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家都亡了,故宮裡的文物還有什麼用?不如賣了換飛機

國家都亡了,故宮裡的文物還有什麼用?不如賣了換飛機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北平城暴露在日軍槍口之下。貪婪的日本人在報紙上叫嚣:中國應該把故宮文物交給日本保管。

早在甲午戰争時,日本就制定了一個搶奪中國寶物的計劃,而這次,日軍更是有備而來,眼看北平無險可守,如果侵華日軍入關,戰火裡的文物逃不開被搶走的命運。

面對日本侵略者的虎視眈眈,北平城人心惶惶。

還記得1860年,圓明園被八國聯軍的大火付之一炬,無數文物或被燒毀,或被搶奪,成為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國家都亡了,故宮裡的文物還有什麼用?不如賣了換飛機

如今,曆史即将重演,所有人心中都有一個疑問。

故宮裡的文物,是遷,是留?

國家都亡了,故宮裡的文物還有什麼用?不如賣了換飛機

文物的遷留關乎着國家的未來,這件事太大了,故宮博物院各館的館長紛紛沉默下來,誰也不敢拿主意。

關鍵時刻,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打破沉默,提議将故宮裡的文物遷去南方。

在馬衡心裡,國寶留在北平,雖然能穩定民心,但文物不是槍炮,殺不了日本人,反而會增加被日本人搶走的風險。

将它們遷出北平,即使易散難聚,至少文物還留在中國。

此話一出,頓時激起千層浪。

老百姓們群情激憤,北平各界也出面斥責國民黨胡鬧,大敵目前,隻想着古董會不會被搶走,卻不想怎樣抗日:

國家都亡了,留着那些古董還有什麼用!

國家都亡了,故宮裡的文物還有什麼用?不如賣了換飛機

北伐将軍李左翔要求故宮拍賣文物,購買500架飛機用來抗日,馬衡的兒子馬彥祥更是通過報紙,公開和馬衡叫闆:“要抵抗,就要有犧牲古物的決心!”

更有甚者,給馬衡和支援南遷的人打騷擾電話、寄恐吓信、威脅、最後直接封堵了故宮大門。

另一邊,日本開始了文化入侵,在“滿洲國”裡大肆宣揚“大東亞共榮”,強迫中國小孩學習日本曆史,講日本話,意圖在根本上滅掉中國的精神。

這是一場“文化仗”,靠槍炮是打不赢日本人的,能打赢他們的,隻有故宮裡的文物。

這些文物,是中國的瑰寶,承載着民族精神,見證着中華文化的傳承有序,它們完好無損,中國的文脈才會永遠延續。

必須要保護好它們。

國家都亡了,故宮裡的文物還有什麼用?不如賣了換飛機

一天,馬衡找到了院長易培基,請他給南京發封電報,說明故宮裡的文物不能當做戰争的賭注,中國賭不起。這些文物一旦被劫掠,中國就真的完了。

在等待南京回信的這段時間裡,馬衡和易培基決定早做準備,兩人召集了故宮的職工,秘密清點故宮館藏,希望搶在日軍打進北平之前,将所有文物打包封箱。

這樣的話,即使有一天日本人打到了北平,故宮人也能立刻帶着文物轉移。

一場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最驚心動魄的文物大遷移即将開始。

國家都亡了,故宮裡的文物還有什麼用?不如賣了換飛機

清點館藏之前,故宮職工專門去了一趟琉璃廠,在那兒的古玩商店裡學會了文物裝箱的方法,又結合了自己的方法,創造出一套适合文物的封箱方法。

他們用繩子紮緊棉花包裹的文物,再用油紙将文物裹好放進厚木箱裡,使棉花和稻草把箱子的縫隙全部填死,最終用鋼條箍住四邊封箱。

為了測試效果,他們試着把箱子在城牆上扔下,裡面的文物果然毫發無傷。

故宮職工将所有的文物全部搬到太和殿前的廣場上,一衆故宮人珍重地将每件文物放進木箱。

國家都亡了,故宮裡的文物還有什麼用?不如賣了換飛機

從1932的11月份,到1933年開春,故宮職工裝好了63735件文物,用了2631個木箱,這些箱子裡面裝着的,就是中國的未來。

1933年新年第一天,中國軍隊布置的長城防線崩潰,故宮文物南遷刻不容緩,馬衡提議不能再拖延,立刻進行遷移。

1933年2月5日晚,趁着夜色的掩護,故宮文物大遷徙開始,晚上9點鐘,故宮大門打開,十幾輛汽車和數百輛人力車在午門魚貫而出。

國家都亡了,故宮裡的文物還有什麼用?不如賣了換飛機

19557件文物分成了五批,在軍隊荷槍實彈的保護下,登上了開往上海的火車。

睡夢中的北平市民不知道,有一群人立下“與文物共存亡”的誓言後,就匆匆告别家人,毅然踏上了南下的火車,一場關乎中國文化存續與否的大事悄然發生。

馬衡親自押運了數目最大的一批。

路上,日軍的飛機呼嘯着來去,有好幾次,日軍的炮彈就在不遠處炸響,爆炸的餘波甚至震裂了玻璃,萬幸,文物沒有受到損傷。

南方氣候濕熱,不利于文物的儲存,抵達上海不久,馬衡就和其他職工踏上了去南京的火車,在朝天宮搶建庫房,籌備南京博物院。

國家都亡了,故宮裡的文物還有什麼用?不如賣了換飛機

随着文物陸續搬進倉庫,馬衡懸着的心終于落回了肚子裡。

從北平離開後,馬衡沒有睡過一天的踏實覺,他時不時就會驚醒,然後起床把所有文物從頭到尾檢查一遍。

陪着文物南下的故宮人松了一口氣。

隻是好景不長,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一夜之間,整個華北平原陷入火海,馬衡的心再次揪了起來,1937年8月13日,日軍轟炸上海。

南京告急,文物告急!

南京博物院裡的文物再次裝箱,并分成了三批向西轉移:80箱文物去西南的安順,7286箱文物去西北的峨眉,最後9369箱文物走中路去樂山。

1937年12月9日,馬衡和同僚乘船從水路前往重慶,四天後,南京淪陷。

國家都亡了,故宮裡的文物還有什麼用?不如賣了換飛機

南去安順的80箱文物珍貴異常,有無價的甲骨文、鐘鼎、碑拓,以及一大批價值連城的名家字畫。

這些文物最初存放在湖南省著名的嶽麓書院中,馬衡趕到長沙後,立刻帶人在嶽麓山中鑿洞。

他知道,日本想要斷絕中國文脈,一定不會放過嶽麓書院,把文物藏在山裡更安全。

果不其然,在山洞鑿好的當天,馬衡接到了密電:日軍将在近期轟炸長沙,速撤務留。

馬衡沒有絲毫猶豫,立刻組織文物裝車向貴州轉移。

國家都亡了,故宮裡的文物還有什麼用?不如賣了換飛機

車隊離開不久,日軍飛機就俯沖下來,嶽麓書院在一聲巨響中陷入火海。

如果再晚一刻,那80箱文物的命運就将改寫。

日寇一路窮追不舍,狂轟濫炸,押運隊伍隻能晝夜不停地趕路,為了避開日寇,押運隊伍的路線一變再變,最終一頭紮進了秦嶺。

大雪封山,押運隊伍一邊挖雪開路,一邊艱難地推動汽車,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

山路塌方,押運隊員紛紛徒手搬石,靠着煮雪取水和野菜野果,押運隊伍艱難地走出了秦嶺,而有些同僚卻永遠地留在了山裡。

可他們沒有時間悲傷,因為日軍還在追擊。

七七事變以來,天津、上海、南京接連失守。日軍的飛機坦克不斷逼近長江,文物的轉移越來越困難。

馬衡率領的押運隊伍能走的路線也越來越少,1939年夏,馬衡決定将文物送去樂山。

這個決定有很大的風險。

國家都亡了,故宮裡的文物還有什麼用?不如賣了換飛機

南方很濕熱,不利于文物的儲存,文物長時間放置潮濕的環境裡會加速氧化、黴變,但那裡山高林密,是國寶藏身的好地方。

初夏時節,豐水期很短,為了搶時間甩開日軍,押運隊伍日夜不停地忙碌。

故宮職工朱學侃到船上布置文物,因為天色昏暗,他一腳踩空,墜落艙底後重傷身亡。

抵達樂山後,當地的村民,僧道得知了馬衡的難處,立刻将宗祠、廟宇無償讓出,用來給故宮人存放寶物。

每當天氣晴朗,沒有日軍飛機的時候,故宮人會把文物拿出來曬曬太陽,這個時候是故宮人最開心的時候。

文物南遷中有無數“朱學侃”,或死于天災,或死于日軍的炮火之下,但故宮人沒有放棄,依然在颠沛流離中為文物尋找着生機。

因為他們曾向國家莊嚴宣誓,誓與文物共存亡。

漫長的黑夜裡,故宮人堅定地守護着文物,苦苦等待天明。

國家都亡了,故宮裡的文物還有什麼用?不如賣了換飛機

1945年8月6日,日本廣島的上空升起了巨大的蘑菇雲,9天後,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

收到消息的馬衡忍不住熱淚盈眶,離開北平後,他和故宮人陪着文物走了十幾個省份,兩萬餘裡路,熬過了14年的光陰,終于等來了日本投降。

華北侵華日軍的投降儀式在故宮太和殿前舉行,散落在中國各地的故宮人得到消息,紛紛帶着文物啟程,踏上回家的路。

當年被故宮人帶出去的文物陸續回到北平,無一損毀,無一遺失,這場“文化長征”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馬衡與一衆故宮人捍衛中國文脈的同時,也締造了人類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迹。

國家都亡了,故宮裡的文物還有什麼用?不如賣了換飛機

這個奇迹的背後,有故宮人的堅持,也有政府、軍隊和老百姓的影子,這是一場全民參與的護寶壯舉,是中華民族反抗文化侵略的偉大勝利。

慶功宴上,人們為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唏噓不已,每當有人提起南遷時的驚險遭遇,作為親曆者的馬衡和一衆故宮人表情平靜,隻是說:

“文物有靈。”

1946年2月15日,故宮博物院在中和殿舉行交接大會,北歸的英雄們和留守北平保護故宮的職工們,一同唱響了大氣磅礴的《故宮守護隊隊歌》。

殷盤周彜,唐畫宋瓷;億萬斯品,羅列靡遺;誰其守之?惟吾隊士;誰其護之?惟吾隊士。

. END .

【文| 沒頭腦】

【編輯| 剩草】

【排版 | 黑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