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不焦慮來電」專欄來啦~往期學員會在這裡分享自我成長故事。以後每周我們都會和大家定期見面,今天的成長故事來自不焦慮父母俱樂部開心隊長。
當大家看到這個标題,想必已經在“大條”這個詞上感受到了滿滿的自責......,可替換的詞還有“粗心”、“不認真”、“馬虎”,當我們沒有照顧好孩子,讓孩子受傷的那一瞬間,類似負面的詞一定如潮水般湧來,上面舉例的這幾個詞我想擁有類似經曆的媽媽隻會多不會少。
這幾天,我在兒子7歲半的時候就體驗了一場這樣深深的自責。雖然孩子被我燙傷的不嚴重,但我仍然陷入到了深深的自責中(為避免視覺沖擊,我就放一張包紮後的圖檔吧)......

事情發生是很簡單的一個日常:午飯時間兒子在吃飯,我坐在他對面想喝杯白開水,我去打了一杯滾燙的熱水放在保溫杯裡,打開杯蓋,準備晾差不多了喝,那個水杯放的初始位置有點離兒子近,我試圖拿起來放的離他遠點,結果事與願違,沒拿穩,整杯水就在瞬間撒到了他的大腿上,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随之響起......随後就進入用冷水處理、去醫院包紮等正常的應急處理流程。
事情就是這樣一件事情,如果發生在大人自己身上,可能我們就是按照流程處理,接受這樣一個現實,等待自愈。
可如果發生在孩子身上,尤其這事的起因是媽媽,在整個過程中尤其是在孩子去醫院處理完之後,我卻久久無法恢複到正常的理智狀态。内心充滿了百萬分的自責.....似乎進入了一種應激障礙,我反複在想自己拿水杯的瞬間,反複假設要是我不渴不倒那杯水......要是我不拿那個水杯......要是我注意力集中一點拿水杯......
持續的自責讓我感覺身體和心理都很沉悶,無處安防想找個地方傾訴,于是我在不焦慮父母俱樂部的群裡說:“我今天有一個小失誤,把娃弄傷了,我感覺自己有點不會思考了,自責......”
我的自責在傾訴之後,換來的是有過類似經曆的媽媽們的共情。在那一刻,我的理智開始慢慢上線。
在大家的關心和安慰中,我慢慢開始意識到:
1、自責并不代表你就是一個不堅強的媽媽。好多媽媽都有過孩子受傷以及心疼的經曆。孩子的成長過程受傷不可避免,作為媽媽在那一刻心疼孩子的心再正常不過;在大家的共同共情中,我慢慢的開始接納自己的那份自責,内心在說:哦,原來不是我不行,面對孩子的受傷不夠堅強,是媽媽都會心疼。接納的那一刻,我開始從自我苛責中走出來。
2、我在這次事情中吸取的教訓是什麼。當我不再陷入自責中,隊友們對于她們生活場景的描述,讓我看到我此次小的失誤中一些本可避免的小細節,理智開始逐漸上線。為什麼我要把那麼燙的水、不能馬上喝的水放桌上呢,這是一個習慣問題,這種日常把開水放涼喝的習慣,以前沒發生,隻能說明是幸運,正常的應該家裡常備常溫水或者一定溫度的保溫水。我應該以此為警鐘,消除掉這個安全隐患。
3、我當下重點應該做的是什麼。有個隊友和我說:更有用的是我們還是要冷靜下來,給孩子提供快樂開心的氛圍,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然後一切就真的好起來了。
在這句話中我的眼球看到了“快樂開心的氛圍”,而我自己很清楚我目前的狀态,在孩子眼裡肯定是100%快樂開心不起來的,我在給孩子造成身體傷害後,自己陷入自責的情緒無法自拔,似乎正在孩子本就受傷害怕的情緒上又給他增加一份媽媽不開心的情緒負擔。
事情已無法挽回,我們能做的不就是回歸到當下,讓孩子輕松快樂的走上痊愈的路嗎。隊友的一句話幫我從自責的一路狂奔狀态下緊急的踩下了制動刹車。
4、積極樂觀的去看待挫折。這似乎是一句很雞湯的話,放之四海而皆準。人在理智線上的時候也經常會去這麼勸别人。但當一個人處在情緒中時,這句話就變成了一句廢話。
我自己在自責中,偶爾幾秒理智上線,有一個内心的聲音在勸自己:别想那麼多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了疼以及忍耐疼去醫院處理的過程,也是他人生的經驗。可另一個聲音強勢登場:就是你不注意讓孩子受這個苦,少找借口開脫。我不想面對内心反複的争辯,于是選擇了讓我更舒服的自責狀态。
有一個隊友和我分享:一個男性同僚給他指了指身上的傷疤,說這都是男人的勳章。一下子讓我感受到“男人的勳章”這句話的力量,這是男性面對挫折或者傷痛的坦然面對和接納的力量。我在這次已發生的事件中,我想我應該給予我兒子的也是這樣一種積極的力量感。
隊友還說:我媽說孩子有點小磨難,好養活。一個“男人的勳章”、“一個好養活”喚起了我樂觀面對的力量。
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說:“假如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之後,每個人仍然隻有一個蘋果;假如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那麼彼此交換後,每個人至少有兩種思想。”
在我和大家傾訴的那一天,我感覺我是用一個“不好的蘋果”,換來了新鮮的“香蕉”、“梨”、“葡萄”......也許這就是集體的力量,一群有愛、有着共同成長期望目标的夥伴一路同行的力量。
今天和大家分享這個小的經曆,不是想告訴大家孩子燙傷後科學的處理流程,隻是想把我是以事在不焦慮父母俱樂部收獲的幾枚好的“水果”分享給大家:
當孩子生病或受傷時,希望我們每一個媽媽了解自己内心升起的那份自責情緒是正常的,媽媽的那份甯願“病在我身、傷在我身”的心每個媽媽都懂;
當意外發生後我們除了及時就醫處理外,需要去回顧一下我們是否有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以此為鑒及時去調整一些不合理的生活習慣,盡量消除一些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讓自己和家人有一個更安全的生活空間;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孩子經曆傷痛的時候,我們身體力行給孩子搭建一些積極樂觀的生活小場景,如多陪孩子做些遊戲,轉移疼痛的注意力;以搞笑、比喻的方式去化解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擔心和對受傷無法正常恢複的恐懼。
積極的格言就像美好的願望一樣,它們本身還不足以讓人成為一個樂觀主義者。真正的樂觀主義者不隻有積極向上的想法,而是能夠面對當下,積極思考和樂觀面對的每一個行為和話語。
當我們面對生活的挫折和挑戰,正是這些不如意,給了我們一次次培養積極思維的機會,逐漸墊起我們和孩子未來心理韌性的高度。
帶娃不易,希望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不焦慮父母俱樂部」用科學的分析,理性的判斷,讓父母和孩子産生更好的情感聯結,給各自找到更好的通往對方的橋梁。歡迎加入我們~
不焦慮父母俱樂部五天體驗營來啦!
“不焦慮父母俱樂部”是什麼?
不焦慮父母俱樂部,是童行書院建立的父母共學社群。希望在喧嚣世界裡營造一個安靜的角落。在這裡有共同學習的心理學内容,有溫暖共建的思考氛圍,也有日常育兒的有益溝通。希望讓父母獲得更多有關成長的知識,獲得自我剖析的方法,也希望孩子獲得更多了解和支援,獲得更長遠的學習方法。
“不焦慮父母俱樂部”如何學習?
不焦慮父母俱樂部采取“領讀書籍+共學讨論”的方式,每兩周圍繞一本心理學、教育學書籍展開共學。課程内容包含書籍領讀音頻、原文精選閱讀音頻、讨論總結音頻,了解問題、學以緻用、學而思辨内容讨論,思考作業。更重要的學習來源于俱樂部隊友之間的讨論和思考。這是一個充滿愛的包容環境,可以讓平時得不到疏解的困惑得到聆聽、了解、肯定和解決方法。
作者 | 開心隊長
童行書院父母俱樂部小隊長
通識教育理念倡導者,育兒路上堅持與娃一起終身學習踐行者。
童行書院
系統性通識教育
點選“在看”,與好友共享!