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很多家長現在都很關心孩子的财商教育,下文父母也是很早就注重讓孩子理性思考,自主理财。但孩子們還是遇到了問題——兄弟中間借錢,事後卻後悔了,親近之人的利益糾紛該怎麼處理?直接還錢,還是吃啞巴虧?似乎都不妥當。不過,下文爸爸的引導卻非常有智慧,讓我們看看他是怎麼做的吧。
本文轉載自公衆号:五月三姜 (ID: mayandginger)
文丨五月 編丨May
事情的起源是這樣的。
大約一個月前,姜爸帶着三個姜逛了柏林現代博物館,像往常一樣,四個人先逛了博物館主體,然後逛了博物館的商店。
商店裡具體發生了什麼事,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但當他們爺四個走出商店時,大姜手上多了一個标價為250歐的小型球狀機器人。

夏天時,我也帶着三個姜逛過現代博物館,當時曾在商店見過這個機器人。
我還感歎說:天啊,這麼貴,還啥用沒有,誰家的傻子會花250歐買這麼個東西?
現在答案出來了:我家的。
買就買了吧,我隻是覺得奇怪,姜爸平時花錢挺嚴謹(摳門)的,又不是逢年過節,怎麼會斥巨資給他們買個“無用的玩意”?
姜爸搖頭:當然沒有!他們花自己的錢買的,大姜二姜一起。
“自己的錢”這件事,要從七八年前說起。
自主理财,讓孩子的學會理性思考
大姜剛上一年級時,天天丢三落四,今天丢個手套,明天丢個帽子……
為了讓他切身體會“責任感”和“珍惜東西”,我和姜爸給他開了個賬戶,每周給他發幾歐零花錢,并定下規則,讓他“自負盈虧”:
如果再丢東西,零花錢承擔一半損失。
但如果不丢東西,攢下來的零花錢,可以自由支配。
這個辦法立竿見影,大姜幾乎沒再丢過任何東西,這個賬戶就成了他真正的零花錢。
加上年節紅包,他不僅攢下了一筆小小的積蓄,還可以三不五時“揮霍”一把,給自己買點喜歡的玩具和漫畫。
剛開始,每次他想用“自己的錢”買東西時,我都忍不住在一旁提醒:
這個不好,純屬浪費錢,還不如買那個。
這也太貴了,根本不值得。
買漫畫幹嘛?買本好好的書吧!
你要是買這個,肯定過兩天就不喜歡了,旁邊那個你會玩得久一些。
姜爸聽得直歎氣,勸我說:“好與不好”,“值不值得”,“喜不喜歡”,應該由他自己感受、自己判斷。
我們做父母的,頂多能給個“參考意見”,不應該直接告訴他:你會喜歡這個,那個對你更好,這個更值得。
要是一切都由父母決定,怎麼能叫“自由支配”?他怎麼能學會“如何花錢”?零花錢還有什麼意義?
我一聽差點氣笑了,姜爸平時仗着“工作忙”,幾乎都不參與孩子教育,現在居然來指導我?
心裡冷笑一聲,準備看他的笑話:好啊,你行你上。
姜爸果然一撩頭發就上了。他對大姜說:這些錢是你的,花多少,如何花,都是你的自由。這個東西麼,我個人覺得……,但最終買與不買,喜不喜歡,你完全可以自己決定。
一旁等着看笑話的我,頓感打臉:完了,聽着還挺像那麼回事的?
姜爸的方法,是“完全賦權”+“理性建議”。既給了大姜充分的“決定自由”,又根據經驗提出了客觀看法。
大姜沒有了“被強迫”的壓力,也沒有“明明我的錢,為什麼不能買我想買東西”的沮喪,可以放松自由地思考:
我喜歡這個東西嗎?
我需要這個東西嗎?
父母的經驗對我适用嗎?
一半時間,大姜會說:嗯,仔細想了一下,我覺得你說得對,那就先不買了。另一半時間,大姜說:謝謝你的建議,我還是決定要買。
“理性思考、自主判斷”不就來了?即使偶爾花錢買教訓,也更能幫他了解自己、了解社會運作的規律。
看我一臉沒來及收走的“哇,還有這種操作”的樣子,姜爸又得瑟道:對所有人來說,錢都很重要,但人不能為錢奴役,而是應該讓錢為己所用。
給孩子一定自由支配金錢的權利,才能讓他了解錢,會用錢,理性看待金錢和人的關系,而不是盲目地“追着錢跑”。
線上求助:看隊友太得瑟不順眼,但又想不出話怼回去,該怎麼辦?
不過姜爸堅持的這套“零花錢自由支配”方法,确實有點效果,幾年下來,大姜學會了理性消費,心思也缜密、周全了很多。
但我沒想到有一天,大姜會用自己的經驗和心計,“忽悠”了弟弟一把。
200歐元,給兄弟倆
上了一堂利益糾紛課
上周日晚,我把三姜哄睡,來到客廳,發現二姜還在桌子上寫寫畫畫,而且寫着寫着,還開始掉眼淚……
我三兩步走到他跟前,問他:怎麼啦?
他擡頭,淚眼朦胧地看着我說:媽媽,大姜騙了我200歐!嗚嗚嗚……我大半年的積蓄都沒了,嗚嗚……
我一聽,這還了得?
正想大吼一聲把大姜叫過來,轉念又一想:不對,大姜雖然經常用話捉弄弟弟,但在金錢上很有原則,從沒有“貪财”、“狡詐”的表現,會不會是二姜誤解了?
我問二姜:可以跟媽媽講講,哥哥是怎麼騙了你的錢嗎?
二姜抽噎着說:上個月我們買的那個機器人,我付了200,大姜隻付了50。嗚嗚嗚……我攢了很久的錢……
哦,原來如此。
我就說嘛,大姜自己管帳多年,和姜爸一樣花錢很謹慎的,怎麼會舍得撒出去這麼一筆“巨款”?
原來大頭是二姜出的。
我問二姜:你為什麼會同意出200呢?你的零花錢比哥哥少很多啊!
二姜:大姜說他覺得這個機器人非常好,但他的錢都放股票賬戶上了,最近賠了一些,不想賣,賬戶裡沒錢,隻能拿出50歐……我覺得他可憐,就同意了……
以前網上看見粉絲心疼偶像,各種給偶像花錢,我每次都覺得:什麼樣的家庭養出這樣的傻子?自己收入菲薄,還非上杆子給年入百萬千萬的偶像花錢……
現在發現,我自己也養了一個……
我把大姜叫過來:聽說買機器人時,二姜出200歐,你隻出了50歐,這樣太不公平,你能把差價補給他嗎?還有你說“你賬号上錢少”,這多少屬于騙人了吧?
大姜義正言辭地拒絕了:
一,這個出資方案,是二姜自己同意的,我一點都沒有強迫他。
二,我說賬戶上“沒有現金”,這是事實,我的股票賬戶最近在賠錢,這也是事實,我沒騙他啊!
三,這件事已經過去這麼久了,他從來都沒有反對過,為什麼現在才說出來?是不是因為他後悔了?他後悔是他的決定,為什麼要讓我買單?
四,媽媽,你在給他一個錯誤引導,我是他的哥哥,你可以叫我過來解釋。如果是其他人,他自己答應的事,有什麼權利事後追究别人?
聽聽聽聽,他居然反過來教訓我了?該怎麼怼回去?
該說:這個家我說了算,我覺得不公平,讓你還回去,就得還回去。
還是:他是你的弟弟,他都這麼傷心了,你就不能把錢還給他嗎?
唉,好像都不行。
一個是用父母的權威壓制他,一個是用親情綁架他……當慣了以理服人的新時代父母,這種話真的有點說不出口……
而且反過來想想,大姜的話雖然不講情面,但道理卻是對的:大姜雖然有點“忽悠”,卻沒有強迫或欺騙,二姜确實該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如果我強行替二姜出頭,隻會讓大姜覺得不公平,也會讓二姜失去一次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機會。
當晚姜爸下班後,我愁眉不展地把整件事将給姜爸聽。
結果姜爸哈哈大笑:太好了!這是多麼寶貴的一課呀!二姜隻花了200歐,不,他隻多花了75歐,就學了這麼寶貴的人生經驗!太值得了!
我像看精神病病人一樣看着他。
他笑完了,才跟我解釋:和你有利益沖突的人,無論關系多近,永遠都不要100%相信他的話。
無論遇上什麼事,聽到什麼話,都要學會自己獨立思考,而不是對某個人、某種說法完全聽信。
這樣的人生經驗,用這麼小的代價,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深刻無比地體會過了,難道不值得慶祝嗎?
第二天早上,二姜情緒還是很低落,姜爸決定吃飯前和他聊聊:
姜爸:聽說那個機器人你付了80%。
二姜的眼角立刻紅了:嗯,大姜他勸我同意的。
姜爸:你有沒有想過,他為什麼會勸你多出錢呢?
二姜:我多出一點,他就可以少出一點呀!
姜爸:非常對!是以你倆的關系,叫做“有利益沖突的合作關系”,在這種情況下,你還能全心全意地相信他嗎?
二姜遲疑:……不能?
姜爸:當然不能!即使是你的哥哥,這麼近的關系,如果有明顯的利益沖突,也可能會想用語言“套路”你,讓你按照對他有利的方向行事,是以,你應該怎麼做?
二姜:不相信他說的任何話?
姜爸大笑:哈哈,倒也不至于,但确實不能100%完全相信,獨立思考是關鍵。你要問自己幾個問題:對方從中可以得到什麼?這件事對我有利嗎?整體還是值得的嗎?
二姜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姜爸笑着抱了抱他:祝賀你,兒子!學會了人生特别重要的一課!
和爸爸聊過後,二姜情緒明顯好轉,逐漸接受了事實,不再提起“200歐”事件。
姜爸又跟大姜好好聊了一次:
你很聰明,也很擅長說服别人,這是件好事,但你心裡要有一杆秤,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過線……
這件事雖然你沒犯“錯誤”,但卻失去了弟弟全心全意的信任,隻為了少付點錢,真的值得嗎?
合作的底線是法律,但重點是誠意,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你可以考慮一下,多付出一點誠意,是不是長遠來看更有利?
大姜是個理性的孩子,永遠可以用“道理”打動他,聽了姜爸的勸,也點頭沉思了起來……
一次“沖突”,也是一次成長
正當我以為這件事已經翻篇時,因為一件小事,大姜二姜又吵了起來,吵着吵着,又拿出“200歐”事件來互相攻擊。一個說“你沒有誠信”,另一個說“你沒有腦子”。
吵得不可開交,天昏地暗,最後兩人用書本壘出了國界線,宣布斷交,并發動了一場戰争。
“沒腦子”方先發制人:
“不誠信”方依靠武器後來居上:
看來所有的經濟争端,無論道理在誰手裡,争到最後,拼的還是軍事實力。
好在打了一仗後,兩人一笑泯了恩仇。一起收拾屋子的過程中,又握手言和,和好如初了。
雖然二姜有點“沒腦子”,大姜有些“不誠信”,但從目前看,“零花錢自由支配”,讓大姜二姜都有了清晰的、具體的、相對成熟的金錢觀念。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财商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闆塊,大家如果發愁不知從哪裡入手,不妨從系統地給零花錢,并真正允許孩子“自主支配”開始。
可能開始時,會像我當年一樣心塞:“天啊,他為什麼要買這個?”。但長期堅持下來,孩子的自主判斷、獨立思考能力、經濟頭腦,一定會得到提高。
五月三姜(ID:mayandginger),定居柏林的經濟學博士,攜手德國隊友姜爸,和三個男娃鬥智鬥勇多年,用最鮮活的例子,講最實用的育兒理念。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