部斗争激烈,贪腐现象严重,这也让蔡廷锴感到失望,林林种种的累积下,蔡廷锴已经不愿意再内战了。

1932年1月,在日军企图侵占上海的关口,国民党当局竟然同意了日军的要求,命当时负责京沪沿线警卫的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后撤15里。蔡廷锴愤然拒绝,并反复申明到,上海市中国的领土,他的十九路军是中国的军队,他将坚决率军保卫上海,绝不退让。

他在南昌起义中,率5000起义军临阵投敌,建国后授衔上将成副主席

1月18日,日本发起了对上海的进攻,蔡廷锴当即下令反击。经过33天与装备精良的日军的浴血奋战,使日军死伤过万,四度易帅却始终无法攻入上海,击碎了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此战之后蔡廷锴深的国人的拥护,成为了人民心目中的“抗日民族英雄”,并被誉为“一代名将”。

保家卫国、抗击日寇让蔡廷锴深重新找回来战斗的意义,立誓一定要把坚决抗日,而这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柳宗元所作的《〈杨评事文集〉后序》一文中曾写道:“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目标和主张不一样最终只能分道扬镳。1933年11月,蔡廷锴公开表示与蒋介石决裂,并联合国民党内部分支持抗日的势力与红军签订了《反蒋抗日的初步协定》。

他在南昌起义中,率5000起义军临阵投敌,建国后授衔上将成副主席

此后,蔡廷锴更是积极地宣传抗日救国,并在香港集资扩充《大众报》以用来宣传团结一致抗日。“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起用蔡廷锴,任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并在与日军的交战中屡次重创日军,战功累累。然而战后因曾经的十九路军反蒋事件,蔡廷锴一直遭受排挤报复,最后不得不辞职返乡。

1946年,蔡廷锴在在梅园新村与周恩来进行了一番恳谈,这次的会面使蔡廷锴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蔡廷锴在坚定了“反蒋”的决心后,在广州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积极地加入到了反对内战行列,主张孙中山“三民主义”,反对蒋介石内战独裁。

他在南昌起义中,率5000起义军临阵投敌,建国后授衔上将成副主席

1947年,蔡廷锴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政协常务委员,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于北京逝世。

结语

明代文学家、军事家王守仁在《示龙场诸生》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他认为人皆有过,改者为贤。蔡廷锴或许在南昌起义时期走了弯路,但贵在后来意识到了抗日救国的必要性,并积极投身到抗日战斗中。蔡廷锴热血抗日,奋勇争战,保家卫国,是深得人民爱戴的抗日英雄。

参考资料

《谢王学士书》

《准风月谈》

《〈杨评事文集〉后序》

《示龙场诸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