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 已提取文物3000件(組)

作者:中安線上

視訊加載中...

武王墩墓,這座沉睡了2000多年的戰國時期大型墓葬,是迄今為止經科學發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楚墓。經過考古發掘,武王墩一号墓層層封土和填土逐漸清除,四層椁蓋闆全部安全提取,椁室内部得到仔細清理,這座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逐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5月20日下午,武王墩墓第二次媒體開放日活動舉行,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再次來到武王墩墓,了解考古發掘最新進展和文物保護情況。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 已提取文物3000件(組)

考古發掘正有序推進

中室預計6月開始發掘

據介紹,武王墩墓是迄今已發掘楚墓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有多大?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來到一号墓現場發掘區,站在大棚最南邊,整個大墓盡收眼底,令人震撼。墓坑規模隻能用“巨大”來形容,墓室口大底小,呈覆鬥狀,填土層層夯實、夯窩密集,21級台階逐級向下内收。大墓的開口,為正方形,邊長約50米,墓坑深19米,底部接近正方形,邊長約22米。這不禁讓人聯想,2000多年前,是怎樣的一批能工巧匠們修建了如此巨大的一座墓坑,太不可思議!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 已提取文物3000件(組)

探頭往下看,墓坑底部中心就是椁室。一号墓具有極為複雜的多重棺椁結構,椁的頂部用竹席覆寫,竹席之下枋木與薄闆依次交替,形成多層封護。木椁室共有9個,由巨大枋木搭建而成。其中,位于最中心的是中室,其東、南、西、北還建有8個側室,這也是目前國内首次見到的、結構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從發掘情況來看,北室推測其象征樂府,主要随葬各類樂器;東室則埋葬鼎、簋等各類青銅器;南室随葬的是各類生活用具,包括漆木器、兵馬器;西室則出土了各類木俑、模型車等,模拟了樂舞和車馬出行的場景。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 已提取文物3000件(組)

記者看到,在墓坑底部,從業人員正在進行南二室的考古發掘工作。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武王墩考古項目負責人宮希成介紹說,目前,椁室考古發掘正有序推進。北、西部四個側室(分别編号北一、二室、西一、二室)發掘完畢,東一室、南二室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中,提取各類文物3000多件(組),以及大量動植物遺存。北一、二室提取出600餘件(組)器物,多數為琴瑟等弦樂器,出土的編鐘架橫梁儲存完整,上有懸孔14處。南一、二室出土漆盒、耳杯、盤、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銅箭矢。西一、二室遺物以漆木俑為主,還發現木車、樂器和少量遣策類竹簡。木俑有200多個個體,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态,部分木俑佩木劍。東一室以青銅器為主,目前已提取青銅器150多件(組),器類有鼎、簋、簠、敦、钫、壺、甗、豆、鑒、釜、盤、尊缶等,青銅禮器組合儲存完整;與青銅器同出的還有百餘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質飲食宴享起居用具。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 已提取文物3000件(組)

記者現場了解到,南二室目前出土有玉器、車馬器、兵器、皮革铠甲等,數量較多,已提取出500餘件器物,預計三到五天可發掘完畢。目前,在武王墩一号墓唯獨位于中心位置的中室還沒有進入發掘階段,中室也就是主棺所在的位置。現場,記者了解到,關于中室的發掘與保護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預計6月份進行相關的發掘工作。

文物保護成效顯著

大鼎将提取内容物

武王墩墓是戰國晚期的椁室,距離今天已經有2000多年曆史,在發掘過程中如何對墓室和文物進行科學保護呢?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了解到,武王墩墓出土文物保護和多學科研究成效顯著。在一号墓考古發掘現場,研究團隊搭建了霧化噴淋系統,有效控制椁室内微環境,避免了椁闆、漆木器等有機質文物因溫度升高、水分蒸發而開裂與變形。比如,備受社會關注的大鼎,考古人員5月18日下午從東一室提取之後,就轉運到了距離發掘現場300米的考古實驗室,進行後續的研究與保護。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 已提取文物3000件(組)

那麼,經過兩天的清理和保護之後,目前它是什麼狀态?又顯露出了哪些重要資訊呢?5月20日下午,在實驗室,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見到了這座大銅鼎。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武王墩考古項目實驗室負責人張治國介紹說,大銅鼎在提取到實驗室之後,從業人員将提取時所用的套箱拆除,大家得以看見大鼎全貌。5月19日,又對大鼎外表附着的污染物進行了提取、清理,表面紋飾也看得更加清楚。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 已提取文物3000件(組)

如此近距離地觀看大鼎,其雄偉、其威嚴,令人折服,大鼎造型設計上處處追求力量與氣勢的完美結合,無不呈現出其主人拔山蓋世的雄心壯志。據介紹,武王墩大銅鼎的造型是附耳折沿深腹鼎,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看到,大鼎的紋飾多在附耳周邊以及鼎身上部。研究人員通過拓片對紋飾進行提取,初步看來有龍紋、鳳鳥紋、雲紋等,這其中,鳳鳥紋是最具楚國特色的紋飾。目前,大鼎的清理工作還在進行,這些表面紋飾有待進一步研究,暫時尚未發現銘文。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 已提取文物3000件(組)

不過,雖然能看見大鼎全貌,大鼎也是被牢牢地固定住在實驗室内。大鼎的三條腿中有兩條腿都打了“繃帶”,原因是這兩條鼎腿有裂縫,研究人員用高分子繃帶對鼎腿進行了加強,後期将進行修複。在大銅鼎的鼎内,研究人員發現了動物骨骼和植物遺存,動物骨骼主要是牛骨,透過覆寫的塑膠膜,能大緻看到一些内容物,現場研究人員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5月21日開始提取工作,屆時将開展動物考古和植物考古鑒定研究。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 已提取文物3000件(組)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 已提取文物3000件(組)

在考古實驗内,除了大銅鼎,研究人員還在對其它文物進行有序的修複保護。據介紹,考古隊員對現場提取到室内的各類文物及時采取了應急保護措施,易腐變的有機質文物樣品存入低氧滅菌艙,控制濕度和氧氣以減緩其劣化速度;提取的大量木俑已開展了清洗和保濕處理,着衣俑表面織物已利用絲蛋白技術原位加強;漆器紋飾和圖案采取了曲面微區X射線熒光光譜儀進行資訊提取,為後續修複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通過跨學科、多平台協作,研究團隊系統開展了動植物遺存鑒定、殘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動物骨骼遺存鑒定出黃牛、豬、狗等10多種動物,植物遺存則發現葫蘆、甜瓜、梅、栗等瓜果、堅果,粟、黍、水稻等農作物,花椒、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傳統中藥植物吳茱萸。考古隊還多次邀請文物保護、古文字學專家、樂器研究專家等到現場指導,幫助開展文物保護、文字識别等工作。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 已提取文物3000件(組)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 已提取文物3000件(組)

已有兩件文物指向墓主身份

武王墩墓主可能是楚考烈王

楚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楚辭的浪漫優雅、青銅器的莊嚴厚重、漆器的神秘豔麗……這些極具标志性的楚文化遺存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也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标志之一。在當天的媒體開放日活動中,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看到了部分出土文物,包括漆木器、青銅器、兵器、動植物遺存等。在武王墩考古隊執行領隊方玲的介紹下,對這些文物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 已提取文物3000件(組)

漆耳杯,是飲酒器,杯身兩側有一對形似耳朵的搖桿,是以被形象地叫作耳杯。漆案,東一室出土,整體髹黑漆,紅色彩繪龍鳳圖案,顯示了楚人對藝術的獨特追求。漆木瑟,展示的是瑟的面闆,其它部件需要後期進行整理拼對。武王墩西室出土了大量木俑,當天展示的木俑五官立體,面部采用了描金工藝勾勒,色彩深沉厚重,展現了當年楚國的審美風潮。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 已提取文物3000件(組)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 已提取文物3000件(組)

銗镂,是小型盛酒器,戰國時期比較少見,漢代比較多見。兩件銅鼎,其中一件為卧牛鈕圓鼎,蓋與器身子母口扣合,底部殘留物疑似煙炱,有待進一步檢測;另一件鼎内有豬骨遺存,兩件器物鼎蓋上牛的造型十分生動。銅甗,分為上下兩層,中間有箅子,上部用于盛放食物的部分稱為“甑”,下部是高足鬲,用于蒸煮食物。

據悉,武王墩墓東一室青銅禮器組合儲存完整。現已采集整理到的墨書文字、漆木器上的篆刻、青銅禮器銘文,對研究楚國墓葬營建過程、職官制度、名物稱謂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在文物展示現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看到了這件标有“楚王”身份的銅簠,上面刻有“楚王酓前作鑄金簠以供歲嘗”12字銘文,為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直接證據。現場考古人員表示,除了這一件,目前還有另一件出土文物也指向了墓主身份,正在研究中。

首次展示!最新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 已提取文物3000件(組)

專家認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紋飾、組合等具有戰國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結合墓葬規模、結構、出土文字材料與文獻史料等綜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記·楚世家》記載的楚考烈王。武王墩墓考古成果生動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武王墩墓考古和保護利用将對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策劃:沈國冰

攝制:蘇國義 廖淩雲

淮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越 攝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