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大家好,我是心理咨詢師林紫。在這樣的一個春季裡相遇,我們來談一個也許暫時讓我們心情有所沉重的話題 ,就是青少年抑郁裡常常被忽視的一個群體“好”學生們。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可能你會納悶“好”學生的這個身份常常伴随的是鮮花掌聲,學習好聽話又懂事,一帆風順令人羨慕 ,連開心都開心不過來,怎麼就會跟抑郁沾邊呢?實際上“好”學生不僅跟抑郁相關,而且還是抑郁的高發人群 。

美國心理學家史培勒總結說,抑郁症往往襲擊那些最有抱負最有創意工作最認真的人,這句話同樣也是孩子們的寫照。林紫心理機構二十五年來接待了數萬名青少年來訪者。其中90%以上都來自國内外知名學校,90%以上都是或者曾經是學霸,而其中至少一半的孩子有過自殺念頭。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8%左右甚至有過自殺的行為。這個資料與《2020年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所釋出的資料基本一緻。大家可以看到的是青少年抑郁發病率為24.6%,其中重度為7.4%,抑郁症患者自殺率比普通人要高出20倍,而自殺成功率在15%~25%之間。

另外的一組資料來自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21年世界兒童狀況》,有一組統計報告表明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自殺已經成為青少年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僅次于道路傷害、結核和人際暴力。這些資料令人心痛也發人深省,是什麼讓花朵般的孩子們飽受抑郁折磨甚至選擇自殺呢?又是什麼讓“好”學生成為了抑郁和自殺危機的重災區呢?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十多年前我接待了一位來訪者小k,他來自山區小鎮承擔着改變家族命運的衆望,好不容易考上了國内一所頂尖院校,但是在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他不但沒有喜悅,反而發現一直藏在心底的想死的念頭越來越強烈了。

父母偶然發現了他壓在通知書下的遺書然後緊急帶他來咨詢。他才終于袒露心聲說,以前聯考是他唯一的目标,現在拼盡全力實作了,接下去的人生反而不知道意義在哪裡,而且大學裡面肯定都是優秀的人,自己什麼都不算,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還不如早點死了算了,幫父母省點錢好好養弟弟。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我于是問他,那你覺得父母怎麼做才是好好養弟弟呢?他一下就哭了,然後卸下了好孩子的盔甲,一股腦地将從小到大所受的所有委屈和傷痛全部都吐露了出來。

他說小時候,每當聽到父母說我們辛苦掙錢都是為了你,他就會有罪惡感,覺得自己必須要門門功課争第一,才能對得起父母,如果做不到他就會偷偷地掐自己。國中時和一個成績中等的同學比較要好,父母當着同學的面對他說 ,我家小k以後是要考大學的,你不要影響他,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交到過朋友。

高中的時候他情緒低落,經常失眠不想住校,父母卻說你那麼優秀,這點困難你還克服不了嗎。青春期的他跟别的孩子一樣,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但是他直到現在都不敢照鏡子,原因是爸爸有一次把家裡所有的鏡子都砸了,玻璃的破碎聲,伴随着爸爸關于娘娘腔這樣的一個指責聲,至今都在他耳邊回響讓他羞愧難當。

小k說如果自己死了,父母就沒那麼大壓力了,這些事也就不會發生在弟弟身上,父母在一邊,一邊聽、一邊落淚、一邊說,為什麼你不早點告訴我們呢,我們那麼愛你,根本不知道以前那些事,對你有那麼大的傷害呀。而小k說,我怎麼沒有告訴你們,我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我不跟你們說話,我到周日總是不想返校,這些不都是在告訴你們我抑郁了嗎,是你們聽不懂。父母委屈地說,我們都以為那是你青春期的叛逆啊。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小k的故事,可以讓我們看見許多“好”學生抑郁的共性。比如說我們來看在認知層面,和小k一樣的“好”學生們,并不覺得自己真的好。因為他們從小到大的好,都是被家長學校以及社會的單一評價标準所裹挾和壓制出來的,而不是來自他們真實的自我評價。他們總是活在别人的眼光裡,把成績等同于自己的生命,缺乏真實的自我價值感。一旦外界發生變化,或者他們的努力不再能換來原有的認可時,就會覺得生命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在情緒情感層面,小k們常常說的是累、孤獨、害怕。累是因為過度地追求知識性的學習,而身心耗竭的信号。孤獨則是因為缺乏青春期最重要的同伴友誼。而害怕什麼呢,“好”學生的害怕也許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樣,他們怕的是讓别人看見自己的不完美,他們往往比大人想的更愛父母,也更渴望父母的愛,他們甚至害怕自己不夠好而失去愛,是以才會不斷地努力上進,直到身心超負荷陷入枯竭。

再來看在行為層面,小k們往往表現出,超乎年齡的自律和努力,然而這并不是因為他們都擁有喜歡挑戰和自我超越,而僅僅是因為習慣性讨好的行為模式,或者在家庭當中過度擔責,為學習賦予了太多額外的含義,以至于既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是以一旦實作了升學目标,就體會不到活着的樂趣和方向了。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對于“好”學生抑郁,家長往往會有兩個方面的幾種表現,一部分家長的表現,我把它叫做,一葉障目不自知型,他們自己孩子的心理問題呢,常常被身上“好”學生的光環所掩蓋,是以大人們常常會忽略他們優異成績和微笑外表下的痛苦與迷惘,認為他們應該好上加好,結果最後制造出一個又一個看起來陽光完美,從不袒露負面情緒的微笑型抑郁乖孩子們,這樣的孩子其實是最危險的。而這個類型的家長數量龐大,是需要格外警醒的重點人群。

還有一部分家長則表現出掩耳盜鈴否認問題的存在。他們生怕承認孩子生病,會破壞他們的完美。而大人越否認孩子越痛苦,越會産生強烈的病恥感,家長把抑郁看成孩子的污點,拒絕咨詢和治療,結果本來早發現早幹預,會更好地幫到孩子,卻往往等到無法控制才後悔莫及。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擔心确診抑郁症,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事實上隻有當父母去除病恥感,坦然與孩子一起面對疾病的時候,孩子才會得到真實的支援,也才會知道是自己生病了,而不是自己不好。

如果說我們上面所談的以小k為代表的“好”學生們,是符合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傳統的關于好的評價,而這樣的“好”學生會産生抑郁的話。其實還有一些孩子,雖然他們在父母眼裡不算好,但是卻同樣受到“好”學生心态的影響。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比如14歲的小D,有一個常常被當做别人家的孩子的表哥,可是他自己卻一直是成績平平,父母常拿他跟表哥來做對比,他心裡也很不舒服。于是也想像表哥一樣優秀,可是不管他怎麼努力,他的成績就是上不去,雖然他很有運動天賦,而且從小到大得了很多運動獎項,可是他就是覺得自己很自卑。

有一天他起床晚,爸爸随口說了一句,你哥這樣的好學生都在努力,你有什麼資格偷懶。小D突然徹底崩潰了,他沖着爸爸大喊,對,我不是“好”學生我該死,求求你打死我算了,爸爸也真的被激怒了,真的一巴掌就揮了過去。小D一轉身就打開了窗戶,毫不猶豫地跳了下去,幸運的是樓層不高,小D最終隻是摔斷了尾椎骨。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住院期間爸媽再也不提表哥了,但他仍然每天噩夢不斷,每次都夢見自己,眼看要拿到好學生獎杯了,卻突然從高高的領獎台上摔了下去,獎杯也在自己身邊碎了一地,網上有一個“好”學生心态受害者小組,這是一群正在覺醒和自救的年輕人組建的,他們說,“好”學生心态包括高度服從,重視他人正向回報,恐懼失誤習慣性讨好,過度反思等等。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好”學生心态受害者不隻是“好”學生們,也包括小D這樣想要努力成為大人眼中“好”學生的孩子們,他們潛意識中接受了大人們的評價标準,認為隻有成為“好”學生才配活着,才配得到大人的愛。至于自己擅長的事都是沒意義的,當這樣的想法遇到青春期的大腦,悲劇的發生往往就在一瞬間。

為了更好地預防悲劇的發生,我在《生命教育7堂課》這本書裡,建立了生命教育的心相模型,分别從習性、悟性、心性和慧性四個層面,來指導大家如何将危機幹預前置。在日常生活中為了孩子們立即行動起來,大家可以在書中學到具體的方法。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而我今天在這裡特别想要重點分享的是第一個層面習性。所謂習性,是指我們生而為人,共同具備的一些與生俱來的特性,比如貪心。你可以問問,今天我坐在這裡有沒有帶着什麼樣的貪心呢?這個層面的練習簡單又重要,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覺察自我,改善親子關系預防“好”學生抑郁。

具體來說就是每天晚上臨睡前反思一下,自己這一天都對孩子産生過哪些不滿情緒,檢查這些不滿分别對應着自己的哪些貪心,然後慢慢的放下貪心執念。假如你願意今天就開始做這個練習,你很快會發現原來那些我對孩子的不滿,并不是孩子真的不好,而是我總想他們好了更好。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事實上無論學習好壞,絕大部分的孩子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争取得到認可。和大人一樣,他們各有各的難處,既然生活已經夠難了,我們就不要再為難孩子們了。作為家長,我們隻有放下貪心,才可以成為孩子的貴人,成全他們各自不同的好,而不是給孩子額外增加負擔和心理壓力。謝謝。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我們今天在談抑郁的話題,當然對于抑郁我們也不是束手無策的,有幾個重要提醒,我也想給到爸爸媽媽們。首先我們要學會分辨青春期叛逆和抑郁症的差別,如果看起來的某種叛逆狀态持續兩周以上,或者孩子睡眠品質食欲持續下降,突然對身邊的所有人所有事都失去了興趣,有自殘自傷等等行為表現,經常提到死或者我不想活了時,那他就不再隻是單純的叛逆了。大家一定要記得盡快帶孩子就醫,而化危機為轉機的關鍵,在于牢記一個原則不是問題是需要。

其次一個重要的提醒是,如果身邊的孩子已經被确診為抑郁,尤其是中到重度抑郁的話,一定要了解抑郁症的常見特征之一叫做晨重夕輕,也就是說早晨往往是最危險最容易出現自殺行為,是以父母們要特别當心,一定要随時有人陪伴着孩子。對于青春期來說還要特别注意預防沖動性自殺,父母們最需要立刻馬上學習,并且使用的打引号的技術之一叫做“閉上嘴巴”少說多聽,尤其是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一個擁抱比争辯對錯更重要。謝謝大家。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小D休養期間,他的父母走進了咨詢室,第一次開始正視他們自己的問題,開始明白成績不好不等于孩子不好,而小k的父母也陪伴兒子一同接受了長程的心理輔導,我們一起完成家庭心理作業,通過角色互換體會各自的情緒情感一起完成家歌創作,編寫家庭文化手冊,重新探索活着,尤其是一家人一起活着的意義。

上海疫情封控期間,小k還打來電話跟我讨論如何幫助室友們化解焦慮,通話結束之後他發來一張照片,附言是老師跟您分享我現在的狀态,照片上是這個從危機中重生的大男孩養在宿舍窗前的一盆花。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這盆花讓我想起十多年前收到過的另外一張花的照片,照片來自林紫心理機構成都分中心的一位咨詢師,發照片時,他剛剛結束了一位來訪者的長程咨詢,他說就在結束的那一刻,咨詢室桌上的花在他和來訪者的眼前靜靜地開放了,讓他倆都感動不已。來訪者眼中閃着光說,那就是他的生命之花,而我的咨詢師夥伴則想起了林紫機構二十五年來不變的信念,專業與愛讓每個生命都如花開放。

在我看來生命就像花朵,每朵花有每朵花的美,是以可以美美與共各美其美。同樣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好,是以也可以各好其好好好與共,當越來越多的成人 ,願意放下過往應試教育模式下單一的“好”學生執念,修正和豐富我們關于好的定義與标準,懂得人格完整和身心健康比好成績更重要,孩子們就有了更多機會去順應生命成長的自然規律,開出各自獨一無二的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好”學生。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講到這裡大家也許就明白了,為什麼今天我們所談的“好”學生,是打引号的,如果單一的“好”學生标準不改變,青少年抑郁和自殺問題就将越演越烈,而這是最令人心痛的。

在青少年抑郁和自殺事件高發的當下,雖然作為專業人士,我們有豐富的危機幹預經驗,但也常有無力感,迫切想要呼籲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學點心理學,掌握一些基本的危機預防和援助技能,共同為我們所愛的孩子們保駕護航,陪伴更多的孩子活出生命的真實意義,這正是我今天站在這裡的原因。

“好”孩子承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抑郁症更容易找上“好”學生

也是我寫作《生命教育7堂課》這本書的初衷,我在書中寫到一個心願,用這本書的稿酬成立一個父母志願者組織,讓更多父母有機會聆聽孩子們内心真實的聲音,讓更多孩子在危機時刻增添一份活下去的信心和可能性。世間美好,因為你在我在大家在。謝謝大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