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00余尊古乐舞陶俑复制品无偿捐赠给北舞,80岁的她只盼文物“活起来”

作者:艺绽

身穿长袖舞衣脚踏盘鼓的女陶俑,雍容华贵的霓裳羽衣舞俑,集音乐、舞蹈、杂耍于一体的杂耍俑……中国古代音乐舞蹈的历史,跨越时间凝固在一尊尊陶俑上。近日,来自陕西的工美大师王倩将她自2015年起,花费5年时间复制的105套、353尊中国古代乐舞陶俑文物复制品送往北京,即将年满80岁的王倩,决定将这些作品无偿捐赠给北京舞蹈学院,完成她自己,也完成她已故父亲、中国美术考古拓荒者王子云的遗愿。

300余尊古乐舞陶俑复制品无偿捐赠给北舞,80岁的她只盼文物“活起来”

依照绝版照片复原“霓裳羽衣舞俑”

王倩退休前是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长期在博物馆从事古代陶俑的复制及古代雕塑的理论研究。她曾参与原大秦俑的复制,也曾制作“唐代打马球俑”8件作品,在洛杉矶奥运会的中国古代体育展上轰动世界。2015年时,70岁的王倩已退休多年,但她心里知道,还有些事没有做完。

王倩的父亲王子云曾留给王倩很多文物资料和照片,其中不少与古代乐舞俑有关。“其中一套是1942年,父亲率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在河南洛阳的山洞中发现的唐代‘霓裳羽衣舞俑’,他非常震惊,但当时没有更好的文物保护条件,只能先拍照保存。”王倩遗憾地说,多年后,她的父亲再去找这批文物时,发现它们已毁于战火,父亲手上的照片成为绝版。

300余尊古乐舞陶俑复制品无偿捐赠给北舞,80岁的她只盼文物“活起来”

王子云生前把这些照片交给王倩,对她说:“你一定把它做出来。”这一句嘱托,王倩一辈子都记得,于是,她在古稀之年启动乐舞俑的复原。“我虽然没有足够好的身体条件,但我从小就喜欢舞蹈,心中对有舞蹈的情结。”对舞蹈艺术的喜爱、父亲的嘱托和强大的责任感驱使着她,把这批或已损毁、或遗失海外、或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乐舞俑集中复原,“只有让它们聚集在一处,才能形成一部乐舞发展史的完整资料。”王倩说道。

通过乐舞俑还原不同时代精神风貌

2015年,70岁的王倩自掏腰包,在西安附近租了一间几百平方米的农家院作为工作室,和学生们开始了复原乐舞俑的工作。从制泥、塑形、制模、按泥胎,到烧窑、上色、做旧,全部工艺都有王倩的指导和参与。

300余尊古乐舞陶俑复制品无偿捐赠给北舞,80岁的她只盼文物“活起来”

复原文物,最难的环节是塑形。王倩从美术学院找来雕塑系的学生一起塑形,对这些专业学生来说,给他们照片,让他们完成创作是小菜一碟,但做好了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王倩说,雕塑系的学生学习的是西方美术,造型审美充满“洋味儿”,总是不像中国古代的文物。王倩就带着他们去各大博物馆,观摩各个时代的古代文物,无数次讲解不同时期文物的特色,背后蕴含了什么不同的时代气质。

“把握时代特征,还原当时的精神面貌,是复制陶俑最重要的事。”王倩拿汉代和唐代的乐舞俑举例,“如果把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当作人的一生,汉代正好处于青少年时期,当时的作品蓬勃向上,具有巨大的生命活力,无比张扬,无比狂放。”王倩做了个扬手的动作,“它的舞蹈和唐代的霓裳羽衣舞非常不同,霓裳羽衣舞是轻歌曼舞,但汉代的舞蹈是狂歌劲舞,它还原的是那个时代的时代面貌。”

王倩和她的团队经过5年努力,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乐舞陶俑文物的复制。这批乐舞俑勾勒出自战国起,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二千余年的古代音乐舞蹈发展演变轨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提供了形象、客观的确切资料。

无偿捐赠期盼这批陶俑“舞起来”

不久前,这批乐舞俑从西安启程运往北京。看着300多件陶俑打包装箱,被小心翼翼地装到车上,王倩眼里都是泪水。这批由她亲手制作的陶俑,就像自己的孩子,记录着她古稀之年的工作成果,更凝聚着父亲的殷殷嘱托,舍不得让它们离开是肯定的,但王倩坚定地说,“这些陶俑应该去它们最值得去的地方。”

其实很早以前,王倩复制的乐舞俑就备受关注,有收藏家说要购买,有博物馆说想收藏,还有人说,哪怕只能收藏其中一尊也很好。王倩都没有答应,“这些乐舞俑一定要成规模聚集在一起,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终于,她为自己的孩子找到了最适合的“家”——北京舞蹈学院,把它们无偿捐赠给学校,供一代代学子观摩研究,希望通过他们的舞姿演绎出来,延续中国古乐舞的光辉。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说,今年正值该校建校70周年,这批跨越时空的乐舞俑对学校来说是非常珍贵的礼物,它们将被用于研究和教学,北京舞蹈学院一定会让这批陶俑“活起来”“舞起来”。同时,王倩也被聘为北京舞蹈学院特聘教授。

300余尊古乐舞陶俑复制品无偿捐赠给北舞,80岁的她只盼文物“活起来”

捐赠仪式当天,这批由王倩和父亲两代人共同完成的陶俑代表作在校内小范围展出,年轻的舞蹈学子们近距离看到形象鲜活的汉唐乐舞俑,情不自禁地在它面前舒展身体,做出相应的舞蹈动作。看到这一幕,王倩笑得非常欣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