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泡馍”裡的往事

作者:三水掾佐
“泡馍”裡的往事

說到陝西美食,不管怎麼論,總有羊肉泡馍的一席之地。羊肉泡馍曆史悠久,在不斷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吃法。最常見的吃法是寬湯大煮的“水圍城”,碗中央馍肉相間,周圍鮮湯環繞。若想吃重口的,可以選擇“口湯”,吃完後碗裡就剩一口湯了。如果覺得還不過瘾,那就直接上“幹泡”,湯已完全融入馍中,瓷瓷實實一大碗。除了這三種外,還有一種吃法叫“單走”,馍與湯分兩碗端上桌,把馍掰到湯中吃,食後單喝一碗鮮湯,各是各味。

除了吃法上的不同,因各家炮制烹饪之法有别,因而各家有各家的味,其中不乏衆多佼佼者。如,伊品齋、同盛德、鳳祥齋、回坊齋、博盛齋、老孫家、老米家、老白家、老楊家等等。

而我獨愛西安雁塔區西部電子商城步行街上的那家坊上人,裝修典雅,服務熱情,味道正宗,最主要的,它不似回民街上的牛羊肉泡馍館那般鬧騰。當然,我喜歡坊上人的另一個原因,是它的300米處就是一座書城。

我平時愛讀書,别人都說“書非借不能讀也”,對我而言,卻是“書非買不能讀也”,我喜歡讀自己買的書,除了網上買,另外就是在一些打折書店或者舊書店買,樂此不疲,美其名曰“淘書”。坊上人附近的書城叫西部書城,場地不算小,文學、社科、藝術、科普等各類書籍,品類齊全,品質也好,最主要經常有打折促銷活動,從5折到7折不等。當初在西安時,這裡成了我飯後消食,閑時消遣得上好去處。每次逛完書城去坊上人,或坊上人吃完去書城,總不遺漏,精神生活要有,但口腹之欲也不可無,費爾巴哈(19世紀德國哲學家)不是也說:“心中有情,首中有思,必先腹中有物”。

坊上人牛羊肉泡馍皆有,我更喜歡吃羊肉泡馍一些。大多數情況下,我會選擇手掰,有時犯懶,也會讓店家用刀切好,在專業吃家的眼中,這不免有些糟踐東西。不得不說,要吃泡馍的那個正宗味,還真就得手掰,雖說很麻煩,但沖那個味,值!記得,每次在坊上人吃泡馍都要花費兩小時有餘,煮泡馍、吃泡馍大概一小時,剩下的一個小時,幾乎都用在了掰馍上。掰馍真是個大工程!掰馍前,先淨手,兩個馍拿起一個,一掰兩半,取其中一半順着邊沿用指尖一點一點掐成小顆粒,有人說掐成小拇指蓋大小,我覺得這都顯大,最好掐成黃豆大小才好,有所謂“碎如蜜蜂撒(頭)”之說,這樣才更入味兒。馍掰好後,便可以讓服務員端到後廚去煮了,幹泡、口湯、水圍城,随你。

吃泡馍,要是一個人,懶得掰,找店家刀切,對付對付也可以,味道雖不如手掰的好,但也不是太差。但如果是兩人及以上組團,建議還是手掰的好,掰馍的這一小時,正好大家拉拉話,扯扯閑,手中上下騰挪,嘴中口吐蓮花,豈不妙哉!不過,前提得是大家關系融洽,要是相看兩厭,就這一小時的掰馍,掰一半估計就想拍屁股走人(話不投機或者相看兩厭嘛),或想把自己的馍碗扣到對方的臉上去。

還真就有這種不量力,自信過頭的人,有朋友追女生,約人家吃便飯,反複思量,選的是坊上人,他可能也如我說的這般謀劃的,利用掰馍這漫長的一小時,跟人家好好拉拉話,秀點才學,聊點共同愛好,然後就侬有情,俺有意了。結果,現場一操練,滿不是那麼回事,情況有變,氛圍沒起來,尴尬的相遇因這掰不完的馍,顯得更加的尴尬。後面都不知這馍是怎麼掰完的,至于那天的泡馍,汁濃否?湯酽否?肉爛否?酥香否?更是不得而知了……

後面,這朋友遇到我,說我說的有問題。我說他是歪嘴和尚念歪了經。

坊上人,好久沒有去了,不知道它還在不在。

對了,還有坊上人不遠處的西部書城,經過改造後,味道大變,也是再沒去過了。

想了解更多飲食文化,歡迎關注微信公衆号“味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