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川菜傳奇(1860-2010)之十七: 小籠牛肉龍虎鬥

作者:江湖饕客向東

川西壩子,在平民百姓的一日三餐中多以豬牛雞鴨兔魚為主要肉食。過去成都的牛肉市場和牛肉餐館大多都集中在皇城壩(今天府廣場)一帶。因為這裡是以滿族和回民為中心的聚居地,故而清真牛肉館子很多,以售牦牛肉、黃牛肉、水牛肉為主。牛肉館子大都賣有清炖牛肉、紅燒牛肉、粉蒸牛肉、幹拌牛肉、醬牛肉、鹵牛肉、煙熏牛肉等;大衆餐館裡日常供應的亦多是幹煸牛肉絲、蘿蔔燒牛肉、芹菜炒牛肉、牛肉豆腐、牛肉豆花、燒牛雜、牛肉圓子湯等;小吃裡則有:紅燒牛肉面、牛肉脆臊面、牛肉包子、牛肉水餃、牛肉炒手、牛肉焦餅等。而粉蒸牛肉中,有款小籠蒸牛肉最為有名,尤以“治德号”的小籠蒸牛肉廣為受寵。

百年川菜傳奇(1860-2010)之十七: 小籠牛肉龍虎鬥

小籠蒸牛肉

1928年,在皇城壩附近的順城街,有家賣紅燒牛肉面和牛肉臊子面的面館,通常中午賣面,下午和晚上賣杯杯酒及鹵牛肉、鹵豆腐幹等,冬季添賣粉蒸牛肉。老闆叫王炳章,店牌叫“治文号”。因其面條和牛肉味道好、價格低廉、經濟實惠,每天中午一間鋪面的店堂擠滿了食客,常常是忙得前腳踢後腳,生意高峰時一個人硬是就手忙腳亂,滿頭大汗。于是王炳章就把同門師弟姚樹成叫來幫忙應酬生意。

姚樹成,1906年10月生于成都外北洞子口一個貧苦家庭,12歲就進城在飲食行道做學徒。當時成都三倒拐街有家賣小籠蒸牛肉的面飯鋪,店主叫曾固,生意也不錯,但那蒸牛肉就是聞起來香吃起來不香,姚樹成有時也去照顧他一下。去了多次慢慢的看會了他的做法,覺得這中間頗有值得研究可以改進的地方。19歲那年他離開了學手藝的那家面店,另外幫人當大師傅了,在做白案(面食)之外,就兼做小籠蒸牛肉。到了1934年,又到魁星樓街口幫王師兄的“治文号”做小籠蒸牛肉。盡管他的操作在那時已經能招徕買主,可也是聞着香吃着不香,他自己也覺得很傷腦筋,一籌莫展。

  後來,王師兄想擴大發展,就把“治文号”頂給了姚樹成,另到青石橋街開大館子。當時姚樹成手上隻積存有9個大洋,但他對于改進小籠蒸牛肉的意願正濃,也朦朦胧胧有點門道了,心想這是個機會,便四處找朋友,湊了一百個大洋把生意頂了下來。

百年川菜傳奇(1860-2010)之十七: 小籠牛肉龍虎鬥

既是招牌又是廣告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試驗,姚樹成終于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找到了突破點。原來有幾位四川大學的教授(那時川大文法學院是在皇城裡)是他的熟買主,其中曾任法學院長的吳君毅是位美食家。他得知姚樹成的想法後,向姚建議,用雞湯煨口蘑香菇加進去可以提鮮增香。姚過後試了一下果然不錯,大喜之餘便不惜多花本錢選用好口蘑,用吊子(頂鍋)熬。這樣一來,他的小籠蒸牛肉不但聞起來香,吃起來也香了。但是為了競争他必須保密,連對這幾位教授也沒有多說。店上除了他弟兄夫婦外,隻有一個徒弟,是以别人也無從知道其中之奧秘。

生意蒸蒸日上,姚樹成改進的信心和勁頭更足了,他又用海星、大棗泡酒作料,再加入“太和号”的好醬油,“口同嗜”的上品豆鼓,清溪的花椒,龍潭寺的海椒面,在調味上反複琢磨,同時也特别注意香料的用量,不能讓它們壓了牛肉的香味。如此,他的小籠蒸牛肉很快就名傳四方。不想生意正大有起色的時候,殊不知麻煩也随之而來。

原來那位姓王的大師兄在青石橋開大館子折了本倒了号,整得垂頭喪氣。原來王的新店開業初期也還過得去,但它所不知的是,青石橋位于城東南,附近周邊居住的大多是漢族百姓,按習慣多在秋冬季吃牛羊肉,平常多愛吃豬肉。于是,王的生意便每況愈下,月月虧損,沒做幾個月就熬不下去而被迫關門歇業。而他原先頂給姚樹成的牛肉面館,因地處長順街,周圍居住的幾乎全是官宦、商賈、滿、蒙、回族人,一年四季皆以牛羊肉為主要肉食。這樣,王見姚樹成把“治文号”經營的有聲有色當然就紅了眼,便借口“治文号”這塊招牌是他的要收回去自己經營。于是就在姚樹成面店的斜對面也開了一家面店,把“治文号”的招牌取了過去挂起。此時長順街就出現了兩家同字号,經營相同品種的牛肉面館,且又是兩對門。世人也不以為怪,以為是兩兄弟所開,因王在這一地段時間較長,熟人熟事、老買主多,自然生意就日漸日好。而姚的生意則日漸疲軟,大受影響,但卻又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百年川菜傳奇(1860-2010)之十七: 小籠牛肉龍虎鬥

竹籠蒸肉是川菜一大特色

姚樹成隻好在牛肉及面條的風味品質,在誠信經營上努力提高,生意又逐漸紅火起來。當然師兄弟之間的競争也日趨公開化。王師兄認為是招牌的原因,便以契約上“隻頂鋪子、沒頂名号”為由,非要師弟另立店招。舊時店招就是營業執照,沒有店名就不能營業。這就大大苦了目不識丁的姚樹成。他一籌莫展之時,一天蹲在店門口焦眉愁眼冥思苦想,見一小孩在小販攤子買東西,拿回家後因短斤少兩,大人又找來理論,雙方就吵了起來,路人都說小販欺老哄少,做生意缺德。姚一聽心想“對呀,做人要講誠信,做生意更要有德噻。”他靈機一動,把“治文号”僅改一字變成“治德号”,不就是新招牌了麽。于是他立馬請書寫先生刻立字牌,黑漆金字的“治德号”便挂了起來。1933年,長順街就出現了“治德号”、“治文号”兩家牛肉面館。

“治德号”招牌立起後,為了差別于“治文号”,突出自家特色,姚樹成便以“小籠蒸牛肉”為當家品種,以“紅燒牛肉面、牛肉脆臊面”等為輔的經營特色。尤其在蒸牛肉上,它以當天宰殺的新鮮黃牛腰柳肉、腰窩肉及腿子肉為原料,不符合做蒸牛肉的料堅決不用,甯可不賣、也不以次充好;在米粉及調味上則按季節時令的變化,增減用量和口味輕重,樣樣親自動手,且用直徑約10厘米、高5厘米的竹制小蒸籠蒸制,蒸熟後的牛肉再撒辣椒面、花椒面和香菜。

百年川菜傳奇(1860-2010)之十七: 小籠牛肉龍虎鬥

色香味誘人得很

如此,姚樹成的小籠蒸牛肉不僅新穎獨特,而且還當街大竈大鍋,小竹籠立在蒸鍋上,一如塔林,十分壯觀,熱氣騰騰,香風四溢,很是誘人。那籠中牛肉雖是分量不多、卻是色澤金黃油亮、濃香妙味撲鼻,吃到嘴裡麻辣鹹甜、滋味豐厚、柔嫩軟和、入口化渣,口感異常美妙。于是,每日中午時分,前來品嘗的食客紛至沓來,攜碗帶盆買回家吃的亦是絡繹不絕,店内店外人聲鼎沸。治德号小籠蒸牛肉的名聲不胫而走,很快傳遍成都市區。

治德号小籠蒸牛肉自開張,就一直保持着他的制作和經營特色。一隻破舊大汽油桶制成的爐竈,一口大鍋和幾十個已變得紅黑油亮的竹制小蒸籠矗立在店門口,現場制作當衆表演,熱氣翻卷滿街飄香。随着蒸肉濃郁的香味,老遠就看見門前大竈大鍋上,幾十個重重疊疊似塔林般的,雲霧缭繞的小籠蒸牛肉,使過往行人無不放緩腳步,頗感新鮮好奇。那蒸騰飄逸地熱氣,香美濃郁的氣味,更讓人胃腸蠕動垂涎欲滴,非飽餐一頓方可心安!無論你是獨食獨享,還是做東請客,花費不多卻美味盡啖,吃來是軟糯滋潤、辣麻香濃、鹹甜多滋、美口舒心,倘是酌點小酒,細品慢咽、悠嘗閑嚼,你必定會忘乎是以,不知身在何方。治德号小籠蒸牛肉的這一生動誘人的場景,幾十年來,成為成都的一道生動的市井風情。

名氣大振、生意興盛并沒有使姚樹成止步,他知道自己剛立住腳跟,還得加把子勁不能歇氣。很快他在小籠蒸牛肉的基礎上推出了“小籠蒸肥腸”、“小籠粉蒸雞”、“小籠粉蒸兔”、“粉蒸刨花豬肉”等品種,還專門請人在店裡做“白面鍋魁”,用來夾小籠蒸牛肉,吃情食趣更加濃郁,“治德号”的生意亦火爆非常。而“治文号”在如此強勁地競争情勢下,雖費盡心機、幾經掙紮,仍無力抗争,終于在1940年代抗戰尚未結束前就悄然歇業。

百年川菜傳奇(1860-2010)之十七: 小籠牛肉龍虎鬥

小鍋魁夾籠籠牛肉

姚樹成是個定了心就要一竿子插到底的人,他決心要把“治德号小籠蒸牛肉”做成品牌。常在經營上動了不少腦筋。抗日戰争時期,姚有一個吃貨朋友是放電影的,當時電影是個很新鮮時髦玩意兒,有錢人家都争相觀賞。他便請這位朋友幫忙把“治德号”的經營品種、特色、招牌、位址“打玻璃”(放幻燈片)做廣告宣傳。同時,他還給對風味品質和服務提出意見與建議的顧客減價或免單。這一來,“治德号”的生意和名聲在成都四門炸響開來。

1937年,張大千先生攜家眷來成都舉辦大型“抗日畫展”,成都文化界首領,著名藏書家嚴谷孫設宴款待,大千先生提出要吃“籠籠粉蒸牛肉”,嚴老命人就進買回一家也較有名的,大千嘗後嫌太粗糙不正宗。非要吃治德号的不可,結果從治德号端回來一嘗方稱贊不已,但大千先生仍覺味不夠濃,在他的指點下,添加了現舂的辣椒面、花椒面和香菜,又叫人到德勝街買回有名的“葉鍋魁”。大千用這椒鹽鍋魁夾入粉蒸牛肉,方才吃得興高采烈、舒舒展展。

1981年過大年,張大千在台灣宴請張學良及夫人趙一荻等,16樣菜肴中,就有“籠籠粉蒸牛肉”。台灣那時沒有成都這種小竹籠,大千在海外就改用一般大蒸籠。粉子則用玉米粉拌合牛肉蒸制。不過,大千一生仍然很懷念成都治德号的小籠蒸牛肉。

治德号的小籠蒸牛肉,多年來征服了成都的食客,也振撼了南來北往的老饕。著名的電影藝術家謝添,1989年剛抵成都,就不顧旅途勞頓,走街串巷尋覓他的故知--成都小吃的芳蹤。當那黃澄澄、香噴噴、麻辣鮮嫩,柔糯化渣的小籠蒸牛肉呈現在他的眼前時,謝導演禁不住驚歎起來:哈哈,久違了!治德号幾十年來生意常盛不衰,真名小吃也!

百年川菜傳奇(1860-2010)之十七: 小籠牛肉龍虎鬥

現拌肉現上籠

1940年代後,“治德号”的生意達到鼎盛,“生意通四海,财源達三江”。發了财的姚樹成開始買田置地,拿現今之話說,就是投資房地産,成為成都頗有名氣的大戶。如此,1950年後姚樹成被劃定為工商業兼地主,但仍在公私合營後歸屬成都市飲食公司的“治德号”店裡主持業務,傳授技藝。治德号一直在長順中街經營到1958年,不久便遷到提督街,1963年又遷到祠堂街人民公園右側,1984年因修建東西幹道,便再次遷到西幹道市政府對面,1996年又因擴建天府廣場而關店歇業,1999年在成都金絲街路口恢複經營。

久違了的治德号小籠蒸牛肉,使市民們欣喜不已,争先恐後,蜂擁而至,一品味快。盡管姚樹成于1979年4月以73歲高齡功成身退,已經不再是“治德号”事實上的主人,但他有理由感到由衷地欣慰,這畢竟是他傾其一生的心血之結晶啊!曾跟随姚樹成學藝的川菜大師劉曉旭說道:“姚師傅不僅有一套精湛的技藝與訣竅,更有難能可貴的廚德,他對制作精益求精,每個環節一絲不苟,選料、配料、拌料、調味及加工十分嚴謹。即便在物質緊缺的年代,他也是“甯缺毋濫”,絕不以次充好。現今雖年事已高,關鍵工序仍是親自把關。難怪成都市曆屆名特小吃評選鑒定,治德号小籠蒸牛肉總是名列前茅。”

1999年後,重獲“新生”的“治德号”更上一層樓,小籠蒸牛肉先後榮獲四川省第二次烹饪大賽熱菜一等獎;全國第四屆烹饪大賽金獎,姚樹成的徒弟,時任“治德号”廚師長的倪聖中喜獲“全國最佳廚師”稱号;2000年,“治德号”被授予“四川餐飲名店”;2002年,“小籠蒸牛肉”被國家貿易部認定為“中國名菜”;2006年,四川省商務廳正式認定“治德号”為“四川老字号”名店。

但早在1983年,姚師傅不慎摔倒後病重不治而亡。為人親切、善談,喜歡每天喝一二兩小酒的姚師傅去世了。近八十載之風風雨雨,姚樹成與治德号一路走來,在動蕩中不屈不撓,在順境中兢兢業業,始終固守着他嘔心瀝血一手創制的美味佳肴與純真風情。常言道:和平處事,勿矯俗以為高;正直居心,勿投機以為智。姚樹成少年從業即以和氣生财,家和萬事興來打理日常生意,無論其在困境還是順境,為人處世都十分低調,心平氣和,總是兢兢業業,足踏實地,從不投機取巧,他不顧一切始終確定小籠蒸牛肉的品質與風味,用真情和真味回報食客大衆,同時也善待了自己艱辛一生所創出的品牌。

百年川菜傳奇(1860-2010)之十七: 小籠牛肉龍虎鬥

擋不住的誘惑

川菜文化學者《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副主編《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辣麻誘惑三百年》《神遊海吃下四川》作者 圖文原創 江湖饕客 向東 2020.03.23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