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已提取文物3000件(组)

作者:中安在线

视频加载中...

武王墩墓,这座沉睡了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大型墓葬,是迄今为止经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墓。经过考古发掘,武王墩一号墓层层封土和填土逐步清除,四层椁盖板全部安全提取,椁室内部得到仔细清理,这座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5月20日下午,武王墩墓第二次媒体开放日活动举行,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再次来到武王墩墓,了解考古发掘最新进展和文物保护情况。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已提取文物3000件(组)

考古发掘正有序推进

中室预计6月开始发掘

据介绍,武王墩墓是迄今已发掘楚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有多大?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来到一号墓现场发掘区,站在大棚最南边,整个大墓尽收眼底,令人震撼。墓坑规模只能用“巨大”来形容,墓室口大底小,呈覆斗状,填土层层夯实、夯窝密集,21级台阶逐级向下内收。大墓的开口,为正方形,边长约50米,墓坑深19米,底部接近正方形,边长约22米。这不禁让人联想,2000多年前,是怎样的一批能工巧匠们修建了如此巨大的一座墓坑,太不可思议!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已提取文物3000件(组)

探头往下看,墓坑底部中心就是椁室。一号墓具有极为复杂的多重棺椁结构,椁的顶部用竹席覆盖,竹席之下枋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封护。木椁室共有9个,由巨大枋木搭建而成。其中,位于最中心的是中室,其东、南、西、北还建有8个侧室,这也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从发掘情况来看,北室推测其象征乐府,主要随葬各类乐器;东室则埋葬鼎、簋等各类青铜器;南室随葬的是各类生活用具,包括漆木器、兵马器;西室则出土了各类木俑、模型车等,模拟了乐舞和车马出行的场景。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已提取文物3000件(组)

记者看到,在墓坑底部,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南二室的考古发掘工作。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介绍说,目前,椁室考古发掘正有序推进。北、西部四个侧室(分别编号北一、二室、西一、二室)发掘完毕,东一室、南二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提取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北一、二室提取出600余件(组)器物,多数为琴瑟等弦乐器,出土的编钟架横梁保存完整,上有悬孔14处。南一、二室出土漆盒、耳杯、盘、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铜箭矢。西一、二室遗物以漆木俑为主,还发现木车、乐器和少量遣策类竹简。木俑有200多个个体,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态,部分木俑佩木剑。东一室以青铜器为主,目前已提取青铜器150多件(组),器类有鼎、簋、簠、敦、钫、壶、甗、豆、鉴、釜、盘、尊缶等,青铜礼器组合保存完整;与青铜器同出的还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质饮食宴享起居用具。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已提取文物3000件(组)

记者现场了解到,南二室目前出土有玉器、车马器、兵器、皮革铠甲等,数量较多,已提取出500余件器物,预计三到五天可发掘完毕。目前,在武王墩一号墓唯独位于中心位置的中室还没有进入发掘阶段,中室也就是主棺所在的位置。现场,记者了解到,关于中室的发掘与保护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预计6月份进行相关的发掘工作。

文物保护成效显著

大鼎将提取内容物

武王墩墓是战国晚期的椁室,距离今天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在发掘过程中如何对墓室和文物进行科学保护呢?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了解到,武王墩墓出土文物保护和多学科研究成效显著。在一号墓考古发掘现场,研究团队搭建了雾化喷淋系统,有效控制椁室内微环境,避免了椁板、漆木器等有机质文物因温度升高、水分蒸发而开裂与变形。比如,备受社会关注的大鼎,考古人员5月18日下午从东一室提取之后,就转运到了距离发掘现场300米的考古实验室,进行后续的研究与保护。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已提取文物3000件(组)

那么,经过两天的清理和保护之后,目前它是什么状态?又显露出了哪些重要信息呢?5月20日下午,在实验室,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见到了这座大铜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张治国介绍说,大铜鼎在提取到实验室之后,工作人员将提取时所用的套箱拆除,大家得以看见大鼎全貌。5月19日,又对大鼎外表附着的污染物进行了提取、清理,表面纹饰也看得更加清楚。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已提取文物3000件(组)

如此近距离地观看大鼎,其雄伟、其威严,令人折服,大鼎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无不呈现出其主人拔山盖世的雄心壮志。据介绍,武王墩大铜鼎的造型是附耳折沿深腹鼎,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看到,大鼎的纹饰多在附耳周边以及鼎身上部。研究人员通过拓片对纹饰进行提取,初步看来有龙纹、凤鸟纹、云纹等,这其中,凤鸟纹是最具楚国特色的纹饰。目前,大鼎的清理工作还在进行,这些表面纹饰有待进一步研究,暂时尚未发现铭文。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已提取文物3000件(组)

不过,虽然能看见大鼎全貌,大鼎也是被牢牢地固定住在实验室内。大鼎的三条腿中有两条腿都打了“绷带”,原因是这两条鼎腿有裂缝,研究人员用高分子绷带对鼎腿进行了加固,后期将进行修复。在大铜鼎的鼎内,研究人员发现了动物骨骼和植物遗存,动物骨骼主要是牛骨,透过覆盖的塑料膜,能大致看到一些内容物,现场研究人员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5月21日开始提取工作,届时将开展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鉴定研究。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已提取文物3000件(组)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已提取文物3000件(组)

在考古实验内,除了大铜鼎,研究人员还在对其它文物进行有序的修复保护。据介绍,考古队员对现场提取到室内的各类文物及时采取了应急保护措施,易腐变的有机质文物样品存入低氧灭菌舱,控制湿度和氧气以减缓其劣化速度;提取的大量木俑已开展了清洗和保湿处理,着衣俑表面织物已利用丝蛋白技术原位加固;漆器纹饰和图案采取了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信息提取,为后续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跨学科、多平台协作,研究团队系统开展了动植物遗存鉴定、残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动物骨骼遗存鉴定出黄牛、猪、狗等10多种动物,植物遗存则发现葫芦、甜瓜、梅、栗等瓜果、坚果,粟、黍、水稻等农作物,花椒、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传统中药植物吴茱萸。考古队还多次邀请文物保护、古文字学专家、乐器研究专家等到现场指导,帮助开展文物保护、文字识别等工作。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已提取文物3000件(组)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已提取文物3000件(组)

已有两件文物指向墓主身份

武王墩墓主可能是楚考烈王

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浪漫优雅、青铜器的庄严厚重、漆器的神秘艳丽……这些极具标志性的楚文化遗存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在当天的媒体开放日活动中,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看到了部分出土文物,包括漆木器、青铜器、兵器、动植物遗存等。在武王墩考古队执行领队方玲的介绍下,对这些文物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已提取文物3000件(组)

漆耳杯,是饮酒器,杯身两侧有一对形似耳朵的手柄,所以被形象地叫作耳杯。漆案,东一室出土,整体髹黑漆,红色彩绘龙凤图案,显示了楚人对艺术的独特追求。漆木瑟,展示的是瑟的面板,其它部件需要后期进行整理拼对。武王墩西室出土了大量木俑,当天展示的木俑五官立体,面部采用了描金工艺勾勒,色彩深沉厚重,展现了当年楚国的审美风潮。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已提取文物3000件(组)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已提取文物3000件(组)

銗镂,是小型盛酒器,战国时期比较少见,汉代比较多见。两件铜鼎,其中一件为卧牛钮圆鼎,盖与器身子母口扣合,底部残留物疑似烟炱,有待进一步检测;另一件鼎内有猪骨遗存,两件器物鼎盖上牛的造型十分生动。铜甗,分为上下两层,中间有箅子,上部用于盛放食物的部分称为“甑”,下部是高足鬲,用于蒸煮食物。

据悉,武王墩墓东一室青铜礼器组合保存完整。现已采集整理到的墨书文字、漆木器上的篆刻、青铜礼器铭文,对研究楚国墓葬营建过程、职官制度、名物称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文物展示现场,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看到了这件标有“楚王”身份的铜簠,上面刻有“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12字铭文,为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直接证据。现场考古人员表示,除了这一件,目前还有另一件出土文物也指向了墓主身份,正在研究中。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已提取文物3000件(组)

专家认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武王墩墓考古成果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武王墩墓考古和保护利用将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策划:沈国冰

摄制:苏国义 廖凌云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越 摄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