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家長越焦慮,越不“認命”,孩子越躺平

作者:主創團·哎呀媽

每次和身邊的家長聊天,隻要話題和孩子有關,一定會有無數焦慮的聲音——

文化水準一般的父母,覺得自己不會教,很怕孩子全班墊底;

孩子成績不錯的,父母卻擔心上高中比不過人家;

已經讀大學的孩子,文科專業,父母又覺得畢業後不好就業,一直唉聲歎氣……

真怕待久了,家有初一學生的我分分鐘要懷疑人生。

焦慮,這個一直潛伏在家長群的詞,反映出當代父母養育孩子最痛苦、糾結的現狀。

多少父母迫切渴望用自己的資源、财力為孩子鋪墊一條康莊大道,指望着“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卻無奈地發現:越緊張,越使勁,孩子越沒有動力。

甯可擺爛躺平,也不願配合父母的步伐。

這問題,究竟出在哪?我們做父母的,又該如何智慧育兒,真正陪伴孩子長大?

是時候來正視這個尴尬的教育現狀了。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家長越焦慮,越不“認命”,孩子越躺平

中國父母,普遍都有教育焦慮

人民大學學者曾在“雙減”後做了一項研究,發現孩子的學業負擔确實降低了,但父母的焦慮症狀明顯上升,增幅約12.8%。

當初“雞娃”風盛行,許多父母想盡辦法、傾盡所有幫助孩子找資源,不讓孩子“輸”給别人。

如今失去了“雞娃”的管道,孩子一下子變輕松了,可壓在父母肩上的擔子卻變得更重。

就像網友說的,本來“讀好書——上好大學——找好工作——有好的生活”是大部分普通家庭成本最低、機率最高、方法最可靠、規則最公平的路徑。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家長越焦慮,越不“認命”,孩子越躺平

一旦孩子學習狀态不好,考試不理想,一連串毀滅性的念頭接踵而來。

永遠不滿孩子的現狀,總在擔心孩子不如别人,害怕孩子未來沒有更好的出路。

紀錄片《了不起的媽媽》中,上海媽媽寶妮全職在家,剛開始對女兒的教育要求并不高。

可女兒一上幼稚園,看到其他同齡人小孩會的東西比女兒多很多,情緒一下子崩潰了,覺得比自己不會還令人緊張。

為了不落後别人,寶妮開啟了“雞娃”模式。

每天要求女兒長時間練習小提琴,站姿不對會立馬糾正女兒。

女兒隻要彈錯一個音,她就火急火燎地在身旁大聲呵斥。

不允許女兒休息,連5分鐘都不行,一門心思想女兒能順利考上知名學校。

很多次,家人都覺得寶妮離“精神分裂”不遠了,甚至還找心理醫生想幫寶妮一把。

但寶妮一想到備考時間緊迫,萬一女兒沒考上,後面的路更難走,她就忍不住大吼大叫發脾氣。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家長越焦慮,越不“認命”,孩子越躺平

很多和寶妮一樣的父母,之是以深陷“焦慮”這樣的負面情緒中。

很大程度是覺得自己能給孩子提供的東西遠比過去的多,孩子沒理由會輸給别人,隻要自己再看得緊點,孩子一定能比現在更好。

隻是,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

孩子的成長,不是光靠父母使勁就行。

相反,父母的緊張兮兮、焦慮暴躁,成了孩子生長的坑,毀掉孩子的生命活力。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家長越焦慮,越不“認命”,孩子越躺平

父母越不“認命”,孩子越擺爛、躺平

前不久回鄉下,意外得知表哥的初三兒子辍學在家,整天窩在房間裡玩遊戲,足不出戶。

印象裡,這孩子從國小習成績不錯,就是父母管得嚴。

别的小孩天天到處撒潑打滾,他早早被逼着認字、看書,背英語單詞。

為了讓他受到更好的教育,表哥花錢把他送到鎮上讀私立學校,周末還聯系私教給他上輔導。

因為迫切希望兒子能考上好學校出人頭地,改變農民後代的命運,表哥拆遷拿到的錢,舍不得自己花,全投資到兒子身上。

隻是沒想到,傾盡一切“逼”孩子成才,結果和預期完全不一樣。

沒什麼休息時間,結交不到朋友的兒子,在私立學校變得很不适應,常常假借參加社團活動跑去網吧玩遊戲。

後來被班主任發現後叫家長,表哥震驚不已,無法相信這是事實。

見東窗事發,孩子也不藏着掖着,直言“受夠了這種生活”,不想讀書,讨厭上進,隻想當個廢人躺在家裡。

如今,表哥怎麼勸也勸不動,隻能任由兒子在家無所事事,浪費人生。

這,不是個例。

作家劉娜分享過自己好友女兒的經曆,那是一個單親媽媽,堅強、努力,卻親手把女兒推向抑郁症的深淵。

獨自拉扯女兒長大,這位媽媽很想證明給前夫看,給外人看,是以把全部的期待都強加在原本活潑、靈動的女兒身上。

給女兒報這樣那樣的補習班,逼她學這樣那樣的特長,要求她必須每次考到班級前三。

女兒要是抗議不滿,媽媽就情感綁架:“我一個人把你拉扯大,容易嗎?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就在她以為女兒聯考後有機會去哈佛深造時,女兒突然對學習沒了興趣,對一切都提不起熱情,目光呆滞,動不動就掉眼淚,還揚言要自殺。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如願照着父母設計好的藍圖蓬勃生長。

當他們被上緊發條,按部就班的時候,就注定變成父母手中的木偶,一舉一動隻能任憑别人操縱。

孩子何嘗沒想過反抗?畢竟他也有自己的意志、認知和想法。

隻是父母的強勢、壓迫,給他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時間久了,他就放棄掙紮,放棄自己了。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家長越焦慮,越不“認命”,孩子越躺平

父母的遠見和智慧,在于放平心态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文·馬歇爾說過:

“當我們種下的花沒有我們預期的長得那麼好時,我們不應該怪花,而是從自己的種植等方面尋找原因。”

如果孩子的成長和原本的預想不同,這可能跟孩子無關,問題根源在于父母。

父母愛孩子的熱情和心意,這毋庸置疑。

但孩子未來的造化,其實充滿不确定性,不是父母想怎樣就會怎樣的。

想起北大教授丁延慶在育兒道路上的“無奈”和“吐槽”,多少父母看了感同身受。

作為6歲就能背下整本新華字典的神童,丁教授一直是别人眼裡的佼佼者,就連妻子也是北大畢業的精英。

偏偏女兒絲毫沒繼承到他和妻子的優秀基因。

剛開始上國小,本想着周圍的同學都是學霸,多少能被帶動和影響。

可無奈,女兒實在太平庸了,一入學就跟不上進度,還被其他同學狠狠碾壓,考試不及格更是家常便飯。

很多時候,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知識點,女兒愣是沒聽明白,讓他隻能一遍遍不斷揉碎來講。

和大部分望女成鳳的父母一樣,丁教授一度想要把女兒培養成學霸,和自己一樣考上北大。

然而事實證明,“女兒95%以上的機率上不了北大。這就是天道,沒辦法,你必須接受。”

他教孩子向天改命,奈何女兒卻教他學會認命。

聽起來似乎很無奈,但仔細想想,這才是高層次的父母該有的姿态和智慧。

不要總想着給孩子打雞血,逼他快快成長,而是正視孩子的現狀,接受他的平凡和普通。

這種無條件地了解和接納,不是放棄孩子,選擇躺平,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讓成人世界的焦慮感壓垮孩子的心靈。

孩子未來的路,還沒走到五分之一。

就算他現在還沒有驚人的成績、過人的表現,也要放平心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許多教育方法都在教父母學會讀懂孩子,和孩子溝通。

但最根本的關鍵,是父母有必要看遠一點,用未來的視角去看待孩子現在的世界,給孩子最好的兜底支援。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家長越焦慮,越不“認命”,孩子越躺平

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昱鲲在《自主教養》中讨論過一個問題:

“父母為什麼養育孩子?”

在他看來,搞清楚這個問題,比為孩子做什麼、怎麼做好父母更重要。

見過各種各樣在育兒問題上焦慮過、混亂過的家庭,他總結出這樣的答案:

“養育,是父母自我完善的一個過程;

不要妄想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樣子,而要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我相信,這是幫助你從育兒焦慮中解脫的真正的父母之道。”

從今天開始,放下固執的念頭,粉碎不切實際的奢望,踏踏實實回歸到養育孩子的初心。

了解孩子的特點,接納他的一切,相信孩子展示出來的自有意義。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更自如、淡定地陪伴孩子一同成長,和孩子努力一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