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百年川菜传奇(1860-2010)之十七: 小笼牛肉龙虎斗

作者:江湖饕客向东

川西坝子,在平民百姓的一日三餐中多以猪牛鸡鸭兔鱼为主要肉食。过去成都的牛肉市场和牛肉餐馆大多都集中在皇城坝(今天府广场)一带。因为这里是以满族和回民为中心的聚居地,故而清真牛肉馆子很多,以售牦牛肉、黄牛肉、水牛肉为主。牛肉馆子大都卖有清炖牛肉、红烧牛肉、粉蒸牛肉、干拌牛肉、酱牛肉、卤牛肉、烟熏牛肉等;大众餐馆里日常供应的亦多是干煸牛肉丝、萝卜烧牛肉、芹菜炒牛肉、牛肉豆腐、牛肉豆花、烧牛杂、牛肉圆子汤等;小吃里则有:红烧牛肉面、牛肉脆臊面、牛肉包子、牛肉水饺、牛肉炒手、牛肉焦饼等。而粉蒸牛肉中,有款小笼蒸牛肉最为有名,尤以“治德号”的小笼蒸牛肉广为受宠。

百年川菜传奇(1860-2010)之十七: 小笼牛肉龙虎斗

小笼蒸牛肉

1928年,在皇城坝附近的顺城街,有家卖红烧牛肉面和牛肉臊子面的面馆,通常中午卖面,下午和晚上卖杯杯酒及卤牛肉、卤豆腐干等,冬季添卖粉蒸牛肉。老板叫王炳章,店牌叫“治文号”。因其面条和牛肉味道好、价格低廉、经济实惠,每天中午一间铺面的店堂挤满了食客,常常是忙得前脚踢后脚,生意高峰时一个人硬是就手忙脚乱,满头大汗。于是王炳章就把同门师弟姚树成叫来帮忙应酬生意。

姚树成,1906年10月生于成都外北洞子口一个贫苦家庭,12岁就进城在饮食行道做学徒。当时成都三倒拐街有家卖小笼蒸牛肉的面饭铺,店主叫曾固,生意也不错,但那蒸牛肉就是闻起来香吃起来不香,姚树成有时也去照顾他一下。去了多次慢慢的看会了他的做法,觉得这中间颇有值得研究可以改进的地方。19岁那年他离开了学手艺的那家面店,另外帮人当大师傅了,在做白案(面食)之外,就兼做小笼蒸牛肉。到了1934年,又到魁星楼街口帮王师兄的“治文号”做小笼蒸牛肉。尽管他的操作在那时已经能招徕买主,可也是闻着香吃着不香,他自己也觉得很伤脑筋,一筹莫展。

  后来,王师兄想扩大发展,就把“治文号”顶给了姚树成,另到青石桥街开大馆子。当时姚树成手上只积存有9个大洋,但他对于改进小笼蒸牛肉的意愿正浓,也朦朦胧胧有点门道了,心想这是个机会,便四处找朋友,凑了一百个大洋把生意顶了下来。

百年川菜传奇(1860-2010)之十七: 小笼牛肉龙虎斗

既是招牌又是广告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试验,姚树成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找到了突破点。原来有几位四川大学的教授(那时川大文法学院是在皇城里)是他的熟买主,其中曾任法学院长的吴君毅是位美食家。他得知姚树成的想法后,向姚建议,用鸡汤煨口蘑香菇加进去可以提鲜增香。姚过后试了一下果然不错,大喜之余便不惜多花本钱选用好口蘑,用吊子(顶锅)熬。这样一来,他的小笼蒸牛肉不但闻起来香,吃起来也香了。但是为了竞争他必须保密,连对这几位教授也没有多说。店上除了他弟兄夫妇外,只有一个徒弟,所以别人也无从知道其中之奥秘。

生意蒸蒸日上,姚树成改进的信心和劲头更足了,他又用海星、大枣泡酒作料,再加入“太和号”的好酱油,“口同嗜”的上品豆鼓,清溪的花椒,龙潭寺的海椒面,在调味上反复琢磨,同时也特别注意香料的用量,不能让它们压了牛肉的香味。如此,他的小笼蒸牛肉很快就名传四方。不想生意正大有起色的时候,殊不知麻烦也随之而来。

原来那位姓王的大师兄在青石桥开大馆子折了本倒了号,整得垂头丧气。原来王的新店开业初期也还过得去,但它所不知的是,青石桥位于城东南,附近周边居住的大多是汉族百姓,按习惯多在秋冬季吃牛羊肉,平常多爱吃猪肉。于是,王的生意便每况愈下,月月亏损,没做几个月就熬不下去而被迫关门歇业。而他原先顶给姚树成的牛肉面馆,因地处长顺街,周围居住的几乎全是官宦、商贾、满、蒙、回族人,一年四季皆以牛羊肉为主要肉食。这样,王见姚树成把“治文号”经营的有声有色当然就红了眼,便借口“治文号”这块招牌是他的要收回去自己经营。于是就在姚树成面店的斜对面也开了一家面店,把“治文号”的招牌取了过去挂起。此时长顺街就出现了两家同字号,经营相同品种的牛肉面馆,且又是两对门。世人也不以为怪,以为是两兄弟所开,因王在这一地段时间较长,熟人熟事、老买主多,自然生意就日渐日好。而姚的生意则日渐疲软,大受影响,但却又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百年川菜传奇(1860-2010)之十七: 小笼牛肉龙虎斗

竹笼蒸肉是川菜一大特色

姚树成只好在牛肉及面条的风味品质,在诚信经营上努力提高,生意又逐渐红火起来。当然师兄弟之间的竞争也日趋公开化。王师兄认为是招牌的原因,便以契约上“只顶铺子、没顶名号”为由,非要师弟另立店招。旧时店招就是营业执照,没有店名就不能营业。这就大大苦了目不识丁的姚树成。他一筹莫展之时,一天蹲在店门口焦眉愁眼冥思苦想,见一小孩在小贩摊子买东西,拿回家后因短斤少两,大人又找来理论,双方就吵了起来,路人都说小贩欺老哄少,做生意缺德。姚一听心想“对呀,做人要讲诚信,做生意更要有德噻。”他灵机一动,把“治文号”仅改一字变成“治德号”,不就是新招牌了麽。于是他立马请书写先生刻立字牌,黑漆金字的“治德号”便挂了起来。1933年,长顺街就出现了“治德号”、“治文号”两家牛肉面馆。

“治德号”招牌立起后,为了区别于“治文号”,突出自家特色,姚树成便以“小笼蒸牛肉”为当家品种,以“红烧牛肉面、牛肉脆臊面”等为辅的经营特色。尤其在蒸牛肉上,它以当天宰杀的新鲜黄牛腰柳肉、腰窝肉及腿子肉为原料,不符合做蒸牛肉的料坚决不用,宁可不卖、也不以次充好;在米粉及调味上则按季节时令的变化,增减用量和口味轻重,样样亲自动手,且用直径约10厘米、高5厘米的竹制小蒸笼蒸制,蒸熟后的牛肉再撒辣椒面、花椒面和香菜。

百年川菜传奇(1860-2010)之十七: 小笼牛肉龙虎斗

色香味诱人得很

如此,姚树成的小笼蒸牛肉不仅新颖独特,而且还当街大灶大锅,小竹笼立在蒸锅上,一如塔林,十分壮观,热气腾腾,香风四溢,很是诱人。那笼中牛肉虽是分量不多、却是色泽金黄油亮、浓香妙味扑鼻,吃到嘴里麻辣咸甜、滋味丰厚、柔嫩软和、入口化渣,口感异常美妙。于是,每日中午时分,前来品尝的食客纷至沓来,携碗带盆买回家吃的亦是络绎不绝,店内店外人声鼎沸。治德号小笼蒸牛肉的名声不胫而走,很快传遍成都市区。

治德号小笼蒸牛肉自开张,就一直保持着他的制作和经营特色。一只破旧大汽油桶制成的炉灶,一口大锅和几十个已变得红黑油亮的竹制小蒸笼矗立在店门口,现场制作当众表演,热气翻卷满街飘香。随着蒸肉浓郁的香味,老远就看见门前大灶大锅上,几十个重重叠叠似塔林般的,云雾缭绕的小笼蒸牛肉,使过往行人无不放缓脚步,颇感新鲜好奇。那蒸腾飘逸地热气,香美浓郁的气味,更让人胃肠蠕动垂涎欲滴,非饱餐一顿方可心安!无论你是独食独享,还是做东请客,花费不多却美味尽啖,吃来是软糯滋润、辣麻香浓、咸甜多滋、美口舒心,倘是酌点小酒,细品慢咽、悠尝闲嚼,你必定会忘乎所以,不知身在何方。治德号小笼蒸牛肉的这一生动诱人的场景,几十年来,成为成都的一道生动的市井风情。

名气大振、生意兴盛并没有使姚树成止步,他知道自己刚立住脚跟,还得加把子劲不能歇气。很快他在小笼蒸牛肉的基础上推出了“小笼蒸肥肠”、“小笼粉蒸鸡”、“小笼粉蒸兔”、“粉蒸刨花猪肉”等品种,还专门请人在店里做“白面锅魁”,用来夹小笼蒸牛肉,吃情食趣更加浓郁,“治德号”的生意亦火爆非常。而“治文号”在如此强劲地竞争情势下,虽费尽心机、几经挣扎,仍无力抗争,终于在1940年代抗战尚未结束前就悄然歇业。

百年川菜传奇(1860-2010)之十七: 小笼牛肉龙虎斗

小锅魁夹笼笼牛肉

姚树成是个定了心就要一竿子插到底的人,他决心要把“治德号小笼蒸牛肉”做成品牌。常在经营上动了不少脑筋。抗日战争时期,姚有一个吃货朋友是放电影的,当时电影是个很新鲜时髦玩意儿,有钱人家都争相观赏。他便请这位朋友帮忙把“治德号”的经营品种、特色、招牌、地址“打玻璃”(放幻灯片)做广告宣传。同时,他还给对风味品质和服务提出意见与建议的顾客减价或免单。这一来,“治德号”的生意和名声在成都四门炸响开来。

1937年,张大千先生携家眷来成都举办大型“抗日画展”,成都文化界首领,著名藏书家严谷孙设宴款待,大千先生提出要吃“笼笼粉蒸牛肉”,严老命人就进买回一家也较有名的,大千尝后嫌太粗糙不正宗。非要吃治德号的不可,结果从治德号端回来一尝方称赞不已,但大千先生仍觉味不够浓,在他的指点下,添加了现舂的辣椒面、花椒面和香菜,又叫人到德胜街买回有名的“叶锅魁”。大千用这椒盐锅魁夹入粉蒸牛肉,方才吃得兴高采烈、舒舒展展。

1981年过大年,张大千在台湾宴请张学良及夫人赵一荻等,16样菜肴中,就有“笼笼粉蒸牛肉”。台湾那时没有成都这种小竹笼,大千在海外就改用一般大蒸笼。粉子则用玉米粉拌合牛肉蒸制。不过,大千一生仍然很怀念成都治德号的小笼蒸牛肉。

治德号的小笼蒸牛肉,多年来征服了成都的食客,也振撼了南来北往的老饕。著名的电影艺术家谢添,1989年刚抵成都,就不顾旅途劳顿,走街串巷寻觅他的故知--成都小吃的芳踪。当那黄澄澄、香喷喷、麻辣鲜嫩,柔糯化渣的小笼蒸牛肉呈现在他的眼前时,谢导演禁不住惊叹起来:哈哈,久违了!治德号几十年来生意常盛不衰,真名小吃也!

百年川菜传奇(1860-2010)之十七: 小笼牛肉龙虎斗

现拌肉现上笼

1940年代后,“治德号”的生意达到鼎盛,“生意通四海,财源达三江”。发了财的姚树成开始买田置地,拿现今之话说,就是投资房地产,成为成都颇有名气的大户。如此,1950年后姚树成被划定为工商业兼地主,但仍在公私合营后归属成都市饮食公司的“治德号”店里主持业务,传授技艺。治德号一直在长顺中街经营到1958年,不久便迁到提督街,1963年又迁到祠堂街人民公园右侧,1984年因修建东西干道,便再次迁到西干道市政府对面,1996年又因扩建天府广场而关店歇业,1999年在成都金丝街路口恢复经营。

久违了的治德号小笼蒸牛肉,使市民们欣喜不已,争先恐后,蜂拥而至,一品味快。尽管姚树成于1979年4月以73岁高龄功成身退,已经不再是“治德号”事实上的主人,但他有理由感到由衷地欣慰,这毕竟是他倾其一生的心血之结晶啊!曾跟随姚树成学艺的川菜大师刘晓旭说道:“姚师傅不仅有一套精湛的技艺与诀窍,更有难能可贵的厨德,他对制作精益求精,每个环节一丝不苟,选料、配料、拌料、调味及加工十分严谨。即便在物质紧缺的年代,他也是“宁缺毋滥”,绝不以次充好。现今虽年事已高,关键工序仍是亲自把关。难怪成都市历届名特小吃评选鉴定,治德号小笼蒸牛肉总是名列前茅。”

1999年后,重获“新生”的“治德号”更上一层楼,小笼蒸牛肉先后荣获四川省第二次烹饪大赛热菜一等奖;全国第四届烹饪大赛金奖,姚树成的徒弟,时任“治德号”厨师长的倪圣中喜获“全国最佳厨师”称号;2000年,“治德号”被授予“四川餐饮名店”;2002年,“小笼蒸牛肉”被国家贸易部认定为“中国名菜”;2006年,四川省商务厅正式认定“治德号”为“四川老字号”名店。

但早在1983年,姚师傅不慎摔倒后病重不治而亡。为人亲切、善谈,喜欢每天喝一二两小酒的姚师傅去世了。近八十载之风风雨雨,姚树成与治德号一路走来,在动荡中不屈不挠,在顺境中兢兢业业,始终固守着他呕心沥血一手创制的美味佳肴与纯真风情。常言道:和平处事,勿矫俗以为高;正直居心,勿投机以为智。姚树成少年从业即以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来打理日常生意,无论其在困境还是顺境,为人处世都十分低调,心平气和,总是兢兢业业,足踏实地,从不投机取巧,他不顾一切始终确保小笼蒸牛肉的品质与风味,用真情和真味回报食客大众,同时也善待了自己艰辛一生所创出的品牌。

百年川菜传奇(1860-2010)之十七: 小笼牛肉龙虎斗

挡不住的诱惑

川菜文化学者《四川省志•川菜志》编委会副主编《百年川菜传奇》《路边的川菜史》《辣麻诱惑三百年》《神游海吃下四川》作者 图文原创 江湖饕客 向东 2020.03.23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