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國作家張恨水鄭州碧沙崗見聞

作者:老泡鄭州兒時歌謠

郭磊 搜集

民國作家張恨水鄭州碧沙崗見聞

小說家張恨水,1934年5月曾作陝甘之遊從北京出發,先抵鄭州,在鄭州遊曆了碧沙崗等地。他為陝甘之遊寫下的《西遊小記》中,對當時的碧沙崗有如下記載:

民國作家張恨水鄭州碧沙崗見聞

到鄭州的旅客,有一個地方必去玩玩的,就是碧沙崗。離鄭州約五裡路,坐人力車去,來往給一進制錢好了。這個地方,原來是馮玉祥部下的陣亡将士墓,在墓前用了幾十畝地築成了個園子,花木很多。在鄭州這個工商業繁盛的地方,隻有感到喧嚣,有這樣一個地方,那是很可一新耳目的了。園子是坐南朝北的,門很偉大上書‘碧沙崗’三個大字,你自然知道是誰人的手筆。進門一條很寬的人行路,穿過一架如船蓬式的葡萄架,長約十尺,這很有點意思。南行,有一道池子,池土架有石橋。迎面一架東西,擋住了眼簾,便是紀念塔了。塔前三角式,建有三個亭子,用花木陪襯着。若是在中國文人腦筋裡,必定題上大招,千秋等等名字。馮先生腦筋裡,如何會放進這一套,是以這三個亭子的名字,是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亭後,有一個紀念堂,可不叫五權了。堂裡都是國民二軍的将領的大照片和這些人懸的匾額。這裡有桌凳,看園人借着賣茶。凳子很長,許多馮先生同行,支腳交卧。穿過這個堂,後面就是陣亡将士的靈堂了,裡面供了無數牌位。在這堂後,就是墓地,那墓是北而南,一排一排的葬着。墓上栽有果子樹。睜眼一看,累累然,點不清數目。各墓前都有小碑。禦上題字,記有軍職、藉貫、陣亡地,年齡。我和同行的工友小李作了二種不相幹的工作,就是對年齡方面加以調查。發現了最小的十五歲,普通都是十八九歲到二十四五歲。“假使他們還活着的話,比我還年輕哩。”我情不自禁,這樣慨歎地說了一句。我到這裡的時候,是陽曆五月初,當然,北方天氣,還是南方暮春,是以這裡的月季木香之類,開得正茂盛。靈台前有幾十棵牡丹、月季,開得更是紅豔豔的,這真象征着這裡的軍人魂了。

民國作家張恨水鄭州碧沙崗見聞

(《西遊小記》刊在《旅行雜志》第八卷,1924年9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