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總有幾道菜能深深地感動自己,似乎味道會永遠留在記憶中。唐師傅也是如此,他在1980年代初在一個東南亞國家吃的一碗蝦面給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其實我從事牛系列的工作,做牛雜交的一大原因就是要找到那種記憶的味道,當然,這已經做了很多年了。不過,那碗令人心魂不清的蝦面,我直到這個月才吃完,那麼今天來分享一下它的實踐,大家先試做一下,嘗嘗,湯高手希望有一天能把它做成商品,發揚光大!
20世紀90年代末我吃過一碗蝦面,它的豬骨味、蝦仁味、蝦油味、大蒜油味都是那麼層次分明,我覺得它不僅僅是用好吃來形容,更别說應該好吃!其實蝦面在東南亞很普遍,無論是新馬台還是高棉,街上幾乎都能嘗到,但是嘗了很多家,感覺味道不如新加坡商場裡的那個,但是很搞笑,我吃店的老闆是台灣人。

老闆是一個五十多歲的正宗台灣人,因為孩子來新加坡工作,是以也跟着,平日無事可做,開了這家蝦面店。很暖和,吃完幾次後我問我是否可以進廚房學習操作過程,他也很樂意教我。當然,那天什麼也沒學到,就是看整個操作步驟,蝦面也沒有特制配方,要注意豬骨湯、蝦油、蝦湯的搭配比例。
回國很久了,都想加大操作,做不止一種蝦面産品,然後因為牛系列太累了,也放棄了,是以20多年來,我也沒有刻意考慮那些比對比例和操作步驟。直到今年6月,我在山東有一個大哥哥,還有我的學生來學牛系列,他對這種蝦面特别感興趣,是以我想,最好把整個生産過程都自己,寫出來給有需要的朋友!那我就不說那麼多廢話了,進入這個話題。
首先,大家都知道肉和海鮮都有一句新鮮的話,那麼無論你做什麼湯底,你都要記住這個死的道理。是以蝦湯,我們會用豬骨湯來搭配,目前我用的是味道更美味的牛骨湯,但是牛骨湯的練習比豬骨難得多,同學們不妨從淺處開始,熟悉豬骨湯,然後再去練牛骨湯。
那麼豬骨湯的練習有很多種,看它們想要什麼味道,一般我建議做湯,清底湯頭,多喝一點不會油膩,而且我們得帶蝦湯和蝦油,如果做油膩湯,這難道不是更油膩嗎?是以我們就要用豬桶骨配排骨來挂湯,挂八個小時的湯,具體豬骨湯的做法我就寫幾篇文章,在這個就不贅述了。
挂完豬骨湯,輪到蝦了。所謂蝦面、蝦,要用三次,蝦油、蝦湯、白燒蝦。是以,蝦的選擇也比較關鍵,畢竟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不可能都長在海濱城市,是以不可能得到新鮮的蝦。(未完成,待續)
唐師傅每天都會更新文章,感謝一直關注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