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季,都是農村集市上最為熱鬧的時候,每到逢集日,不用再操勞田間農活的人們,哪怕不買東西,也要到集市上轉上一圈兒,瞧瞧熱鬧。

其實,集市上最受歡迎的,依然是傳統小吃,那些擺在嘈雜集市中心的露天小吃攤位,看起來髒兮兮的,和城裡高檔小吃店相比,似乎一點也不衛生,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對它的青睐。
在集市上諸多小吃攤位中,就數賣油炸馍的攤位最多,由于北方人稱饅頭為馍,單聽名字,就容易讓人誤以為是油炸饅頭,但真正看到,又特别容易讓人誤認為是油條。
隻見攤位老闆用兩根細長的鐵筷子,從面盆裡挑起一股面糊,兩根鐵筷子互相配合,迅速挑成一根長條狀,放入油鍋,在未定型之前,用一根鐵筷子迅速在表皮一劃,這樣炸出的油炸馍,中間就有條凹痕,看起來更像是油條了,但老闆說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從外形上向油條靠攏,而是更容易炸熟。
從外形上看,油炸馍雖說和油條相似,外地人常誤認為是油條,當地人稱是油條的“孿生兄弟”,但仔細分辨不難發現,油炸馍比油條短粗,油條吃起來外皮焦酥,内瓤多中空,但油炸馍吃起來比較軟糯,内瓤中空少,但吃起來比油條擋飽。
據做油炸馍的師傅介紹,油炸馍又稱油馍、油杠,傳說是一位愛聽戲的小吃店老闆,聽了秦桧陷害嶽飛的戲後,心裡氣憤難耐,便琢磨出這個小吃,用調好的面糊,放油鍋裡炸,從中間劃開,看起來就像兩個人形(代表秦桧夫婦),是以,油炸馍又有“炸秦桧”的叫法。
制作油炸馍,關鍵在于面糊制作上,由于比炸油條的面更稀一些,是以不能用刀切,隻能用兩根長鐵條翻轉騰挪,煞是好看。
但對于具體如何調配面糊,每個老闆都不願透露,不過這也能了解,這些都是人家掙錢的機密,若讓他們說出來也确實勉為其難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做油炸馍的面粉,一定要用當地小麥。
這是因為,在諸多農作物當中,像小麥這種經曆了春夏秋冬四個生長季節的,還真不多見,四季分明加上超長的生長期,用這樣的小麥面粉制作油炸馍,無論從口感上還是從韌性上,都是上上之選。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據多方打聽,許多經常去外地闖蕩,早習慣了走南闖北的人們,都表示油炸馍隻是安徽亳州特色,在外地并沒有見到過,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地方傳統小吃。
在當地人眼裡,油炸馍隻是諸多早點中的之一,但在外地朋友眼裡,油炸馍就極具魅力了,有位河北省來的朋友,第一次見到油炸馍,無不驚訝地說“你們這裡的油條真實惠,估計得賣兩塊錢一根吧!”
我說兩塊錢一根你都說少了,這若是放在某品牌快餐店,這麼大一根至少收你六塊錢。
後來,還是請他吃了頓油炸馍,也就是在那以後,油炸馍成了他每次來必吃的早點,他表示,這種油炸馍吃起來比油條口感更加豐富,在炸制的過程中,還可以加雞蛋一起炸熟。
比較土豪的食客,還可将炸好的油炸馍用豆皮裹起來吃,雞蛋、油炸馍和新鮮豆皮混合的香味兒,再配上一碗鮮香四溢的鹹馬虎(油茶),讓人吃起來欲罷不能,不過,即便是年輕小夥兒,喝上一碗鹹馬虎,再吃上一個加強版的油炸馍,差不多也就飽了。
原本普通一根油炸馍,雖然比油條更加有分量,但價格同樣為一進制一根,若加雞蛋,就需要另加一進制,卷豆腐皮也要再加一進制,一碗鹹馬虎2元,看看,隻需五元錢,就能吃到如此豐富的早餐,是不是很實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