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战争时期,故宫13427箱文物南迁17年无一损坏,他们功不可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北平城暴露在日军枪口之下。贪婪的日本人在报纸上叫嚣:中国应该把故宫文物交给日本保管。

早在甲午战争时,日本就制定了一个抢夺中国宝物的计划,而这次,日军更是有备而来,眼看北平无险可守,如果侵华日军入关,战火里的文物逃不开被抢走的命运。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虎视眈眈,北平城人心惶惶。

还记得1860年,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的大火付之一炬,无数文物或被烧毁,或被抢夺,成为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战争时期,故宫13427箱文物南迁17年无一损坏,他们功不可

如今,历史即将重演,所有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

故宫里的文物,是迁,是留?

文物的迁留关乎着国家的未来,这件事太大了,故宫博物院各馆的馆长纷纷沉默下来,谁也不敢拿主意。

关键时刻,古物馆副馆长马衡打破沉默,提议将故宫里的文物迁去南方。

在马衡心里,国宝留在北平,虽然能稳定民心,但文物不是枪炮,杀不了日本人,反而会增加被日本人抢走的风险。

将它们迁出北平,即使易散难聚,至少文物还留在中国。

此话一出,顿时激起千层浪。

老百姓们群情激愤,北平各界也出面斥责国民党胡闹,大敌当前,只想着古董会不会被抢走,却不想怎样抗日:

国家都亡了,留着那些古董还有什么用!

战争时期,故宫13427箱文物南迁17年无一损坏,他们功不可

北伐将军李左翔要求故宫拍卖文物,购买500架飞机用来抗日,马衡的儿子马彦祥更是通过报纸,公开和马衡叫板:“要抵抗,就要有牺牲古物的决心!”

另一边,日本开始了文化入侵,在“满洲国”里大肆宣扬“大东亚共荣”,强迫中国小孩学习日本历史,讲日本话,意图在根本上灭掉中国的精神。

这是一场“文化仗”,靠枪炮是打不赢日本人的,能打赢他们的,只有故宫里的文物。

这些文物,是中国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精神,见证着中华文化的传承有序,它们完好无损,中国的文脉才会永远延续。

必须要保护好它们。

战争时期,故宫13427箱文物南迁17年无一损坏,他们功不可

一天,马衡找到了院长易培基,请他给南京发封电报,说明故宫里的文物不能当做战争的赌注,中国赌不起。这些文物一旦被劫掠,中国就真的完了。

在等待南京回信的这段时间里,马衡和易培基决定早做准备,两人召集了故宫的职工,秘密清点故宫馆藏,希望抢在日军打进北平之前,将所有文物打包封箱。

这样的话,即使有一天日本人打到了北平,故宫人也能立刻带着文物转移。

一场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惊心动魄的文物大迁移即将开始。

清点馆藏之前,故宫职工专门去了一趟琉璃厂,在那儿的古玩商店里学会了文物装箱的方法,又结合了自己的方法,创造出一套适合文物的封箱方法。

他们用绳子扎紧棉花包裹的文物,再用油纸将文物裹好放进厚木箱里,使棉花和稻草把箱子的缝隙全部填死,最终用钢条箍住四边封箱。

为了测试效果,他们试着把箱子在城墙上扔下,里面的文物果然毫发无伤。

故宫职工将所有的文物全部搬到太和殿前的广场上,一众故宫人珍重地将每件文物放进木箱。

战争时期,故宫13427箱文物南迁17年无一损坏,他们功不可

从1932的11月份,到1933年开春,故宫职工装好了63735件文物,用了2631个木箱,这些箱子里面装着的,就是中国的未来。

1933年新年第一天,中国军队布置的长城防线崩溃,故宫文物南迁刻不容缓,马衡提议不能再拖延,立刻进行迁移。

1933年2月5日晚,趁着夜色的掩护,故宫文物大迁徙开始,晚上9点钟,故宫大门打开,十几辆汽车和数百辆人力车在午门鱼贯而出。

战争时期,故宫13427箱文物南迁17年无一损坏,他们功不可

19557件文物分成了五批,在军队荷枪实弹的保护下,登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

睡梦中的北平市民不知道,有一群人立下“与文物共存亡”的誓言后,就匆匆告别家人,毅然踏上了南下的火车,一场关乎中国文化存续与否的大事悄然发生。

马衡亲自押运了数目最大的一批。

路上,日军的飞机呼啸着来去,有好几次,日军的炮弹就在不远处炸响,爆炸的余波甚至震裂了玻璃,万幸,文物没有受到损伤。

南方气候湿热,不利于文物的保存,抵达上海不久,马衡就和其他职工踏上了去南京的火车,在朝天宫抢建库房,筹备南京博物院。

战争时期,故宫13427箱文物南迁17年无一损坏,他们功不可

随着文物陆续搬进仓库,马衡悬着的心终于落回了肚子里。

从北平离开后,马衡没有睡过一天的踏实觉,他时不时就会惊醒,然后起床把所有文物从头到尾检查一遍。

陪着文物南下的故宫人松了一口气。

只是好景不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一夜之间,整个华北平原陷入火海,马衡的心再次揪了起来,1937年8月13日,日军轰炸上海。

南京告急,文物告急!

南京博物院里的文物再次装箱,并分成了三批向西转移:80箱文物去西南的安顺,7286箱文物去西北的峨眉,最后9369箱文物走中路去乐山。

1937年12月9日,马衡和同事乘船从水路前往重庆,四天后,南京沦陷。

南去安顺的80箱文物珍贵异常,有无价的甲骨文、钟鼎、碑拓,以及一大批价值连城的名家字画。

这些文物最初存放在湖南省著名的岳麓书院中,马衡赶到长沙后,立刻带人在岳麓山中凿洞。

他知道,日本想要断绝中国文脉,一定不会放过岳麓书院,把文物藏在山里更安全。

果不其然,在山洞凿好的当天,马衡接到了密电:日军将在近期轰炸长沙,速撤务留。

马衡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组织文物装车向贵州转移。

战争时期,故宫13427箱文物南迁17年无一损坏,他们功不可

车队离开不久,日军飞机就俯冲下来,岳麓书院在一声巨响中陷入火海。

如果再晚一刻,那80箱文物的命运就将改写。

日寇一路穷追不舍,狂轰滥炸,押运队伍只能昼夜不停地赶路,为了避开日寇,押运队伍的路线一变再变,最终一头扎进了秦岭。

大雪封山,押运队伍一边挖雪开路,一边艰难地推动汽车,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

山路塌方,押运队员纷纷徒手搬石,靠着煮雪取水和野菜野果,押运队伍艰难地走出了秦岭,而有些同事却永远地留在了山里。

他们没有时间悲伤,因为日军还在追击。

七七事变以来,天津、上海、南京接连失守。日军的飞机坦克不断逼近长江,文物的转移越来越困难。

马衡率领的押运队伍能走的路线也越来越少,1939年夏,马衡决定

将文物送去乐山。

这个决定有很大的风险。

战争时期,故宫13427箱文物南迁17年无一损坏,他们功不可

南方很湿热,不利于文物的保存,文物长时间放置潮湿的环境里会加速氧化、霉变,但那里山高林密,是

国宝

藏身的好地方。

初夏时节,丰水期很短,为了抢时间甩开日军,押运队伍日夜不停地忙碌。

故宫职工朱学侃到船上布置文物,因为天色昏暗,他一脚踩空,坠落舱底后重伤身亡。

抵达乐山后,当地的村民,僧道得知了马衡的难处,立刻将宗祠、庙宇

无偿

让出,用来给故宫人存放宝物。

每当天气晴朗,没有日军飞机的时候,故宫人会把文物拿出来晒晒太阳,这个时候是故宫人最开心的时候。

文物南迁中有无数“朱学侃”,或死于天灾,或死于日军的炮火之下,但故宫人没有放弃,依然在颠沛流离中为文物寻找着生机。

因为

他们曾向国家庄严宣誓,誓与

文物

共存亡。

漫长的黑夜里,

故宫人坚定地守护着文物,

苦苦等待天明。

1945年8月6日,日本广岛的上空升起了巨大的蘑菇云,9天后,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收到消息的马衡忍不住热泪盈眶,离开北平后,他和故宫人陪着文物走了十几个省份,两万余里路,熬过了14年的光阴,终于等来了日本投降。

华北侵华日军的投降仪式在故宫太和殿前举行,散落在中国各地的故宫人得到消息,纷纷带着文物启程,踏上回家的路。

当年被故宫人带出去的文物陆续回到北平,无一损毁,无一遗失,这场“文化长征”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马衡与一众故宫人捍卫中国文脉的同时,也缔造了人类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战争时期,故宫13427箱文物南迁17年无一损坏,他们功不可

这个奇迹的背后,有故宫人的坚持,也有政府、军队和老百姓的影子,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护宝壮举,是中华民族反抗文化侵略的伟大胜利。

庆功宴上,人们为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唏嘘不已,每当有人提起南迁时的惊险遭遇,作为亲历者的马衡和一众故宫人表情平静,只是说:

“文物有灵。”

1946年2月15日,故宫博物院在中和殿举行交接大会,北归的英雄们和留守北平保护故宫的职工们,一同唱响了大气磅礴的《故宫守护队队歌》。

殷盘周彝,唐画宋瓷;亿万斯品,罗列靡遗;谁其守之?惟吾队士;谁其护之?惟吾队士。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