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times

Tesla: I'm not a scumbag

这是我第389篇文章

特斯拉要在上海扩建的事情沸腾了。先不去管到底是建第二还是接着有第三个工厂,还是就单纯加大现有投资的规模,但加码是肯定了的。

据外媒3日报道,特斯拉确认将在上海投产一个新工厂,让当地产能增加近一倍,增加45万量Model3和Model Y的产量,成为该公司“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中心”。

这个套路让人自然想到了为苹果代工的富士康,特斯拉也是通过利用中国高效的制造供应链体系结合人口优势产生的巨大汽车买家市场在这里发展,尤其是现在的中国正在通过电动车弯道超车,并已取得了瞩目成绩的时候。

这不是在疫情期间一拍脑袋说的,那我会觉得马斯克的脑回路还真的是清奇,越是封城越要投资,人家早在2月份上海一派风生水起的时候就表示了扩建了,只是在疫情期间突然被当成救命稻草重新大张旗鼓提出了,想必谈判也已经进行了好几轮了。

有个数据不得不提,2021年,特斯拉旗下的四分之一营收是来自于中国的。

马斯克这个人,对中国,是有好感的。钱,的确也是赚了不少的。

但现在这个时候拿出来大肆宣传,颇有些政府危机公关的意思。

因为这则消息对上海的营商环境起到了异于平日的加持作用。在大家都因为疫情封城导致业务被迫停摆在唱衰上海的投资环境,外商都在纷纷打算退出上海,欧盟商会的调研结果显示企业们忧心忡忡、另起炉灶迁移亚太\中国总部的时候,特斯拉不仅不离开,还加码表示对这个市场的支持,哪怕解封日子未知,也不惜投钱,可谓是真爱了。

政府通过这个新闻的放大曝光想要告诉大家:别急着走,你看,人家特斯拉都还在这呢。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传递的则是:就业会好的,别灰心,在家老实待着,清零后又是一条好汉。

特斯拉一直都是上海政府的心头好,也一直属于特别优待的级别。

作为唯一一个全资在中国建厂的美资车企,他开创了先河,在此之前,所有外资车企都需要在国内找到自己的搭档合伙干,它仅用10个月就把工厂建起来的故事依然还为人津津乐道,是“中国制造速度”的完美体现;你说中美关系紧张,但特斯拉在上海可是一路开绿灯,低价土地、贷款、税收优惠和补贴,这些待遇和好处可是别家垂涎却得不到的。

仅2019年这一年,特斯拉的产量已经超过了位于加州弗里蒙特市的工厂。

汽车是一条产业链,纵向看,上端主机厂的需求可以为下端零配件供应商提供活路,尤其是低价的本土供应商;而横向看,更是为其他中国自主品牌带来了危机感。

作为在疫情期间同样受到停工影响的制造企业,它又是最早先复原的;4月19日,特斯拉上海工厂正式复工复产,8000名员工到岗,日产整车1200辆左右。但同时看其他企业呢?还在苦苦挣扎为了申请被列入复工白名单而准备各种申报资料呢。

特斯拉在上海的成功当然也会引来其他国家的眼红,比如印度。

特斯拉对于一切有潜力且尚未开垦的土地都有一钟征服的欲望,当然人口密度大的印度绝对在他们的考虑范畴内,但当他们提出要通过进口进入印度市场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来印度可以,必须投资建厂。

而且刻意提出,拒绝任何从中国出口到印度的特斯拉车型。怎么了,中国生产的是偷工减料残害印度人民了吗?

建厂这件事不认为对于特斯拉来说有什么难的,但是印度当地的基础建设薄弱是无可避免的话题,不是说不能开发新能源,但是配套的设施,比如公共场所的充电桩建设,地下停车场家用充电坑的配备,在各个城市都要普及充电,不是光靠企业来投资就能解决的,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一系列的快速布局是不可或缺的。

由于他的建立者的传奇,特斯拉本身是自带光环的,找准的也是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动车的中国作为他的靠山,也正是因为头顶冒尖,他的故事不具有复制性和可参考性。

想要用个例来起到辐射般的作用是很难的,毕竟,马斯克这样的怪咖也只有一个不是吗?

环顾四周,市民们还在望眼欲穿要出门、要工作、要生存,蔚小理们还在愁如何提升销量,外资企业们还是在纷纷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奔走计划着撤离呢。

沪上50万粉丝人气公众号“上海智慧出行”主理人。

世界500强品牌传播、公关。

关注女性成长,职场达人,媒体人,自由撰稿人。

Rea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