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作者:花家地考古文博文摘

日出東方而落于西,四季變換冷熱交替,大自然早在人類懵懂之初就已經有了一套運作自如的系統。熱脹冷縮、杠杆原理、機械共振都在等待着被人類一一發現。

我們常常從曆史與藝術的角度欣賞文物,卻忽略了文物本身的科學原理。我們将從力學、光學、聲學、熱學四個實體分支,介紹相關文物,探讨古人對實體知識的發現與應用。

陶器精美,銅燈閃爍,這些精美的文物又是如何打造出來的?如何改進陶窯才能達到燒陶所需的 1000°高溫?《清明上河圖》中的汴京虹橋又是以怎樣的精密結構承載巨重?曾侯乙編鐘又是如何做到“一鐘雙音”?應縣木塔為何“千年不倒”?讓我們一起來揭示文物背後的秘密,感受古人的智慧。

01 力學

1. 銅奔馬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東漢 銅奔馬 甘肅省博物館藏

專家通過現代科學儀器進行金屬探傷分析,觀察表面鑄造痕迹和馬蹄底内殘存的鐵芯,再結合金屬成分檢測結果,确認銅奔馬是用青銅陶範鑄造法,分段鑄造焊接而成,且工匠在馬的右後腿内夾鑄了卯榫狀鐵芯骨,可以增強馬腿的強度和支撐力。

此外,制作者在腿根、踝關節、蹄足等受力部位也專門做了榫卯狀特殊處理,使銅奔馬得到了最佳強度和支撐效果,令這匹銅奔馬一足掠踏飛燕之上,曆經 2000 年伫立不倒。

2. 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五代 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一般提梁壺的提梁均在壺身兩側,壺蓋獨立可拿取,此壺的獨特之處是壺蓋與器身連為一體。設計者匠心獨運,将提梁的一端連接配接壺身,另一端連接配接壺蓋中心,并且将提梁設計成一隻鳳凰形狀。

這一獨特設計也注定了在使用時的獨特性,此壺為倒灌壺,可以把液體從壺底注入,并從壺嘴正常倒出。它運用了實體學中“連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即連通器中隻有一種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總保持相平。倒流壺展現了古代的一種哲學思維,那就是“倒既正,正是倒”。隻要壺内液體維持在同一個高度,水就不會漫溢出來,這也告誡人們在行事時不要落入極端中。

3.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故宮博物院藏

該卷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當年繁榮的見證。

在《清明上河圖》中存在虹橋數座,虹橋是木結構拱橋,俗稱飛橋、蜈蚣橋。虹橋的建造以北宋為盛。張擇端以寫實的手法、合乎透視的原理,精心繪畫了宋都汴梁附近的虹橋。從張擇端的繪畫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虹橋的結構。經過一些橋梁專家推算,其跨度約 20 米,寬度約 8 米。

虹橋是縱橫相架、自身穩定的木結構。為了保證其幾乎不變形,使結構成為一個堅固的整體,虹橋的木結構由 21 組并列的拱骨組成,拱骨采用直徑約 40 厘米的圓木。拱骨有兩個系統:外面一組,長、短拱骨各兩根,互相鉸接,稱為第一系統;裡面相鄰的一組,由三根等長拱骨組成,稱為第二系統。如此交替排列,全橋共由 11 組第一系統和 10 組第二系統的拱骨組成,當這兩個系統各自獨立時,都是不穩定結構,唯在這兩個系統交會處,以巨木橫貫,使拱骨彼此銜接,這才成為一個穩定結構,并将橋面載荷橫向分布于各拱骨。

4. 陶鷹鼎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新石器時代 陶鷹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陶鷹鼎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唯一一件以動物塑性的器皿,可見其造型的創新性與特殊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鼎更多的是和“青銅器”聯系在一起,更多的呈現出厚重與大氣。而陶鷹鼎則是以鷹為型,三足矗立,莊重中帶有一絲“萌”感。

陶鷹鼎雖以鷹為型,卻并未影響器皿本身的實用性。縱觀鷹鼎,其鷹身肥而有力,肌肉健碩,敦實有力的兩腿微微分開,鷹尾下撘,和另外兩隻腳構成鼎的三足,支撐整個鼎身,其重心面垂直地落在以三足點做圓的圓心附近,此種三足器皿展現了原始先民對物體重心的認知和應用:重心即物體的重量中心,通過物體中心的垂線或垂面與物體的支撐面垂直,則物體實作平衡。

5.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網紋船形壺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新石器時代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網紋船形壺為幾千年前先民使用的水器,其造型奇特,紋飾精美有巧思,可謂是當時水器界的時尚精品。而對于這一水器的形狀和用處,研究認為網紋船形壺是由當時流行的一種尖底陶罐演變而來的。

這種尖底陶罐一般腹大,口小,有研究認為這種尖底器皿是利用了重心原理制造的汲水罐。雙耳位于腹部偏下位置,當兩邊系繩後,因為雙耳低于重心導緻空罐呈傾斜狀态,而當罐身入水裝半罐水時,瓶身則直立,而裝半罐水以上時即傾覆。而船型壺則是将這一器型傾斜90度,變成了平底兩側有尖角的船形,不僅重量分布均勻,而且也更實用美觀。

6. 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唐 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此壺的制作工藝非常獨特。壺蓋帽為捶揲成型的覆式蓮瓣,頂中心鉚有一個銀環,環内套接了一條長 14 厘米的銀鍊與提梁相連,壺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劍形狀的提梁。壺身是先将一整塊銀闆捶打出壺的大緻形狀,再以模壓的方法在壺腹兩面模出兩匹互相對應奮首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形象,然後再将兩端黏壓焊接,反複打磨緻平,幾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以錘揲、錾刻、鎏金等工藝加工制作而成,顯示出了唐代高超的金銀器制作水準。捶揲即是充分利用金銀的延展性能,用錘子将金銀打造成圓形薄葉,然後置于器物或模具上再從中央開始擠壓捶打,就會形成有凹凸紋飾的器物。早在公元前 2000 年,西亞地區就掌握了捶揲技術。随着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捶揲技術從西亞傳入大陸,唐代工匠熟練掌握了這種工藝,進而使金銀器制造技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7. 戰國包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鈎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戰國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包金嵌玉獸首銀帶鈎的主要裝飾工藝包括錾刻镂雕、鎏金、鑲嵌等。工匠按設計圖用薄紙拷貝出紋樣,貼在材料上,用小錾錾出虛線,也就是點組成的線條,取下紙樣,靠木錘、鐵錘按印錘打出大型輪廓。在打起外形過程中一般要多次過火燒,以保持它的柔軟度。通過镂空工藝錾刻掉設計中不需要的部分,形成透空的紋樣,稱镂空或透雕。

錾刻是在金屬表面進行裝飾的一種工藝,用小錘熟練地擊打各種大小和不同紋理的錾子,使其在金屬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種流暢生動的花紋圖案,達到裝飾的目的。這種工藝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戰國。

此包金嵌玉獸首銀帶鈎屬于錾花工藝的镂空浮雕,通過錾花中的镂空工藝刻劃出帶鈎一端的獸首、鈎身兩側盤繞的夔龍以及兩隻對稱的鳳鳥紋飾。錾花制作工藝既要依靠工匠自身的雕刻技藝與經驗,又要憑借錾花制作工具。這些工具都是工匠根據所錾刻花紋的需要自制的。自制錾花膠也是錾花工藝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在錾花中需要它起一個固定、粘接和襯墊的作用,以便錾花刀在材料上面良好地工作。

02 光學

8. 長信宮燈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漢代 長信宮燈 河北博物館藏

長信宮燈的造型精巧,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組成。整盞燈是中空的,部件可以靈活拆卸,友善清除燈内的積灰。宮女高舉持燈的右臂是一條煙道,煙灰通過右臂進入體内,進而保持室内清潔。燈罩可以通過調節開合角度控制燈火的明暗,燈盤中央插上蠟燭,點燃後,煙會順着宮女的袖管進入體内,不會污染環境。

長信宮燈的燃燒原理是其最大的亮點之一。在漢代,燈具一般使用動物油脂作為燃料,但燃燒時産生的油煙會污染室内空氣。而長信宮燈通過巧妙的設計,将煙熏油燈的排煙問題解決得很好。燈燃燒時産生的油煙随着熱空氣的推動上升,沿宮女的袖管進入中空的燈體内,與金屬壁接觸後逐漸冷卻,凝結在内壁。由于燈體下端沒有底蓋,這件燈具還可以放置在水盤上,煙遇水也會凝結,避免了室内的空氣污染。

長信宮燈更是古代“環保”理念的傑出代表。當點燃燈盤中心的蠟燭時,煙霧會順着宮女的袖管進入燈體内部,有效避免了煙霧對環境的污染,確定了室内空氣的清新。宮燈的造型構造設計合理,許多構件便于拆卸和清洗,考古學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制作工藝水準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1993 年被鑒定為國寶級文物。是以被譽為“中華第一燈”。

9. 彩繪雁魚青銅釭燈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西漢 彩繪雁魚青銅釭燈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釭是指導煙管,釭燈就是帶導煙管的燈,又可簡稱為釭,是漢代新創制的一種燈具。漢代燈通常被做成人形、動物形和器物形,其導煙管有單管和雙管兩種,都能将煙氣導入燈腹内,使室内減少煙炱而保持清潔。釭燈是漢代燈具在功能方面最先進的發明創造,構思設計巧妙合理,達到了功能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在世界燈具史上處于領先地位。

彩繪銅雁魚燈是釭燈中的傑作。它以傳統的禽鳥銜魚的藝術造型呈現,整體形象是一隻鴻雁回首銜魚伫立。這隻雁的頸部修長,回首銜着一條魚,體态肥碩,羽翼豐滿,短尾上翹,雙足并立。燈盤帶柄,位于雁背之上,而燈罩則是由兩片弧形闆組成。使用者可以通過轉動開合燈盤和燈罩來調整光線和風向,使室内環境更加舒适。更為獨特的是,這隻雁和魚的身體都是中空相通的。在大雁的頸部和背部,以及魚的腹内,都有子母口設計,使得這些部分可以互相連接配接。當油脂被點燃時,産生的煙霧會通過魚腹收集,然後經過雁頸導入,最終吸附在雁腹内的水面上。這種設計不僅有效地減少了室内的油煙污染,還賦予了燈具更多的藝術美感。

10. 銀首人俑銅燈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戰國 銀首人俑銅燈 河北博物院藏

男俑頭部用白銀精心制作,雙眼用黑寶石鑲嵌,高顴骨,濃眉短須,胡須微翹,發髻、胡須、眉毛、頭發,根根可見,笑容可掬。男俑身穿長袍,廣袖低垂,長裙曳地,不僅顯得潇灑自然,而且有利于器物平衡。右手執蛇,連接配接一柱,頂上為燈盤,柱上有一攀援的猿;左手執蛇尾,蛇口銜一燈盤。左邊平地放置的燈盤中,一條蟒蛇盤踞其間,吻部高挺頂住耍蛇人左手所握之蛇,保證了全燈重心穩定。這樣的高難度動作,并不是虛構,而有生活原型,考證發現這是河北雜技史迄今發現最早的實物證據。

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這盞燈可以自由調節燈光,高、中、低不同處的燈燭,三支、六支、九支燈燭,分别對應不同的亮度需求,當同時點滿九支燈燭時,火光高低錯落,有如火樹銀花般耀眼明亮。

11. 青銅缸燈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西漢 青銅缸燈 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藏

青銅缸燈,結構繁複,由器座、托盤、側面燈罩、頂部燈罩和弧形煙管組成。器座為球形腹鼎,獸蹄足,肩部兩側有弧形向上的出煙管。座上有一圓形托盤,盤底有一圓筒,可與底座相套。托盤内有一圓形燈盤,兩者之間有兩個可分離的弧形燈罩,移動燈罩,可擋風和調整光照方向。此燈利用虹吸原理,燈腹裝水,煙通過煙管到達腹中溶于水,防止了燃油燈對室内造成污染,更利于照明之用。

03 聲學

12. 曾侯乙編鐘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戰國 曾侯乙編鐘 湖北省博物館藏

曾侯乙編鐘之是以能成為樂鐘,關鍵在于它恰當地運用了合金材料,在科學配比的基礎上,采用了“複合陶範”鑄造技術、鉛錫為模料的熔模法,加上鐘壁厚度的合理設計、鼓部鐘腔内的音脊設定和爐火純青的熱處理技術,使鑄件形成“合瓦形”,産生雙音區,構成“共振腔”,進而對其所在的振動區起到負載作用,達到加速高頻的衰減,有助于編鐘進入穩态振動。

合瓦形鐘體,兩側有棱。而棱是兩片瓦狀的連接配接部,是鐘體剛性最大的部分,鐘體振動時要使棱部進入振動狀态需要更大的能量,是以編鐘發聲時,棱能對鐘聲起阻尼作用(減振消能),加速鐘聲的衰減。而且敲擊同一編鐘的不同部位時,因為棱的阻尼作用不同,其振動模式有很大變化。敲擊正鼓部,編鐘進入振動狀态後,棱起着明顯的阻尼作用,相反敲擊側鼓部,棱所起的阻尼作用甚微,這樣就出現了“一鐘雙音”的奇迹。

通過對曾侯乙編鐘全部幾何尺寸的測試和整理分析發現,各鐘的幾何尺寸嚴格遵循着某種數學邏輯關系。就某一鐘而言,隻要确定其中一個主要尺寸,即可計算出其餘的尺寸,而且鐘體的尺寸與編鐘的聲學性質密切相關。例如,将編鐘第一基頻與其銑長聯系起來分析,可以看到,基頻随銑長的變化,明顯地分成低頻、中頻和高頻三個區。鐘體厚度與銑長也存在内在聯系,某兩鐘銑長相同時,可通過對鐘體厚度的調整,改變鐘的振動頻率;在固定的頻率下,限定鐘的厚度,也可變化銑長。

13. 獸面紋镈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春秋 獸面紋镈 山西博物院藏

獸面紋镈,又稱獸首銜鳳紋镈鐘,一組四件,為國家一級文物。镈鐘頂部是镂空雙龍形鈕,龍首相對,口中銜蛇,威風凜凜。镈鐘上方平平的地方叫做“舞”部,裝飾有獸首銜鳳紋。镈鐘的正中間叫做“钲”部,裝飾有獸首雙身紋;下面一圈叫做“鼓”部,也裝飾了華麗繁複的獸首銜鳳紋,是演奏的時候敲擊的部位。镈鐘上的一個個圓形的突起,叫做“枚”,起到了加快聲音衰減的作用,它們被塑造成盤繞狀螭紋的形象。“枚”與“枚”之間的條狀部位被稱為“篆”部,裝飾的是另一種以神獸為主體的紋飾——蟠螭紋。獸面紋镈是衆多追繳回來的珍貴國寶之一。

04 熱學

14. 北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北宋 北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故宮博物院藏

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是宋代汝窯燒制的工藝品,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釉面的細碎開片,造成開片的原因是燒造冷卻時,瓷坯和釉料的熱脹冷縮的比率不同,是以在出窯時會造成釉開裂。雖然這是一種瑕疵,但古往今來,人們已經認同了這種開片美,而工匠們也了解并掌握了開片的原理和規律,反而主動追求瓷器的這一種特殊裝飾了。

這件瓷器的開片完美诠釋蟹爪紋與魚鱗狀開片,這是汝窯的兩個典型特征。蟹爪紋:紋理雜亂,很像螃蟹的爪。魚鱗狀開片則意即開片的形狀、裂紋的角度都是傾斜的,沒有筆直的裂紋,非常類似于魚鱗,是以叫魚鱗狀開片。

15. 彩繪鹳魚石斧圖陶缸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新石器時代 彩繪鹳魚石斧圖陶缸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彩繪鹳魚石斧圖陶缸是新石器時代前期的一件葬具,出土于1978年的河南省臨汝縣閻村,臨汝縣即今天的汝州市。汝州自古以來就是陶瓷的發源地,從原始社會的鹳魚石斧圖汝陶缸,到五大名窯之首,汝州的熊熊爐火燃燒了幾千年,形成過“汝河兩岸百裡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顯著地位。

陶器用黏土或陶土經捏制成形後燒制而成,具有耐火、不溶于水等特性,是最早的人工材料制品。陶器的産生離不開火的使用。相傳,原始社會的燧人氏發明了取火的“木燧”,即“鑽木取火”的取火工具,由此人們掌握了“摩擦生熱”的熱學原理。當人們掌握了火的使用之後,還需達到一定的溫度,才能實作燒陶時化學組分的變化,産生低共熔玻璃相,粘合黏土中顆粒,降低吸水率,進而增強陶器硬度。若溫度不夠則就成了生燒,化學反應不充分,吸水率高,硬度差,陶器品質便差。是以,古代人也創造了一種依靠經驗進行的溫度目測技術,這也是陶器燒制成敗與否的關鍵之處。

16.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魚紋盆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魚紋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人面魚紋彩陶盆發掘于半坡遺址當中,此時制陶工藝已經發展到了具備設計科學合理的陶窯的階段。這一時期的陶窯有橫穴窯和豎穴窯兩類,是由平地露天堆燒發展到一次性泥質薄殼封燒而後發展而成的。平地堆燒陶器時,升溫較快,最高溫度可達 900°,但保溫不好,是以熱效率低,也經常出現生燒現象;一次性泥質薄殼封燒改進了平地堆燒的保溫問題,而且降低了燒制所消耗的燃料量,提高了熱效率燒成溫度一般在 800-900°之間;而窯爐燒陶的方法,利用窯室又進一步的提高了保溫性能和熱效率,燒成溫度提高到 950-1050°之間,同時也解決了泥質薄殼封燒使用的一次性問題。

橫穴窯後部的排氣孔會對前部火膛的熱氣産生吸力,進而提高窯室的溫度;而豎穴窯則是實作了下方的熱力上升到窯室,進而快速升溫并持久保溫。此類陶窯的出現是燒窯技術的巨大進步。

17. 封口白陶鬶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新石器時代 封口白陶鬶 莒州博物館藏

此陶鬶(guī)為夾砂白陶,屬大汶口文化器物,陶鬶是新石器時代常見的水器和禮器,一般多為敞口,此封口陶鬶為其中的特殊器型。此器型為長流喇叭口,喇叭封口處上有多個篩眼。篩眼有多重用處,不僅能在煮水時防止灰塵雜物落入内部,還能夠起到一定的過濾作用。陶鬶有三隻袋足,頸腹間安有一橋形柄,其上飾兩道弦紋,腹部飾一周長條狀附加堆紋。

大汶口文化後期,先民用“坩子土”經 1000℃的高溫燒制陶器,燒成的器物質地堅硬,胎壁薄勻,器物呈現色澤明麗的白色,還有一些黃色和粉紅色細砂陶器,一般統稱為白陶。與其他器物相比,白陶器色澤純正,質地醇厚,整體素面,盡顯潔淨與素雅之美。

18. 黑陶罍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新石器時代 黑陶罍 日照市博物館藏

新石器時代酒器,細泥黑陶。外表打磨光滑,形為直頸球腹,肩腹部飾有對稱縱向分布的兩對貫耳,器表飾以多道凹弦紋,制作精緻,造型優美,是山東龍山文化黑陶器中的精品。黑陶罍與黑陶蛋殼陶杯和白陶鬶一同出現,三種類型的器物正好組成一套完整的酒器,能夠實作盛、斟、飲三種功能。

黑陶器是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許多規格較高的墓葬之中都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黑陶容器。黑陶的燒制方法則是在器物燒成的最後階段往熱窯中徐徐加水,由此産生的大量濃煙炭粒粘附在器物的表面,窯溫冷卻後,碳元素被密封在器壁中,進而燒成黑陶。所燒成的黑陶器更顯沉穩、大氣,有着純黑如漆的美譽,俗稱“黑又亮”。

19. 犧尊

文物中的實體:原來古代的聲光技術也很厲害

春秋 犧尊 上海博物館藏

這件青銅器以水牛為形,構思巧妙。牛腹内中空,其頸部和背脊上巧妙地開了三個孔,中央的孔内嵌套了一個可拆卸的鍋形器,實用便捷。根據其結構,我們可以推斷這是一件用于溫酒的器具。鍋形器用來盛放酒水,而空穴則用來注水,水注入尊腹,進而起到溫酒的效果。

中國青銅器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将動物形态融入酒器設計中,這件作品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盡管它的四足短小,但整個形态卻顯得穩重而有力。牛首上的雙角張力十足,雙目圓瞪,這些細節都保持了極高的真實感,使得造型與實用性得以和諧統一。值得一提的是,牛鼻上穿有一環,這一細節揭示了春秋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穿鼻法來馴服牛。是以,這件青銅器不僅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同時也是研究中國牲畜馴化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