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個季節市面上最火的一碗“網紅面”,那肯定是蘇州的三蝦面無疑了!

▲ 攪拌均勻的三蝦面
好看的外形、蝦仁的彈牙、蝦腦的酥爽、蝦籽的顆粒感,無可比拟的蝦香,盡管售價動辄上百元,但每年總會想吃上一碗。以至于網上甚至出現了一種論調:沒吃過三蝦面,就不算吃過蘇州面。
三蝦面的簇擁者們有着兩大論據:
首先,三蝦面很好地展現了蘇幫菜最重要的兩個特點。
第一,不時不食,三蝦面隻在每年5到6月份有售;
第二,精緻細膩,做三蝦面,費時費工費力,仿佛“給青蝦做一個細緻的外科手術”。
▲ 這個季節的籽蝦可不便宜
其次,這樣一碗面,從成本上來說也不算貴。
這個季節的籽蝦,一斤貴的能賣到70塊錢,一斤蝦撐死能出三兩蝦仁,一碗三蝦面,給的慷慨一點隻能做兩碗面,算上食材、運費、保鮮費、還有工時......真正認認真真做的三蝦面,一點都不貴。
▲ 現剝的蝦仁蝦籽蝦腦,來自上海東吳石府
這麼說來,好像真的到了蘇州不吃碗三蝦面的話,好像說不過去了?
非也非也,在我看來,曾經的三蝦面的确可以代表蘇州;可現在蘇州市面上的三蝦面,早就已經變味了。
首先,如今這麼多面館供應三蝦面,在蘇州,早已經形成了一個工業化的産業鍊,市面基本沒有面館在用新鮮蝦仁手工制作了—
你說你能看到面館裡有阿姨在手工剝蝦?
▲ 黑珍珠2鑽餐廳華池88剝蝦的陣勢,咱們再對比對比面館的老阿姨
© 主廚王師傅朋友圈
幫幫忙!那個大多數都是在作秀!現在蘇州的面館,生意好的情況下一個上午就能賣上百碗三蝦面,兩個阿姨坐那裡剝一天,撐死也就夠做2、30碗面。
美食家老波頭在最近的文章《胡說八道三蝦面》中指出:“在蘇州的工廠裡,你可以買到現成的蝦籽、現成的蝦腦和現成的蝦仁。”
▲ 55g蝦籽,盛惠15元
© 1688.com
為什麼我們要吃三蝦面?因為這個季節籽蝦成熟,到了一年中最好吃的時候。我們吃的那個是時令,可如果都是工廠貨的話,那我是不是可以了解為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三蝦面呢?因為放冷凍就行。
第二,為了節省成本和擺盤好看,三蝦的烹饪方式和比例越來越成問題。
我們來看看這張圖檔:
蝦仁粉色、蝦籽棕色、蝦腦紅色,層次分明。很好看是不是?
但我要告訴你的是,這份三蝦肯定不好吃。因為他是把蝦仁熘熟後,直接擺盤撒上蝦籽和蝦腦的。
這就導緻了三蝦缺乏了曾經那種濃郁的蝦味。河蝦本來就是一個清淡的水産,三蝦的出現,就是靠蝦籽和蝦腦與蝦仁同炒,去彌補河蝦蝦味不足的缺點,而現在的三蝦為了節省成本和追求好看,卻讓這道菜偷工減料了。
▲ 這碗稍好,可蝦籽蝦腦的比例太小
更别說這種做法下的蝦腦了,沒味道,又硬硬的。
第三,三蝦面這個澆頭,其實并不是那麼适合來做面!最直接的一個展現就是:沒有點功夫,你那碗面怎麼都拌不勻!
想先把蝦仁拌開吧,蝦腦被搞去了一邊,蝦腦又太少;想拌勻蝦籽吧,拌來拌去又把剛剛拌開的蝦仁絆到了面邊上;好不容易想吃一口,發現底下還有面沒拌;一筷子夾起來吧,蝦仁蝦腦淅瀝唆啰往底下掉......一碗三蝦面,最後不是先把面吃了留底下的蝦仁,就是把蝦仁吃完了還有小半碗面。
▲ 拌久了還會變幹
按照我們之前的說法,三蝦面費時費工費力,賣100元并不貴。可現在的三蝦面,都在用省時省工省力的方式偷工減料。
花100塊錢,排隊10分鐘,用5分鐘吃一碗面,留下兩張照片,服務靠吼、桌子靠拼,這樣的一碗三蝦面,一點都不劃算,一點都不好吃,也一點都沒有蘇州人的精緻。
▲ 其實,三蝦面也分湯面、半湯面、拌面等多種吃法
最後,三蝦面這碗面,其實已經離開蘇州人的生活太久了。
唐魯孫曾經在《吃在上海》一文裡記載說:“蘇州松鶴樓有道絕學叫三蝦熱拌面,是拿蝦仁、蝦籽、蝦腦所曬的油來拌面”,聽起來與如今的三蝦面形态相似。可再看其他建國後的菜單,也難尋三蝦面的蹤迹。
從我一個本地人的體驗來說,十幾、二十幾年前的蘇州,我幾乎沒有一個面館在賣三蝦面這碗面——清炒三蝦是有的、三蝦豆腐也是有的,但說到三蝦面,真的很少見。
▲ 美味齋、同德興這些我在蘇州經常會去的面館,都不做三蝦面
雖然十年後,蘇州幾乎沒有一家面館不在做三蝦面。可說如今的蘇州人對這碗面充滿感情,覺得這碗面能代表現在的蘇州的話,我覺得很多蘇州人是不買賬的。
誠然,這個季節的籽蝦是很好。可相比“泛濫”的三蝦面,很多蘇州人更願意去吃那麼幾個傳統的三蝦菜。
▲ 老店新聚豐有道特别的定制三蝦——清炒蝦仁、茄汁蝦仁、翡翠蝦仁
請客吃飯的時候,直接拜托相熟的老闆炒一份清炒三蝦,貴一點沒關系,那樣才叫吃得過瘾!吃不了的,最後再下一碗拌面,肯定比在面館人擠人舒服;
蘇州名店華池88的新菜三蝦蹄筋,下手狠,大量的蝦腦蝦籽混合着蝦仁,幾乎把軟嫩長條的蹄筋當成面條在用;
還有用剝好的三蝦烹饪嫩豆腐,用小火微微煲着,滑而鮮,這就是蘇幫老菜三蝦豆腐,更能凸顯三蝦的特性,不用去蘇州,上海的福1015就做得非常好;
▲ 三蝦豆腐@福1015
别忘了蘇州人最愛的蝦籽醬油!這是一種加了蝦籽、白糖和高粱酒調配的醬油,更為鮮美。用它來蘸農家養的白切肉、白斬雞,給農家菜也附上了一層風雅。
相比三蝦面,很多蘇州人也更傾向于去吃一碗當季的楓鎮大肉面。
▲ 蘇州名店同德興的楓鎮大肉面
這樣一碗面,白湯白肉,清清爽爽,卻内涵豐富——肉選的是上等硬肋五花,帶軟骨的為佳。需要先文火慢炖5小時,再進糟鹵醬汁數個小時而成;湯則是雞骨、肉骨、黃鳝骨和魚骨的混合高湯,秘訣之處是增加了酒釀,給面湯提供一絲酸和酒香,鮮味更加複合;至于面條,則是久泡不軟的機壓細面。
▲ 一口軟骨,最為銷魂
澆頭、湯、面,看似普通,卻無一不講究,好似蘇白吟出的一首彈詞,熱烈卻精細,婉轉而悠長。
▲ 一滴不剩,對食物、對廚師、對餐廳最大的尊敬
相比于三蝦面的張揚,其實楓鎮大肉面更能展現出蘇州人的内斂和優雅。
說到這裡,我也不是要拿楓鎮大肉面來“拉踩”三蝦面。而隻是反感以偏概全,用一兩個網紅食品去代表一座城市的這種想法。
三蝦面雖好,但不要迷信。
在過去,我們不止一次誇獎過三蝦面的美味、也不止一次給全國各地的大家推薦這碗精緻的蘇州面。而當三蝦面成為“網紅”後,我們也不是直截了當,而是通過親自體驗,想與大家一起探索一下,三蝦面變味的理由。
▲ 一碗淳樸的焖肉面,有時候就是來蘇州的理由
蘇州面其實有百般滋味,焖肉的醇厚、腰花的鍋氣、鹵鴨的優雅......這些變化、這些手藝、這些藏在背後的人與故事,共同組成了屬于蘇州的味道。我們不希望一說起蘇州面,大家就隻想到了三蝦面。
“網紅”不是檢驗食物好壞的标準,味道才是。
來源:福桃九分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